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本土化是打造“中国制造”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8月19日 09:47  经济参考报

  在当前的汽车市场,“本土化”似乎并不是什么受欢迎的字眼。更有甚者,在BBS上,许多网友直接把它同“减配置”画上了等号。而在业内,专家却一致认为:本土化不仅非做不可,而且这也是打造“中国制造”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本土化在国际上不希奇

  目前,市场上销售的车型大都是本地制造的“引进车型”,为避免因“水土不服”给消费者和厂家造成的不便,进行本土化改造,也就是适应性改进是非常必要的。甚至国际高档品牌宝马落户中国,也表示将对所生产的3系和5系进行适应性改进。

  适应当地需求在国际上也不是什么新鲜事,大多数知名产品都有欧洲版、美洲版的区别,一方面是各地消费者的口味不同,另一方面各地的环保、交通政策以及使用环境也不相同。

  为什么“本土化”在国内却不受待见呢?相关人士认为,这也许要归罪于一些假借“本土化”的名义减配置大挣不菲的银子的企业。那么,真正的本土化又是什么呢?

  基本说来,“本土化”的意义在国内应该至少包含以下两个层次:第一,进行各种严酷考验、将发动机重新标定,消除引进车型“水土不服”的隐患,真正做到中国制造中国车,让消费者得以无忧地在中原广袤大地上驰骋。第二,根据本土消费者的偏好,进行底盘重新调较、外观内饰的细节改进,从而真正具有领先于“进口车”的竞争优势。

  基本任务:消除“水土不服”

  通常,一款车的设计、调教、零配件制造在某种程度上总是围绕其主导市场地理、油品、气候条件展开的,因而很难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产品。当它来到那些地理、气候等因素与“出生地”大相径庭的地方后,水土不服隐患随之产生。

  因此,本土化最基本的一项工作就是:消除引进车型可能产生的水土不服隐患。在此,姑且称为“硬本土化”。硬本土化的对象主要是发动机、零部件。它通过“耐久性测试”、“极地测试”等方法,彻底考验整车、发动机及其零配件对中国油品、路况、气候条件的适应情况,并据此进行必要调整。

  以上海通用汽车为例,这是一家公认的对所有引进车型都进行严格本土化的企业,别克君威、赛欧、GL8的“本土化”改进,已被市场认为达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水准,销量即是最好的证明。其中,新上市的别克凯越也进行了严格的本土化改进,其耐久性测试在海南、定远两个专业的国家级试车场展开。它严格采用中国油品,在两地共进行了近10万公里的本土化适应性耐久测试。在每天15小时不间断的严酷试验下,包括底盘、动力总成系统、轮胎、前后保险杠、隔栅、引擎盖等与路况相关的重要配件,都经历了严格考验。

  而“极地测试”则是把整车置于最严酷的气候条件下,对发动机、变速箱作重新标定匹配。凯越先后到地表气温70度以上的新疆吐鲁番作抗热爆震试验,海拔4500米以上的西藏德庆作抗高原动力性试验,以及零下30多度的黑龙江黑河作抗寒冷启动试验。在这种恶劣路况、极端高温的状态下,工程技术人员采得实地测试的一手数据,对发动机进行了重新标定。

  更高境界:贴近消费者需求

  无可置疑,车的设计除了受地理、温度等环境因素的影响,更重要的是与目标消费者的审美及驾乘偏好相吻合。比如,欧洲车的底盘偏硬,舒适度稍差但操控性较好,这是欧洲人的偏好;美国车的底盘偏软,舒适度佳但操控性略逊,这才投合美国消费者。所以,重新调较底盘以符合当地消费者的驾乘偏好,也是“软本土化”中的一项。

  那么,究竟中国消费者对驾乘的偏好是什么?凯越又是如何重新调较底盘的呢?基于销售25万台别克车的市场经验,以及多次对中国市场专项研究的结果,技术人员发现:中国消费者对于底盘舒适度、整车操控性的取舍正介于欧、美消费者之间。他们喜欢操控性好的车,却不愿象欧洲人那样完全牺牲舒适感。所以,针对中国消费者的底盘调较是要让两种对立的性能达到最佳妥协,同时提高燃油经济性。

  基于这种考量,泛亚技术中心的美国资深底盘专家,在别克凯越的轮胎、减震器弹簧上下了苦功,更有采用德国SACHS技术的气压式减震器?在传统油压减震基础上增设“氮气填充室”?,令凯越具有领先同级车中难得的“精确操控+舒适驾乘”并重的感受。

  当然,别克凯越身上的“软本土化”杰作远不止是底盘。为迎合中国消费者对于暖色调内饰、宽敞、豪华感觉的偏好,凯越中国版的内饰采用双米色,并增加了高档车级别的卷帘门式杯托。而内陷式座椅后背、中央扶手更为后排留出了宽敞空间。

  事实上,认认真真地做好本土化,生产真正符合中国市场的产品,不仅是对中国消费者负责,更是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现实方法。赛欧、君威、GL8根据“中国口味”推陈出新,在短短三年内就把上海通用汽车这一行业新兵送入全国汽车销量前三甲,可见“本土化”是优是劣,市场早已给出答案。

  (作者:李利)

(编辑:李颜伟)
no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更多相关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