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仍旧实行车牌无底价拍卖制度 上海车牌拒绝变化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8月25日 13:43  经济观察报

  在上海,从7月26日起,私人持有的沪A、沪B号牌照的二轮摩托车不包括沪A牌的轻便摩托车,凡符合超过8年使用年限和属于已办理报废手续后的有效摩托车这两个条件的,其上牌额度可转换为小客车上牌额度。这是上海摩托车牌照转为轿车牌照的首次尝试。

  这一新办法实行后,上海每月私车上牌额度拍卖量将会明显“放量”,据有关人士介绍,第一批由摩托车牌照转换而来的私车牌照有望在今年9月份“入市”,到时,将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当前车牌市场供不应求的局面。

  对市场反应灵敏的人士似乎早早就触觉到了政策的异动。新举措的出台是否意味着实行3年多之久的车牌拍卖政策出现松动?

  最近业内开始盛传“车牌债券化”一说。按照这一说法,车辆使用者预先支付一笔5万元的车牌购买费,10年以后,这笔费用连同利息将如数返还到消费者手中。

  对于诸如此类的市场传闻,上海市计委的有关人士出面进行了澄清,声称政府在近期内并无意改变当前的政策,目前还没有找到一种比拍卖更好的办法。至于车牌发放量迅速增加以及摩托车牌照转换私车牌照的政策只是想打压一下日益攀升的拍卖价格,在最近一段时间内,上海关于汽车牌照的指导原则不会改变。

  上海自2000年1月份起实行国产生活用车上牌额度无底价拍卖。据称,政府部门推出车牌无底价拍卖,其本意是想在现有条件下拉动汽车消费,但是由于居民购买力的不断上升和国产轿车价格的下降趋势使得牌照价格连创新高。2000年,月均最低中标价15125元;今年6月份,最低竞标价是36100元;到了7月份,这一数值达到了36900元的历史最高点。

  面对入世后国产轿车和进口轿车价格的不断下降和上牌费用的连连攀升,精于计算的上海人陷入了一个进退两难的境地。

  在上海某汽车销售服务公司,一位打算购车的王先生向记者道出了心中的无奈:“一辆新上市的2.4排量的东方之子车价16.88万,车辆购置税1.44万,而从本月牌照的拍卖情况来看,中标的牌照均价达到了3.83万,占到总支出的20%多。”

  当前,除了上海,在中国各大城市,私人轿车牌照均采取放开政策,购车者只需支付一定量的手续费,即可取得牌照。想到这笔在别的城市可以省去的支出,王先生的购车计划一拖再拖,而在上海,持有类似王先生这种想法的大有人在,高昂的牌照费使大量有购车需求的人望而却步。

  因此,很多人无奈之中采取了“曲线救国”的办法——到浙江、江苏等附近城市上异地牌照,很多经销商也推出了一条龙服务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但很快,上海市有关部门就出台了应对措施:挂外地车牌的车辆每天上午7:30-9:00和下午4:30-6:30的上下班高峰期间不能上上海高架路。

  这项规定无异于当头棒喝,如果不能在高峰期上市内高架,对生活在上海的购车者来说无疑会带来无休止的麻烦。

  于是,人们只剩下两种选择:要么狠狠心花上一笔不少的牌照费,要么继续持币观望,等待政策的恩赐。

  其实上海市政府采取限制牌照发放的政策一直以来都受到来自各方面的争议。

  上海市计委的有关人士解释,计委是出于对交通整体通畅的考虑,才不得不采取这一办法。由于城市规划当中遗留下来的历史原因,上海目前的道路状况还不是非常理想,如果完全放开牌照的发放,考虑到上海居民的实际购买力和对轿车的需求程度,必将造成轿车保有量的迅速上升,从而势必引起交通的堵塞,引发一连串社会问题,上海当前的路况还不能承受这种压力。

  上海人心中一直存有这样一个疑虑:北京的道路状况和堵车情况也是有目共睹,为什么却选择了与上海不同的政策取向?

  对此,有关方面解释,北京在这方面采取的消费政策是“不限制买车,但限制用车”,从车辆使用环节加以控制,从而实现轿车保有量和道路交通状况之间最大可能的匹配。

  在上海现有的汽车消费政策下,购买一辆10万元以内的经济型轿车,与购买一辆40万元以上的高档轿车,上牌费用是相同的,这显然对经济型轿车的消费与发展极为不利。许多消费者宁可采用贷款的方式去购买一辆价格高一点的轿车,也不会选择与牌照费用差不了多少的经济型轿车。

  国家在《汽车消费政策》(征求意见稿)中明确提出鼓励发展经济型轿车,但牌照拍卖政策实际限制了这类轿车在上海的销售。

  在上海本地,主要的轿车生产厂家是上汽集团下的上海大众和上海通用,有关资料显示,这两家企业生产的此类车型很少,难怪在采访过程中,这两家企业的销售人员均表示上海当前的上牌政策不会对其销售量产生很大影响,因为他们生产的汽车在全国各地销售,上海市场只占其中很小一个比例;而即使在上海市场,现在看来,他们受到的影响也很小。

  而对于一些外地厂家,像长安奥拓、浙江吉利、江苏悦达,显然在上海遇到了重重阻力。

  由于上海本地厂商和外地厂商在轿车细分市场上的不同定位,在同一个市场环境下,上海的轿车消费政策难免产生了“厚此薄彼”的市场效应。

  同时,本地政府的收益也是显而易见的。据不完全统计,2002年的上牌收入将近10个亿。(本报记者施春华上海报道)

(编辑:赵广喜)
yes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更多相关新闻

车友新闻专题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