中国新的汽车产业政策将对目前的汽车工业的发展起到政策指引的作用,特别是对目前十分关心的投资决策问题、投资过热问题以及进入门槛等等一系列的问题规范。从一个产业发展的历史来看,新的汽车产业政策将对目前还十分薄弱的民族汽车工业提供发展指导
12月9日,在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举行的“2003汽车产业论坛”传出声音:新的《汽车工业产业政策》的制订已进入最后阶段,很可能将于近期出台。
目前中国汽车市场的现状是,尽管中国31个城市拥有汽车生产企业,但其中大多数规模较小,许多厂商的年生产能力仅为3.5万辆,甚至部分工厂低于1万辆。如果不改变这种局面的话,中国的汽车产业将不能健康发展。据了解,新的汽车政策将有利于寻求整合或兼并的汽车生产商,并催生许多强大的汽车生产商。
轿车工业发展迅速
近三年来,中国汽车工业特别是以乘用车为主的轿车工业的发展十分迅速。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由于需求强劲,中国9月轿车产量比上年同期增长65.7%,今年累计生产轿车达到138万辆,已经超过去年全年的生产量,三大集团的轿车生产目前依然占主导地位,一汽大众公司今年1-9月实现生产和销售分别为22万和20万辆;上海大众汽车公司实现生产和销售30万和28万辆,上海通用的生产和销售都是11.5万辆。根据专家的预计,今后10年内中国的汽车销量将以每年10%-15%的速度递增。到2010年,中国汽车工业中家用轿车的年需求将达到600万辆以上。
但是,汽车投资过热的苗头已经出现。近年来中国各地已有数千亿元投资于汽车产业,从国际汽车产业发展现状看,年销量100万辆以下的汽车公司已经不能单独存在,200万辆规模的也面临重组的局面。2005年中国取消汽车进口许可证和进口配额限制,2006年7月1日汽车整车进口关税也将调整到25%,进口汽车数量将有所增加。这样,中国汽车生产企业将面对严峻的挑战,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和能力扩张存在巨大的风险。
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全球化兼并重组之风在中国汽车业越吹越猛。德国大众19年前进入中国,一度独占国内50%的轿车市场份额。随后,通用、本田、马自达纷纷进入中国市场,掀起外资在中国造车的第二潮。进入2000年,随着中国汽车市场需求呈爆炸式增长,丰田、福特、日产、标志雪铁龙、宝马陆续在中国取得轿车的“准生证”。戴姆勒-克莱斯勒旗下的奔驰品牌也将落户北京。
布局尚未完成
在合资的盛宴之下,目前,世界汽车业“6+3”集团中该来的都已经来了。不过,专家分析认为,目前国际汽车巨头虽然已进入中国,但对国内轿车市场的布局还尚未完成。在经过一系列的竞争和整合之后,国内汽车产品的性能、质量、服务和品牌影响都将有所改变。但是随之而来的是中国沦落为世界工厂的忧思,为促进汽车工业健康发展,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正在抓紧研究制订新的《汽车产业发展政策》,引导和监管该产业,促使其健康地发展。
新的汽车产业政策将对目前的汽车工业的发展起到政策指引的作用,特别是对目前十分关心的投资决策问题、投资过热问题以及进入门槛等等一系列的问题规范。从一个产业发展的历史来看,新的汽车产业政策将对目前还十分薄弱的民族汽车工业提供发展指导。
目前,国内的汽车消费已经启动,而且中国汽车工业的开放程度也渐渐与国际接轨,汽车消费将拉对汽车产业的发展,所以说,目前,对民族汽车工业的发展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对国内的汽车厂商和相关配套产业的发展而言,可以利用这一时机来迅速提高自身的研究开发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可以在一个非常短的时间内接近甚至达到国际汽车产业的发展水平。
寄望新产业政策
但是在这个过程中,还是存在许多问题,在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品牌保护等方面仍然有不足,但是任何一个产业的发展都是在逐步规范中进行的,而作为政府部门而言,要在这种产业的发展期间提供相关的政策支持,所以,新的汽车产业政策会在这些方面寻求新的突破。
据悉,产业政策出台后,依赖散件组装方式生产汽车将会受到限制,汽车产业政策的目标就是为适应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国内外汽车产业发展的新形势,政府部门将作为主要力量来推动汽车产业结构调整和重组,扩大企业规模效应,提高市场集中度,避免散、乱、低水平重复建设;激励汽车生产企业提高研发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积极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实施品牌经营战略,健全汽车产业的法制化管理体系,促进汽车产业与关联产业及社会环境协调发展。
(凌风)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