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追寻济公遗迹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12月01日 09:47  网友:伊比扎
追寻济公遗迹

图文:伊比扎/黯然销魂0000 2003年11月记于灵谷寺禅堂

  新浪网友:伊比扎

  ======================追寻济公和尚的灵谷遗迹======================

  一、江南禅林的起源和济公记事

  佛教传入中国并在两千年内成为华夏第一大多神宗教,其历史与三教中正本清源的儒、道不同,有很多的偶然性,本土化的搬移、融合、改造和发展的最初,不过是经律法三藏的译疏流传和几位先驱行者的往来挥洒。

  与儒学文人的礼仪正统和道教方士的清静修持相比,佛是普通庶民百姓的皈依,前两者多为统治策略和处事方术,把儒、道视为功利性很强的方法论,佛教则是善恶报应的唯心世界观,儒推崇入世求名、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纲领,道是修身养气出世离尘的无为幻化,而佛学却在教诲人类在生命的坐标里如何看待此岸和彼岸的幽妙接引。

  儒、道是辨轻重分清浊的哲学,佛教浑然一体,要在大千世界里苦寻那不二法门。

  我不太熟悉佛教的原旨教义,下文是就我所知谈谈江南禅林的大致渊源和被误会已久的济公禅师的往事,不图着笔深入,只求述意浅出,澄清一些传闻,不致贻笑大方。

  佛教在南方的起源,最早的记述是一位西域月支人志谦曾携佛经数卷入东汉吴宫,志谦是在家修行的信佛居士,并不是僧侣,据称他博览佛经、通数国语言文字、精伎艺,因避魏蜀战乱而赴东吴建业(南京),被孙权帝拜为博士并辅导太子,其间翻译了很多大乘佛经,广布佛祖舍利,从此佛教开始在帝王的拥戴之下在南地传播。

  此后,西域僧人康僧会来吴都建业,筑草屋以供佛像,孙权帝始为其建佛院,号称江东第一禅堂,名为“建初寺”,此系江南禅林滥觞。

  至东晋及南朝,“钟山(即南京紫金山)自梁以前,立佛寺七十所”(据宋乐史所撰地理志〖太平寰宇记〗),后人杜牧“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诗句形容江南一带寺庙之众,其实并不夸张。到了宋齐梁陈之间,更因帝王的推波助澜弘扬佛法,使得佛院禅林在南方以南京为首,发展到了极致的规模的程度,其中又以梁武帝萧衍为登峰造极。

  为了将佛教演变为教化万民的一种信仰,梁天监18年(519年),梁武帝在都城受佛戒,法名冠达,同时令王侯子弟将佛教定为国之所宗,大兴土木于江南各地,普建庙宇,其本人更是四次“舍身”同泰寺,“舍身”是自愿削发明志,入寺出家为僧的意思,但梁武帝的“舍身”显得很有预谋,每次都要大臣们花费巨资赎身以还俗,这就有点把自己当人质的感觉了,而倾国财物又全部被挥霍于禅院道场的兴建,几次三番这么一折腾,林立江南的庙宇是宏伟而壮观了,但民不聊生之后的“候景之乱”亡国序曲,也已经悄悄地在奏响。

  关于梁武帝,有一个奇怪但却真实的记载,萧衍于502年建立梁朝,当时三十八岁,547年4月14日,建康城皇宫北部的同泰寺发生火灾,当时他八十三岁,而这一切,早在天监年间就被一位僧人宝志所预言,诗谶有云“昔年三十八,今年八十三,四中复有四,城北火酣酣。”信乎?

  梁僧宝志是民间传说的济公和尚原型,另一部分则源于浙江李修缘,宝志生于南朝宋元嘉13年(436年),建康东阳人,俗家姓朱,七岁出家道林寺,成年后灵迹彰显,所做谶语在其生前寂后多有应验,官民称之为“志公符”,散见于〖南史〗各传,“京土士庶,皆敬视之”。梁武帝给予了这位高僧随意出入皇宫的特权,宝志也常常和这位不思进取一心事佛昏头昏脑的萧帝谈佛论经,两者过从甚密。

  民间误指后来的南宋(不是南北朝的刘宋,而是唐以后的赵宋)僧人李修缘为济公原型,这主要是依据明清话本小说而讹传(清郭小亭〖济公全传〗)。李修缘,号湖隐,浙江台州府天台县人,生于南宋绍兴18年(1148年)卒于嘉定2年(1209),据说18岁从杭州灵隐寺佛海瞎堂禅师出家,性简狂,言行疯颠,嗜好酒肉不守戒律,为灵隐寺僧众所不容,逐诸净慈寺,落拓而枯槁,寝食无定,寒暑无完衣。后人将很多宝志的事迹安到了李修缘身上,考据家钱静芳在〖小说丛考〗中提到:“志公……误其名为道济,且误其时为赵氏南宋,于是西湖诸禅林,伪造种种灵迹……实则济公即志公之误。”

  至于道济称谓的由来,是因为宝志遁入空门之所“道林寺”,另元代文宗帝封宝志为“普济圣师”,故后人称宝志为道济和尚、济公活佛、济颠等等。

  宝志游走于南朝宋、齐、梁三代,居止无定,无住无所,常常不穿僧鞋光着脚板穿行市肆,平素手持一根大锡杖,并悬刀、尺、拂三件法器于杖头,好占卜,这三件法器即预言了未来,刀切削,谓齐,尺丈量,谓梁,拂掸尘,谓陈。南宋宰相李纲赞曰:“宝公真至人,鸟爪金色身,杖携刀尺拂,语隐齐梁陈。”“鸟爪”是指宝志手如鹰爪的怪相,“金色身”估计是因为宝志常年不洗澡,灰头土脸脏兮兮,但三件法器预示流年,见于科班正史而非别传,当信之。

  梁武帝和宝志还一同创立了佛院撞钟之举,我们今天能够听闻的鸡鸣寒山,晨钟暮鼓,得感谢这位特立独行知前观后的宝志和尚。据载,梁武帝曾问宝志地狱之苦何以得脱,宝志答:“夙生定业,不可顿灭,惟闻钟声,其苦暂息。”于是帝诏令天下禅堂击鼓撞钟,这就是禅林多铸大钟的由来。苏州寒山寺是梁武帝赐建,因“夜半钟声到客船”而闻名海内外,曾经有一次,我坐在深夜的枫桥,听檐间的风铃,看夜泊的舟楫,想宝志的箴言。

  宝志生前,梁代宫廷画师张僧繇为其造像,到了唐代,后继吴道子根据张僧繇造像而重绘宝志面目,天宝年间,李白为画像题赞:“水中之月,了不可取。灵空其心,寥廓无主。锦蒙鸟爪,独行绝侣。刀齐尺梁,扇迷陈语。丹青圣容,何住何所。”此后,像赞又由唐书家颜真卿书写,连同吴道子所做圣像一并勒石为碑,史称“三绝”。

  清顺治年间,三绝碑毁于太平天国战火,仅余摹拓,现在伫立于荒草间“寥廓无主”的三绝碑,则是屡毁屡刻的重制。

  我经常在深夜去灵谷寺,静静地坐在三绝碑前,怔怔地念着模糊难辨的李白志公像赞的起始两句,“水中之月,了不可取”……

  宝志一生所作预言,在三百年后的李白身上,何苦又是一语成谶?

  梁天监12年(513年),整日在外游逛的宝志突然跑回了寺中并将佛堂中的金刚像搬出,僧问其故,答“菩萨当去尔。”果然无疾而化。

  次年,梁武帝和永宁公主父女二人筹资葬宝志真身于钟山环珠峰独龙阜,并建五层舍利宝塔,命名为宝公塔,梁天监14年(515年),梁武帝又在宝公塔前建开善寺,是为灵谷寺的由来。

  每每听到山林间禅房外传出的钟声,我们是不是也该想想这位道济和尚的灵空?

(编辑:)
yes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网友精品专题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