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汽车市场“群雄纷争” 大众老大地位不保成定局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12月03日 09:02  中华工商时报

  德国大众两个在华的整车合资企业——上海大众和一汽-大众应该说是相当成功的企业,两家的产销量,几年来一直居于中国轿车制造企业的第一、第二位。

  但毋庸讳言,近一二年其总体市场份额的滑落是个不争的事实。上海大众在1996年是市场份额的鼎盛时期,号称国产轿车市场的“半壁江山”;以后逐年有所回落,好在一汽-大众的市场份额有所提升,“南片损失北片补”。因而德国大众曾一度欣慰地声称,他们在中国大陆国产轿车的市场份额依然保持着50%。

  2002年上海大众和一汽-大众市场份额之和为45.36%,与2001年相比,又跌掉近5个百分点。2003年掉得更惨,到10月底为止,上海大众的市场份额跌至20.98%,一汽-大众市场份额不升反略有下降,掉至14.88%,两个大众的市场份额加在一起仅为35.86%,较之2002年又跌了近10个百分点。

  大众汽车市场份额的跌落,在众多跨国汽车公司进入中国以后,在我国民营企业挤进汽车领域以后,竞争开始加剧;但大众汽车凭借原先发优势,如果配之科学而正确的竞争策略,市场份额的跌落,不至于那么快、那么惨。他们的竞争手段、价格策略,旁观者觉得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是毫无疑问的。

  在9月份举行的法兰克福国际车展新闻日上,中国记者向德国大众几位高层人物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大众在中国的市场份额为什么下降”?

  负责大众中国事务的集团董事韦斯盖博回答说:“原因之一是中国的统计方法发生了变化。2001年底前,中国是专门统计轿车的,2002年开始,统计时加上了轻型商务车,但大众正好不生产这类车型。"原因之二、之三呢,没有说。

  其实,大众市场份额的下降,最主要的原因并非是中国统计方法的问题,而是中国轿车市场刚刚进入竞争的时代,分食市场的开始,使大众有的车型在中国大陆市场的垄断地位开始动摇。即便以韦斯盖博主张的用纯轿车范围比较,目前两个大众合资企业的市场份额也不过34.73%。可见,韦斯盖博的回答显然没有说到点子上。

  当中国记者问及对今年国产轿车价格大战的态度时,韦斯盖博显示出一种高傲的姿态,他认为价格战毫无意义,是一时的短视行为。韦斯盖博还说,一部分竞争对手不能很好地处理好这个问题,把自己引向了死胡同。

  要不要打价格战,恐怕不能一概而论地持否定态度,说NO!怎样打价格战,更要讲究策略。要竞争,是不言而喻的。打不打价格战,要分析市场背景、要研究供求关系、要根据竞争态势、要明确企业目标,如果均质产品在市场上非常明显地呈现为供过于求,倘要让消费者接受你的产品,为你的产品“买单”,此时将消费者接受的价格列为公正对待客户的决定性因素才是上策。经济理论界认为,消费者接受的价格减去适当的利润等于成本上限,这是定价思维的革命。今年有的品牌、有的车型已经降了两次甚至三次市场销售价格,你能说他们都是往死胡同里钻吗?

  近两年尤其是2003年,几大家轿车企业的座次正在发生变动,上海通用由2001年的第4名,在2002、2003年稳稳进入第3名;夏利股份由2001年的第3名,下滑到第4名;神龙公司由2001、2002年的第5名下移至第6名;广州本田由2001年的第6名、2002年的第7名升到第5名。北京现代仅用1年不到的时间已超过一汽轿车,进入前10位,一汽轿车被逐出前10名,并被东风悦达起亚紧紧咬住。几大家轿车企业座次的变化,表明市场各家的地位处于动荡之中。

  除上海通用的销售增长,和市场份额略有提升成正比外,其余几大家市场销售虽有大的增长,而市场份额却在下降,销售量排名第一、二的上海大众和一汽-大众,市场份额下降之大,也为第一、二位。

  除上海通用、夏利股份、广州本田和一汽轿车等4家,销售增幅高于整个轿车企业平均67.67%的增长幅度外,其余企业的增幅都低于整个轿车企业平均67.67%的增幅。南北两个“大众”的市场份额,据盖洛普公司引用一家较权威的市场战略模式(RSOM即相对市场指数)分析说,按照国际惯例,一个产品的市场份额等于或超过26%的,相对市场指数等于或大于1.5的,该产品才称得上是市场主导产品。

  高档轿车领域,奥迪A6的垄断地位不久,亦很快要被打破,宝马3系、5系落户沈阳,奔驰将在北京生产,凯迪拉克、双龙将在上海制造,福特的林肯、VOLVO、#{7丰田7}#的凌志、劳斯莱斯等说不定也会进来。

  我国汽车生产“群雄割据”、汽车市场“群雄纷争”的局面已经形成,并且是跨国公司“6+3”渗透进来以后的竞争局面,以往轿车企业“三大三小两微”,最新资料显示,沪、京、津、渝、吉、黑、辽、鲁、苏、皖、浙、闽、赣、鄂、湘、粤、桂、黔、云、琼和陕等21个省、市、区里32个轿车生产基地,呈现明显的发散化倾向,大企业的市场集中度,将经历残酷和激烈的竞争,才能最终实现。(张伯顺/文)

  (作者为中汽协市场贸易委员会秘书长)

(编辑:赵广喜)
yes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更多相关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