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卖方市场悄然结束 中国轿车降价风潮带来了什么?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8月15日 09:11  国际金融报

  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统计数据,今年初以来国内已有20多个品牌的80多种车型有不同程度的降价,一场波澜壮阔的降价狂潮正在席卷全国车市。降价的受益者是汽车消费者,降价告诉人们中国汽车市场日趋成熟,中国汽车市场正在驶入了买方市场,是社会进步的表现,降价也警示汽车厂家的生存。6月份网上车市的调查表明,消费者对国内车价的关注程度下降,而买车更加注重售后服务和经济运行。

  卖方市场结束

  上世纪的80年代和90年代,国内汽车市场是以价格高出国际市场近3倍的普通桑塔纳为代表的计划经济垄断的卖方市场,在这一期间汽车资源少,汽车生产厂家和经销商都是大爷。2002年以来中外、中中外的汽车合资企业风起云涌,几乎每个星期就有一款新车上市,汽车市场火爆、资源短缺,直到2002年底汽车市场可以说仍然属于汽车厂商的高利润的卖方市场。2003年初开始的汽车价格战标志着中国汽车卖方市场的结束和汽车买方市场的到来。

  价格战抢占市场

  “目前,我们就是要想办法抢占市场”,这几乎是所有汽车公司老总的一致看法。打价格战是有些企业的无奈选择,谁也不愿意以减低汽车销售利润来争夺市场。在国内,汽车合资企业是占汽车生产九成以上的主流企业。争夺市场呈现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消化吸收国外车型后生产符合本国文化的轿车,注重品牌和企业文化建设,保证产品质量和提供优质的售后服务,加强培训人才和销售队伍的培养;另一种方式是没有对泊来品改造而发展生产,企业的管理人员素质低,不懂得现代经济经营体系,认为拼比价格就能一揽天下和保住市场份额。当国内汽车价格接近国际市场汽车价格的今天几乎没有多少利润可图时,后者就有可能被前者一口一口地吃掉!降低车价是厂家不得已所采取的竞争手段之一,但不是惟一的。

  降价“归位”汽车价格

  成熟的北美汽车市场,汽车公司之间的竞争是靠汽车质量保证、新颖的款式、好的品牌口碑和优秀的售后服务手段来争取顾客的,用降价来拼比汽车市场乃是汽车业竞争的初级的手段。目前,汽车降价潮可以说是汽车价格“归位”的表现,汽车公司之间的竞争才刚刚开始。按照现在的汇率计算,目前国内市场的帕萨特、宝来、雅阁等轿车的价格相当于国际市场的1.15至1.3倍,加上许多国内合资企业所生产轿车用的许多零件仍然依赖进口,再用降价的手段来竞争市场的余地较小,而将来汽车公司之间的竞争将体现在企业的综合经营力上。

  适者生存

  今年起,中国政府根据加入WTO的承诺,对进口车的海关关税再次下调,排量3.0升以上的汽油机轿车整车关税从50.7%降到43%,排量3.0升以下的关税从43.8%降到了38.2%。然而,众多进口汽车在中国市场上暴利依旧,丰田佳美基本型在美国市场上是1.9万美元,国内销售价高达43万元人民币。为什么进口车就夺人眼球,备受宠爱呢?个别国内合资生产的轿车也出现卖方为主动的供不应求的局面。看来,生产和销售对路的产品关键在于产品是否被众多消费者所接受,产品是不是与中国民族的本土文化相结合,不加分析或者傲慢强加于国人的做法只能毁了品牌而不断减少现有的汽车市场份额。无疑,谁能提供经济耐用(价格适中、油耗低、质量好)和售后服务好的产品谁就能生存。

  目前,可以预测10年后,经过激烈的竞争,现有的国内23家轿车生产企业可以生存下来的可能不到10家。而且,这种被淘汰的残酷性在2006年(进口关税的降低和可能的产能过剩)就有可能显现出来。国内汽车公司之间的竞争之关键是如何解决其内部的矛盾,提高企业的综合经营力。目前,国内所有大的汽车企业从机制上改革的真正的转变还没有开始,加上外国文化与本地主流文化的冲突,所表现的是内部派系争夺话语权、内耗严重、年轻人失去上进的热情、对市场的反应速度慢等等。许多外来设计的车型没有经过本国文化的认可性的改造;对经销商的建设、维护和对销售人员的培训上不够;汽车的质量保证与国际汽车市场还有相当大的距离;消费者的信贷咨询繁琐和汽车信贷的种类单一和条件苛刻都有待改进等等。

  而所有这些问题都可以归结为一个汽车企业的经营力和竞争力问题,经营力是可以通过人们的努力加以改造和改进的,认识到问题的存在而去积极解决和处理是明智之举,这完全事在人为。改革好的企业才能生存,所生产的产品无论在配置上、质量上和经济实用上才会被消费者认可———适者生存!(国际金融报特约作者丁一)

(编辑:李颜伟)
yes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更多相关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