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在高速发展中的中国汽车业看上去很美,但是依然脆弱,汽车产品的国产化以至于更基本、更重要的自主开发汽车整车的能力和速度仍是制约我国汽车工业发展的瓶颈。
国产汽车企业有沦为外国附庸的危险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的汽车整车制造企业有100多家,全国有27个省(市)生产汽车,有17个省(市)生产轿车,有23个省(市)已建成轿车生产线,不少地方政府都把汽车工业作为本地区的支柱产业。但是,在这些汽车整车制造企业里,有实力、成批量、有技术、不落伍、有市场的产品几乎全部出自中外合资公司,世界上几乎所有的著名汽车跨国公司都在中国建立了合资企业,中国汽车工业尤其是轿车制造业几乎成为著名外国品牌的中国化组装厂。
以去年为例,上市的数十款新车大部分是合资公司通过CKD(全散件组装)和SKD(半散件组装)的方式快速推向市场的,汽车特别是轿车的新产品开发和推出的重要环节基本上被外商所控制。有的专家为此警告说,我国的汽车企业有沦为外国跨国公司附庸的危险。这是无法回避的事实。
为此,几乎所有的汽车业内人士一致认为:中国汽车必须发展自主品牌!抽样调查显示:对自主品牌支持最多的反倒是那些当初竭力主张“以市场换技术”的合资企业的中方老总们,因为他们对受制于他人有切肤之痛!
所谓发展自主品牌,主要指品牌和技术都是自己开发的。过去我们走了两条路都走不通。第一条路是完全自己开发,一切从零开始,这种方式现在看起来很不成功。第二条路是图省事,简单的“拿来主义”,采取这种方式,技术掌握在别人手里,也形成不了自主开发能力。这些都将成为2006年,中国汽车保护期过后的最大隐患。
业内有识之士认为,现在应该采取的方法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经过消化、吸收别人的长处,发展自主品牌。韩国、日本都曾经成功地走过这条路。韩、日的经验表明,自主品牌的发展,还必须有国家政策的强力支持。目前我们的政策是扶持一汽、上汽、东风三大集团,但这还远远不够,国家政策应该大力扶持的,还应该包括华晨、吉利这些中国汽车的“另类企业”。
如何发展保护民族汽车品牌
民族汽车品牌要在发展过程中受到保护,用多买民族品牌汽车的方法保护,这是一种消极的保护方法。汽车行业本身应该创新,应该提高产品的质量,应该更好地为消费者服务,来赢得消费者的喜欢和回报,而不是通过行政命令或者税收上的优惠而形成对民族汽车品牌的保护。
事实证明,品牌形象提升后,同样的产品可以卖出更好的价钱,同样的价钱则可以占据更高的市场份额,企业自然也会有更多的资金投入未来车型的研发,投入产能的扩充,尽快做大做强,形成良性循环,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主动。提起民族汽车品牌,技术落后堪称我国汽车企业的一条软肋。品牌含金量差是中国汽车企业的另一条敏感神经。
当然,品牌形象的建设和提升不是件容易事,单纯靠铺天盖地的广告,或者其它形式的造势,很难长期奏效。
摹仿是没有出路的
现在,国内不少汽车企业在走摹仿之路。相对于自主开发,摹仿的风险小,因为被摹仿的产品一般是得到市场认可的产品;此外,摹仿的开发周期短。摹仿别人的产品的设计最快可以在3个月内基本完成,而自主开发设计,目前国外最快也得一年左右。具有创造性和突破性的开发,时间更长。还面临着政策和资金问题。摹仿别人不但可以减少大笔开发成本,而且风险小,见效快,有些产品即使批量不大,但利润相当可观。难怪有些企业对摹仿乐此不疲。
摹仿是没有出路的。一方面,由于摹仿的产品质量上不去,容易造成交通事故及交通拥堵,个人和国家财产会受到损失。另一方面,由于摹仿是一种投机取巧行为,使企业只注重短期效益,而忽视甚至不愿意进行自主开发,长期形成不了自主开发能力,使中国汽车工业徘徊不前。
“全球同步上市”不全是香饽饽
所谓“全球同步上市”的概念,是前年上海大众推出POLO时首先提出来的,并且成为POLO上市最成功的卖点。此后又有多款车相继摹仿。
过于强调“同步推出”,势必给地产化带来难度,甚至完全忽略地产化问题。这也是今年以来散件组装车大行其道的原因。如果合资公司长期去生产跨国公司“全球同步”推出的产品,就只能永远是跨国公司的组装厂,中国所谓的自主发展将遥遥无期。(李蘅)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