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已向资本市场迈出第一步 李书福的资本运作前传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12月08日 08:55  经济观察报

  李书福开始学习如何与资本市场的玩家合作?在告别美人豹跑车公布价格的11月初,他出差到欧洲,答谢那些购买了香港国润控股增发股票的机构投资者。

  而宁波本地的消息人士透露,李书福已经在英属维尔京群岛注册了一家公司,并准备通过这家公司来控股香港国润。

  虽然在中国内地股市直接上市的路径暂不存在,吉利借壳安徽全柴动力的计划已经受阻,但李书福已向资本市场迈出了第一步,他仍将继续下去。

  5年前,李仅仅是一个家族企业的名义董事长,他的两个哥哥、一个弟弟与他共同分享吉利集团17年成长的财富。而现在的吉利控股,真正掌握在李书福手上。徐刚以及一批新近招募的高级职业经理人,具体管理这个控股公司,并且共同分享着大约15%左右的股权。

  在浙江民营企业中,吉利最早涉足汽车制造业,也较早地走出家族化管理,这对当地一大批私有企业主产生了号召力。如今的浙江富商中,造汽车、重组上市是他们改变现状的两个热门话题。高管持股15%

  “两年来,我的主要工作是改变了吉利的家族化管理模式,成立了吉利控股集团,并引进了一批职业经理人。”徐刚11月初在杭州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这个吉利控股集团,是相对于仍然存在的吉利集团而设立。吉利控股集团是由李书福个人控股、高级经理层持股15%左右而注册在杭州的一个新公司,包含了吉利此前投资的主要汽车项目——台州基地、宁波美日、临海基地和上海华普,以及吉利的汽车研究院、销售系统和部分配件厂。

  而吉利集团,注册地在浙江台州,仍然作为一个家族企业存在,李氏四兄弟(李书芳、李胥兵、李书福和李书通)同堂议事,教育、材料、旅游等吉利传统投资项目包含在这个集团中,未能彻底清晰地划给各方。

  但四兄弟各有自己的发展方向。除了老大李书芳将股权委托给李书福管理外,老二李胥兵依靠收购组建了江南奥拓和江北奥拓,老四李书通仍然主持摩托车生产,三兄弟在产业投资上各走各路。

  “当然不可能把整个集团的家族化问题全部解决,但吉利汽车投资的股权关系变得很清楚了。”徐刚说,“这有利于下一步发展。”

  徐是一个态度谨慎的管理者,此前他是宁波市财政厅的一个官员。这种稳中求变的管理思路曾使人误以为他“缺乏魄力”,但实际上,作为“外人”来梳理某个家庭内部的财产关系,在中国任何地方都是一个充满危险的工作。

  徐刚还要改变吉利生产、销售汽车的最初形态,从上海、沈阳、长春、南京等地的企业中招募高层管理和技术人才来改变吉利,这些人包括上海大众离任的总经理南阳、宝马以前的驻华首席代表董显铨博士等。

  “空降兵”自然在改变着吉利的企业文化。过去,李书福所依赖的骨干大多来自浙江本土,从生产主管到销售主管,都是一水儿的台州人、临海人或宁波人。如今吉利控股内部,主管整个生产的是副总裁南阳,技术总监是董显铨,销售分成三个体系——美日、优利欧等传统产品和美人豹跑车是浙江人负责,而颇具潜力的上海华普销售负责人却是刚刚从奇瑞加盟的外援张爱群。一动不如一静

  从1997年香港回归开始,一批精明的上海“炒家”就开始蛰伏香港股市进行“抄底”,收购仙股注入内地资产来重组、增发获利。2003年落水的所谓上海首富周正毅是其中一个典型的例子。

  曾在香港华润任职的贺学初就是这样一个上海人。据香港媒体的报道,贺学初1997年离开华润,此后出资收购了国中控股(0202.HK)、华利资源(1215.HK)、四海互联网(0755.HK)和南华信息科技(0175.HK),收购时这些公司都负债累累。贺学初等人的赢利方法是:通过债务重组将这些公司改造成干净的“壳”,然后炒作其股票获利或将“壳”再度转让。

  当李书福在2002年提出上市计划时,他认识了贺学初。此时,贺学初刚刚收购了南华信息科技,并将去改名为“国润控股”。此时的国润,市值近20亿、净资产仅200万,负债为1600万,是一个标准的“壳”公司。

  吉利要借这个“壳”了。

  但直到2003年11月,李书福、徐刚等人仍不能公开地承认“吉利已经借壳上市”。此前的3月,吉利、国润双方宣布成立浙江吉利国润汽车有限公司;10月初,吉利、国润宣布成立上海华普国润汽车有限公司,国润为此配售6.8亿股,集资4.6亿港元。“但不能说吉利借壳上市了,李总不是国润的董事长。我们要遵守香港联交所的法规。”徐刚说。

  如果国润仅仅是吉利的合资伙伴,李书福为何要亲自到欧洲向购买国润配股的外资机构进行答谢呢?看起来这种答谢的角色更应该由国润的董事长来扮演。

  事实上精明的香港媒体早已发现,在国润配股前,两家在维尔京群岛注册的新公司控制了国润控股53%的股份。这些新公司,被认为是吉利注册的公司。

  一位宁波当地与吉利有密切合作关系的人士也透露说,李书福在维尔京群岛注册了一家公司控股了国润。

  借壳成功是不言而喻的,只不过遵照法规和双方的约定,国润更名为“吉利”仍需一个过程。而从贺学初在香港的操作历史看,他习惯于把概念做足、把股价拉高然后套现。在贺学初没有完全退出国润之前,李书福一动不如一静。收购全柴受挫内情

  很难估计吉利为登陆香港股市所付出的代价和最终收获,也许与上海炒家合作并非上市的上上之选,但吉利直接申请上市显然难度更大。吉利汽车仍在投资扩张期,能否直接通过中港两地的监管部门审批是一个问题。

  吉利控股的总资产规模仍然是一个谜,目前被包含在与国润的两个合资公司里的吉利资产不足10亿,而徐刚认为吉利未来还需要10亿左右资金来投入。2002年吉利的利润只有几千万,据悉今年比去年的净利润增长不大。

  9月份,徐刚仍认为收购全柴动力(600218)可以成功了,但结果功亏一篑。“主要受阻于安徽省政府高层官员的反对意见。”据知情人士透露。该人士说,吉利当时已经与安徽全柴集团达成了股权转让协议,但安徽省一位副省级干部认为,安徽的上市公司本来不多,还要被外省公司收购,因此干预了这次转让。的确在今年中期,安徽另一家上市公司江淮动力被重庆的民企收购,此事惊动了当地政府。

  但徐刚认为吉利在国内收购上经验不足影响了最后的结果,“还没有谈成时消息就被透露出去了,结果股价炒上去了,影响了吉利的收购。”徐刚说。

  徐刚表示吉利会等待时机再行收购计划,但能否改变安徽省高层的态度是一个难题。“重组全柴可能最终泡汤。”一位接近吉利的人士最近分析说,“吉利已开始寻找新的收购对象。”重振公司财务

  11月份在浙江萧山,吉利控股连续召开有关汽车销售渠道的会议。针对美人豹跑车的销售网络建设吸引了30家左右的地方经销商,每家要交纳一笔500万元的保证金。新成立的上海华普汽车推出了一款新车,销售网络建设也在进行中。

  “原定2003年销售10万辆,现在估计能完成8-9万辆。”徐刚介绍说。这个销售量并不能让李书福满意。年底前,徐刚打算在销售上搞出一些大动作来。

  上海华普被寄予厚望,香港国润增发募集的4.3亿港元基本投入华普二期建设,将产能从现在的每年4万辆扩大到12万辆。这个上海生产基地为李书通创办,原名上海杰士达汽车有限公司。但李书通在上海并不成功,2002年8月将这个公司转手给李书福。徐刚招募新的技术人员改进车型,推出了与富康同级别的华普1.3升、1.5升新车,并聘请原安徽奇瑞的销售经理张爱群负责销售,希望借助华普系列增强吉利控股的整个汽车销售能力。

  “美人豹跑车”看起来是另一个赢利增长点。这款有可能是世界上最便宜的“中国第一跑车”是一个很难预测的商品,即使它的销售经理都认为销售它“很有挑战性”,但一些地区经销商却认为这款出人意料的汽车很有卖点,“中国市场是很奇怪的,你很难预测。”一位参与网络投标的经销商说。

  “美人豹”的技术由来自宝马的董显铨负责,董严格的技术要求让徐刚很满意。“当然,它不能与法拉利相比,也不能与韩国进口销售30多万的酷派相比。但就一款你想要的跑车而言,它足够了。”这是典型的吉利的语言,仿佛李书福亲口说的一样。

  但华普和美人豹都不能在今年给吉利带来收入,而吉利还要解决很多投资的问题:由于与丰田的知识产权官司,丰田8A发动机不能用了,吉利要建立自己的发动机基地;与韩国大宇、意大利汽车设计公司签订了合作项目,明年要投入新的车型来改变现有的品种;还要改良生产线。资金仍是一个问题。

  好在上市并非全无成就。有36家境外投资机构认购了国润的股票,而吉利也增强了和国内银行的合作力度,光大银行、上海银行相继表示给吉利提供金融支持。

  在国际汽车巨头如狮虎一般攻略中国市场的竞争中,吉利就像一个野生的土狼。土狼随时可能被狮虎挤压,却自有其存活之道。然而吉利的忧虑远不止此,就在其家乡浙江,已经有9家企业在生产自有品牌的汽车,另有十多家组装汽车。作为先行者,如果吉利不快速做大,空间将会变得更加拥挤。

  本报记者邢林池

(编辑:李颜伟)
yes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更多相关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