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当个双休日司机也不赖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12月02日 16:46  北京晚报

  这阵子咱北京的交通实在有点儿堵,其原因也是众说纷纭,有的说是修路的速度赶不上汽车发展的速度,也有的说是公交、轨道交通还不够发达……这些说法都有一定的道理,但解决起来却非朝夕之功,面对眼下拥堵的现状,真的就没招儿了吗?其实不然,只要咱每个老百姓都从自身做起,都为缓解交通拥堵做点儿贡献,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如今,在京城就有这么一部分“有车族”,由于住家距离单位较近,他们把车闲置起来,日常上下班选择骑车、公交车或者步行,自己的车只有双休日才出去活动活动,对于这些人,我们姑且称之为“双休日司机”。

  双休日司机形成原因各异

  李静敏家住洋桥,在菜市口西边的报国寺上班,10年前就买了车,但现在每天上下班都是骑车。他说,自己要是开车上班差不多得1个小时,一出门,先在洋桥堵一阵儿,到了马家堡就更堵了,而好不容易过了马家堡,到了陶然亭还是堵,弄得自己经常迟到。后来改骑车了,也就半个多小时。“我觉得骑车不错,一是时间有准儿,二是省了油钱,三是减少了空气污染”。

  马树季家住永外沙子口,在王府井的一家商店工作。开了几年车的他最近也改骑车上下班了,为什么?因为没地方停车。原先开车上班时,每天头7点就得出门去占停车位,去晚了准没地方停。地下停车场有、停车楼也有,但1小时好几元钱的费用不是他能负担得起的。可是,随着王府井地区的不断改造,现在单位附近的胡同里能停车的地方越来越少,有时就为找地方停车得花上十多分钟,弄不好,还得让警察贴了罚单。 而在东单附近工作的顾老师家住东四十条,以前几乎是天天开车,前些日子一检查身体,发现得了脂肪肝。医生建议他少开车多走路,把身体中多余的脂肪“走”掉。于是,顾老师真的来了个安步当车,每天上下班都走着,来回2个小时,半年多下来,肚子也小了,脂肪肝的程度也见轻,精神头儿足多了。

  经济杠杆催生双休日司机

  面对拥堵的交通现状,有关部门提出十大措施,其中就有通过调整市区停车费来限制更多的车辆进入市中心。今后将对停车收费实行差别化管理,不同的区域、不同的时段会有不同的收费标准。在二环以内实行低供给,提供有限的停车泊位,有可能参照上海每小时5元至20元的收费标准。在市区边缘,结合大型公交枢纽建设,设置低价位或免费停车设施,鼓励市民换乘公交车进入市区。

  此消息一发布,立即在有车族中产生了反响。大家都在心里“拨拉起算盘珠儿”。郝一青家住松榆里,在东四的一家电脑公司工作,有一辆捷达。他对笔者说,现在上班开车,单位没有停车位,每天的停车费是16元,一个月352元,住的小区停车费每月150元,加起来一共502元,还能承受得起。要是在市中心提高停车费,上班可能就不开车了,“您想呀,就按一小时5元算,一个月就得880元,比打车还贵呐”。

  在笔者调查的20位有车族中,已有11位上班在10公里之内的人表示一旦提高市中心停车费用,便改为骑车上班。

  此外,燃油税的尽快出台,也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双休日司机的数量。多跑路多花钱,少跑路少花钱,更符合市场经济的规律。

  改变用车观念造就双休日司机

  随着缓解交通拥堵的各项措施陆续出台,肯定会有更多的有车族变为双休日司机。在这一点上,许多发达国家都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一位刚从日本回国的留学生对笔者说,日本东京有近500万辆汽车,平均每户一辆,而东京的面积也远不如北京大,路也没有北京的宽。可东京的交通状况要比北京强得多,主要原因是东京的公共交通十分发达,还有东京所有的写字楼都不提供免费的停车场,而且停车费相当高。在这种情况下,绝大多数有车人自愿当双休日司机。他们认为,上下班乘公共交通比自己开车快捷、便利、节省,何必又多花汽油费、停车费呢,车是为在双休日外出游玩、购物时用的。

  联想到北京,仔细分析一下每天有多少辆车在“瞎跑”,有的上菜市场买菜得开车去,有的上班不到两三公里也得开车去,还有的哥儿几个聚会,一人开着一辆车……这些不合理的用车观念从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交通的拥堵。假如不限制拥有,只限制使用的各项措施尽快出台,也许会促使人们转变过去的用车观念。

  假设100万有车族中的20%加入到双休日司机的队伍中来,每天在路上跑的车就会减少20万辆,对于减少交通拥堵、节约能源、降低噪音、净化大气都会产生积极的作用。许庆惠

(编辑:苏雨农)
yes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