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中国的汽车消费市场虽不尽成熟,但处于高速成长期却是事实。面对汽车工业前所未有的繁荣,中国的消费者难免会有乱花溅玉迷人眼的感觉。如何能让他们买到真正适合和需求的汽车产品,这座桥要靠汽车专业媒体来搭。我们的工作就是要把企业最新车型的最真实一面展现在大众面前。其中即使搀进一点点偏向或有失偏颇的臆断都会对任何一方造成难以弥补的硬伤,毕竟无论是我们的汽车工业还是我们的消费者都还经不起动荡。
与中国汽车工业共求发展是我们的谋略。为了加快发展的步伐,《汽车族》也在不断汲取国际同行们的先进观念,与国际接轨,希望把最科学,最专业、最权威的模式带到中国。有了第一年的经验,汽车族正在加紧准备2004年度新车评选的准备工作,希望今年我们能够做得更好。
说一千,道一万,汽车首先是件商品,即使尚且达不到普遍进入中国家庭的阶段,可大势所趋,普通人用年薪买轿车的年代早晚会到来。汽车类杂志的读者不将再以纯粹的车迷和发烧友为众,汽车消费群体占据了大多数份额。而我们提供的信息和报道方式正是消费者所期待的,乐于且容易接受的。
对于一部汽车,从介绍的深度来说,我们将通过三个层次报道。首先对于那些刚刚亮相,但却没有上市的新车型,为了保证信息迅速快捷地抵达,会抢先作常规的一般性介绍,即“First Look”——“初次亮相”和“First Drive”——“初次驾驶”;而在其上市时或之后,专业的测试,即“First Test”——“初次测试”是非常有必要的,各项数据,客观评价揭示出产品真实的轮廓,买与不买都会有充足的理由。做到这一步,是否已经对消费者尽职尽责了呢?还不完全。通过另一个栏目——长期测试,半年或一年时间,把切身使用中的感受公布出来,都是相当有价值的。不过就国情而言,这个层次将会逐步得以实现。经过了一年,手头积累了一大堆详尽的试车报告,可当你要在其中做出选择时,却发现还是无从下手,尤其在可选车型很多的情况下,缺乏针对性的文章使你无法从同一视角得出客观的对比结论。看看已有60年历史的美国《Motor Trend》杂志是怎样做的:“年度最佳新车评选”——“Car of the Year”令问题迎刃而解,这个“游戏”持续了超过50年,而且相当成功。我们所要汲取的就是成功的经验。
在北美,《Motor Trend》“年度最佳新车评选”——“Car of the Year”虽然只是20~30部车之间的角逐,但在评比初期,参选的范围却是相当宽泛的。本年度在北美上市的,包括新品牌、新车型、或是已有车型的最新版本都在其列。可以说,层层筛选之后,脱颖而出参加“决赛”的都是优胜者,即便“Car of the Year”的桂冠最终只能授予一款车型。
评选的第二阶段,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每一部入围车型都需经历10项严峻的测试,首先是基本性能,包括加速、制动、可操控性能等;接下来是更为细致的长期路试比较。撇开那些没有感情色彩的数字,《Motor Trend》的测试工程师每天都浩浩荡荡驾驶着参选车,选择尽可能多的路况进行各种测试,整个过程将持续几个星期,单车行驶里程可达数千公里。在路试之后,他们还会有针对性的向自己提问,如:汽车的座椅舒适吗?支撑性能怎样?汽车安全技术是否有突破?汽车天窗的开关在哪里?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
对于这样的模式,想必很多读者会有疑惑:入围者有小型车、中型车、豪华车、运动轿车及各种跑车,比如1.4万美元的三菱蓝瑟和超过8万美元的奥迪S8,价格跨度极大,那么怎样统一标准、保证公平呢?其实这里所谓的对比测试并非普通意义的对比与测试,包含的内容要更复杂更丰实。真正的评价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极其庞大的体系,也并不能仅以10项指标来包容,还有很多因素。比如新车对整个市场的影响;对厂商的影响;是真正的技术革新者还是时尚的宠儿?只要有说服力的因素都会被认真考虑。年度最佳新车评选活动直面汽车市场,活动的主要目的是要指出每位竞争者站在市场角度各自的优缺点,或者他是否带给车市一种全新的概念,而非生硬地在他们之中评出个谁优谁劣。就象2001、2002和2003年的大赢家——克莱肆勒PT漫步者、福特雷鸟和无限G35,就是一大队各有千秋的车型中最具特色和突出的一款。
2003年,《汽车族》将进一步完善中国的“Car of the Year”评选,其中某些部分必须针对国情做出改变,例如在评选细则等方面。目前2004年度车型的初选车型已经确定,数量上增长了一倍,达到30款,其中入围车型正在确定中,数量为12款。具体品牌和车型将于近期公布。
《汽车族》衷心期望与中国的汽车工业、汽车市场和消费者共同发展,共同步向成熟。“橘子红了”,收获的季节也就不远了!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