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如何看待汽车产业投资热 超高利润透视竞争不足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11月26日 09:22  经济日报

  2002年汽车产销量的高速增长,打破了多年来我国汽车产业投资观望的僵局,几大集团纷纷增资,国外汽车集团也加大在华投资力度和进度。面对汽车产业的这种态势,有关部门和业界人士开始担忧:汽车产业投资过热了!不久前,国务院委托中汽协会对汽车产业投资情况进行专项调查,以便采取应对措施。

  我国汽车产业投资究竟过热了没有,应该进行全面地分析,不能仅凭短期的计划投资增量来下结论,否则将扼杀我国汽车产业发展的良好势头。

  超高行业利润透视竞争不足

  由于近几年主要的汽车整车投资项目,集中在轿车板块,因此,所谓“汽车投资过热”就是指“轿车投资过热”。但从目前我国轿车的生产规模、产能利用率和轿车销售利润率来看,我国轿车市场面临的不是“投资过热”,而是严重的竞争不足。

  目前涉足轿车领域的生产企业,已建成的生产规模约为206万辆,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企业的生产规模是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建成的,如天津夏利、一汽轿车、上海大众等,这些企业的生产设备有的已经过时,甚至接近于报废,从严格意义上讲不能完全计入有效产能。

  另外,一汽大众在上个世纪90年代花费111.3亿元才建成15万辆的生产规模,而近几年一部分企业却仅用几亿至多20多亿的投资,就形成5万甚至十几万的生产能力,如广州本田、北京现代、吉利、奇瑞、悦达等,这部分企业的生产能力是否达到其声称的规模,尚有待考证。

  扣除虚称的轿车生产规模,目前我国有效的轿车生产能力约在180万~190万辆。而今年1~8月,在受到非典不利影响的情况下,全国轿车产量达到了124.65万辆,比上年同期增长89.7%。按照去年前8个月产量占全年产量的比例折算,今年的轿车产量将达到213.35万辆,大大超过了有效生产能力的水平,因此2003年轿车产量将超过各企业的生产规模之和。

  我国轿车的产能利用率超过100%。

  目前全世界的汽车生产能力达到了7500多万辆,而年产销量只有5500万辆左右,生产能力过剩达2000多万辆,开工率为70%左右,生产能力过剩30%。其中,轿车的生产能力为5500多万辆,实际产量仅为3600万辆左右,产能过剩达35%。按照上面的分析,我国2003年轿车的产量与产能之比将达到108.93%~114.98%。可见,我国的轿车市场仍然是卖方市场,市场竞争严重不足。

  目前,世界汽车工业的平均利润率在5%以下,如通用公司2002年营业收入高达1868亿美元,而盈利仅16亿美元,利润率只有0.86%。而我国轿车市场某些车要提前几个月订货,甚至加价购买。另一方面,轿车降价浪潮此起彼伏,动辄缩水几千甚至上万元。而绝大多数轿车生产企业仍然保持着很高的赢利水平,广州本田从投产到2002年底,累计生产轿车20万辆,实现产值435亿元,创造利税165亿元,利税率高达36.67%,平均每辆车贡献利税8.25万元,5年生产20万辆轿车创造的利税可以再造7.25个广州本田。一汽大众2002年销售各类轿车20.7万辆,实现利润39亿元。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公布的数据,2002年汽车行业销售收入为1515亿元,实现利润431亿元,行业的平均利润率为28.45%,高出社会平均利润率的2倍以上,相当于世界六大汽车集团平均利润率的6倍多,中高级轿车的利润率更是高达30%。

  总之,我国的轿车市场缺乏有效的竞争,轿车的价格偏离其价值的程度较大。

  目前我国轿车生产企业产能情况

  序号 企业名称 已建成产品

  1 上海大众 30万辆

  2 一汽大众 18万辆

  3 天津一汽 18万辆

  4 东风雪铁龙 15万辆

  5 广州本田 12万辆

  6 上海通用 10万辆

  7 奇瑞 15万辆

  8 北京现代 5万辆

  其它73万辆

  合计206万辆

    (注:表中数据来自各生产企业网站)

  破解汽车产业投资缺口

  评价我国汽车产业投资是否过热,不能仅看投资数量的多少,而要综合分析我国汽车市场的需求状况,投资背后的汽车产量增长情况、汽车项目的建设成本和建设周期等。

  2003年到2006年,我国城镇人口年均增长率如果继续保持7%,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0%,到2006年,城镇人口中,如果可支配收入在1.5万元以上的地区平均千人保有轿车50辆;可支配收入在1万~1.5万元的地区,平均每千人保有20辆;可支配收入在1万元以下的地区,平均千人保有10辆,私家车占全部轿车保有量的60%,我国私家车保有量将为1149万辆,全国轿车保有量将达到1915万辆。到2006年,1992年以前生产和进口的轿车将被强制性报废。这就意味着2003~2006年间我国轿车产量合计应在1200万辆左右,即在2002年106.24万辆的基础上平均每年增长50%,因此2003~2006年国产轿车的产量分别为159.36万辆、239.04万辆、358.56万辆、537.84万辆。可见,从现在到2006年我国轿车生产规模缺口约为360万辆,其中高级轿车、中级轿车和微型轿车生产规模缺口都为120万辆左右。

  随着汽车产品技术含量的提高,对汽车尤其是轿车研发和生产环节的设备、手段的要求日益精细化。1997年开始兴建的10万辆高级轿车生产基地————上海通用和泛亚汽车技术中心则耗资15.72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30亿元);1996年建成的15万辆中级轿车生产基地————一汽大众花费了111.3亿元;具有15万辆微型轿车生产能力的天津夏利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经过几次技改投入后,目前的总资产约为90亿元。这三个企业至今尚未具备新产品的开发能力,如果再建设一个包括新产品开发、试验的研发机构,上海通用、一汽大众和夏利分别约需投入20亿元、15亿元和10亿元资金。

  由此可保守地估计,建设具有研发能力、生产能力的10万辆的高级轿车生产规模,需要150亿元左右的投资;建设具有研发能力、生产能力15万辆的中级轿车生产规模,需要125亿元左右的投资;建设具有研发能力、生产能力的12万辆的微型轿车生产规模,需要100亿元左右的投资。2001年高级轿车、中级轿车和微型轿车的市场比例为34.14%、32.9%和32.96%,约为1:1:1。按照这个比例计算,从现在到2005年,我国汽车产业仅为了弥补轿车生产规模的缺口就需要投资约3300亿元。

  “八五”期间,我国汽车产业投资总额为580亿元,由于投资过散,除了几大大集团外,基本没有形成经济规模的汽车生产能力。“九五”期间的投资与“八五”差不多,投资状况也延续了“八五”的特征,造成了轻微型客货车低水平重复建设十分严重的状况。1998年后,由于每年汽车市场容量在200万辆上下徘徊,汽车整车投资也停留在100亿元左右。由于汽车整车企业投资主要用于新增生产规模,因此,汽车投资适宜度可以采用年投资额与当年汽车产量增长数量之比来衡量。

  我们看到,虽然2002年投资额明显高于1998年以来的其它年度,但该年度的投资与产量增长量之比仅为1.87,是5年中最低的一年,说明2002年我国汽车产业投资不足。值得指出的是,2002年的170.27亿元汽车整车项目投资中,有108.15亿元是用于技术改造,完全用于新建的基建和引进国外技术投资只有72.33亿元,仅占42.48%。

  最近,媒体频频传出跨国公司巨额增资的消息。于是,人们开始怀疑我国汽车产业是否投资过热了。事实上,即使这些投资已经付诸实施,也不能满足我国未来几年汽车消费增长的需求。

  汽车投资适宜度评价标准

  投资与产量 投资适宜度

  增长量之比

  ≤5       不足

  5~10      适中

  ≥10      过剩

   事实上,轿车生产规模的建设周期较长。一汽大众从开工兴建到建成15万辆的生产规模,用了5年多的时间,就连搬迁式建设的北京现代,从中韩双方签字到形成5万辆生产规模,也花费一年半的时间。轿车项目的建设周期一般在两年左右,2003年开始兴建的项目至少要到2005年才能形成现实的生产能力,事实上,未来两年内,我国轿车的生产规模仍然有较大的缺口。

  另外,汽车整车投资的严格限制尚未解除,主要投资仍流向原有轿车生产企业,而且必须经过国务院的审批,在这种情况下,投资过热的预警是完全可以被掌控的。

  汽车产业是一个竞争性行业,目前我国汽车产业投资增长较快的主要原因是产业竞争不足,这种现象是市场机制运行的必然结果。为了在取消汽车进口配额和关税降低到25%之前形成适度的生产规模,有效地平抑居高不下的轿车价格,提高国产轿车的市场竞争能力,在国际贸易中掌握主动,当前规范汽车产业投资的关键问题是创造科学、合理的汽车生产和消费环境,即尽快理顺汽车产业管理体制、健全汽车产业管理法规、完善汽车消费政策等,从而为市场规律引导汽车投资行为提供成熟的条件,促进汽车生产企业在市场规律的作用下自主决策,自主投资。而不应该违背市场经济规律,过多地干预正常的企业决策行为,以免丧失我国汽车产业发展的良机。 文/机械工业农用运输车发展研究中心潘兴良

  1998-2002年全国汽车整车投资与生产情况

   投资情况 汽车生产情况 总产量

  年份 投资额(亿元) 增长率(%) (万辆)投资与产量增量之

  2002 170.27 40.65 325.12 1.87

  2001 121.06 38.99 234.15 4.43

  2000 87.10 -23.01 206.82 3.68

  1999 113.13 5.64 183.16 5.55

  1998 107.09 27.38 162.78 3.69

    资料来源:《中国汽车工业年鉴》

(编辑:)
yes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更多相关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