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是谁让汽车业发烧 铁腕降温中国汽车业?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8月07日 11:46  南方周末

  如果说汽车产业已经存在投资过热,那么导致投资过热的主角肯定不是民营资本,或者更准确地说,是民营资本将来有可能导致汽车投资热,而非现在

  因此,新政策的背后显然有更深的意味

  7月末,一位接近汽车产业政策制定者的消息灵通人士承认,在即将发布的汽车产业政策中,国家将出台措施遏制目前的汽车投资热,政策制定者认为,汽车产业投资过热来自于民营资本和地方政府的盲目冲动。

  不久前,一些外国汽车厂商的代表与国家发改委官员进行了接触,表达了他们对新产业政策部分内容的不安之情,他们认为新产业政策将使外国厂商在华利益受到损害。

  如果上述消息属实,那么,产业政策制定者对保护大的国资汽车集团可谓其状也急,其情也切。

  多管齐下遏制汽车投资热

  早在数月前,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就已经发出警告,有些行业出现了过热现象。在过热的行业中,包括汽车制造。

  7月初,国务院研究室宏观经济司副司长丛明称,国务院将针对房产、汽车、钢铁过热的现象出台严格的控制措施。

  7月中,发改委的消息称,由发改委发起,委托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一项调查已经结束,调查的内容与汽车投资热密切相关。

  有消息说,在新的产业政策之中,没有关于民营资本进入汽车制造领域的论述———没有限制也没有鼓励。

  虽然如此,民营资本进入汽车产业的壁垒却大大增高。新产业政策之中,轿车整车项目必须由国务院批准。此外,还有其他诸多壁垒的设置。有知情人士称,如果按照新政策,民营资本正面进入汽车制造领域,几无可能。

  剩下的一条路就是借壳———购买有生产目录但经营困难的国有汽车制造企业———进入。这正是眼下民营资本进入汽车行业的主要路径。近年来,大批民营资本靠买壳进入了汽车行业。仅在浙江,就有数十家之多。

  2003年5月,宁波华翔以6000万元受让华晨26.3%的中兴股份,成为河北中兴汽车有限公司股东,借此进入汽车行业。

  2003年4月,萧山商人童江亮接手武汉万通汽车,联合另外两家企业成立武汉中誉汽车有限公司迅速切入汽车行业。其他如广东等诸多省的民营资本也纷至沓来。随着壳资源的减少,可以料定,民营资本对壳资源的争夺会越来越激烈。

  然而,新政策将斩断此路。

  目前,我国有各类汽车生产企业700多家(包括130多家生产制造企业和573家改装车企业)。在这700多家企业里,有200家左右的企业多年来产量极少甚至没有产量,生存尚且困难,更无从谈到赢利。

  据说,今年有关部门要求各企业上报经营情况。然而,截至今年5月份,仍然有110多家企业没有任何生产数据上报。原因是这些企业多数没有生产,或是正在进行重组之事而故意没有上报。

  这些经营困难、但有生产权的企业就是民营资本所需要的壳资源。有消息显示,政府将处理这些壳资源。处理的方法据传是并入大的汽车集团,或被兼并重组。而收购这些企业的资本必须是汽车类资本。

  这意味着,此政策一旦实行,相当于砍去了这批壳,意味着现在非汽车类的民营资本进入汽车行业的路径全被切断,自然能达到遏制汽车投资热的目的。

  在遏制民营企业的同时,对地方政府投资汽车的冲动也将有所遏制。

  曾经有人称,眼下除了西藏和青海没有汽车工程以外,其他诸省(市、区)都把汽车产业作为支柱产业。而上海、广州、长春、北京等城市都雄心勃勃,目标直指“中国底特律”。

  以法眼观之,近年来各省上马的汽车项目,很多是先斩后奏,然后事后追认。安徽奇瑞是个中典型。资金来源如果不是财政资金,通常是政府施压给银行,贷款给上马汽车的企业。市场上不乏进入汽车产业的民营企业得到政府支持,获得大批贷款的事例。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经部部长刘世锦近日在长春称,汽车产业要“管住政府,放开市场”。而所谓“管住政府”,就是政府的财政性资金,政府可以支配的其他资金,不能投向汽车领域的生产经营性项目。

  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工业发展研究室主任赵英说,管住地方政府,防止地方政府压制银行,贷款到汽车制造领域是遏制汽车投资热的重要途径。

  消息显示,国务院将对地方政府投资产业作出限制。早些时候,《华尔街日报》报道称,根据入世协议,中国从2003年起必须将最高6000万美元的外商对中国汽车业投资审批权下放给省一级地方政府,到2004年,由地方政府审批的外资在中国汽车业投资额上限将放宽至9000万美元,到2006年放宽至1.5亿美元。

  《华尔街日报》说,为了防止省级审批使中国汽车制造业更加混乱,新产业政策将要求新来中国投资的外国汽车和发动机制造商直接投资额最少不得低于1.8亿美元,股本投资额不得低于1.2亿美元,超过了省级政府审批汽车业投资的上限1.5亿美元。

  不仅如此,国务院还将对先斩后奏的作法作出预防措施。可靠消息表明,国务院极有可能采取强硬措施,规定不能把财政资金投入汽车制造领域。同时,各省的汽车项目在未获得国务院的正式批准前,不允许从银行贷款,也不允许批准用地。

  如此,国务院对地方政府的进入汽车产业的冲动将产生遏制之效。

  是什么因素促使国家下如此决心,铁腕为汽车业降温?

  是谁让汽车业发烧

  汽车行业的发烧与国内经济大势紧密相关。从1997年开始,国家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围绕保证经济快速增长这一目标而进行。

  5年来刺激经济增长的政策显然收到了明显效果,经济强劲增长。但同时,经济过热倾向在某些行业表现越来越突出。北京师范大学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钟伟称,现在处于经济周期循环的顶峰,过热迹象已经很明显。

  在此背景之下,国内资金过剩表现突出。有信用评级机构对国内货币流通量M2进行计算,发现2002年M2流通量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GDP)的177%,远高于任何发达国家比例。

  银行存款远远超过了贷款。2002年年底,存贷差额高达4.3万亿元。这逼迫银行不得不采取各种措施实现放贷。在目前多数制造业产品供大于求的状态之下,今年第一季度的贷款却在以2倍于GDP增长的速度前进。此中有很多投资是重复投资当无疑义。

  如此,我们不难理解汽车行业为何发烧。在几乎所有制造业都面临过剩的时候,汽车产业的增长速度令人惊喜。去年汽车的放量增长普遍被人们认为,中国汽车工业开始真正进入了快速增长区间。

  事实是,上半年GDP增幅预计在7%左右,而工业的增长在16%左右,与此同时,汽车产业产值和利润的增长都超过30%。

  因此,汽车被各路资本认为是当下少有的利润丰厚的行业之一。同时,汽车产业的拉动作用强,能够带动一地上下游相关产业的发展,同时能够广泛解决就业问题。东南汽车城即是绝好的例子。因为有东南汽车,所以台湾30多家零部件企业追随而至,极大带动了地方发展。

  看上去,除了汽车行业以外,似乎很难找到更好的投资方向。在此判断之下,地方政府为发展本地经济解决就业,自然有动力进入汽车行业。而民营资本为了追逐厚利,也有强烈进入的冲动。因此,各路英雄纷纷杀将进来没有任何悬念。

  由此,国家认为的汽车投资过热的现象产生出来。也因此,国家对症下药,阻止各路民营资本买壳进入,也遏制地方政府的投资冲动。此举既给民营资本的汽车发财梦浇了凉水,也敲打了地方政府。

  在遏制国内汽车投资热的同时,即将出台的系列政策让外国汽车公司也颇感到委屈。关于外国汽车公司提供金融信贷服务的规定只听楼梯响,却不见人下来。而前些日子纷传的销售渠道政策中,对进口车销售将采取严格限制措施。在新的产业政策里,则明确提出,要发展自有品牌的汽车。并且提出,到2010年,自主设计的汽车要达到相当的市场份额。

  据说,一些外国汽车公司就这些政策向国家发改委反映。至于结果,不得而知。7月末,一位政府官员说,本国的产业政策向本国厂商倾斜没有任何疑问。举世皆然,岂独中国哉?

  然而,月子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在地方政府、民营资本、外国汽车公司失意的时候,国内各大汽车集团正在政策的保驾护航之下,纷纷忙着扩张产能,全然不担心过热之嫌。

  在一汽50周年之时,该集团声称要打造六大基地,2007年底产能有望达到200万辆。

  至于上汽集团,明确2007年底销量达到100万辆,要冲入世界500强;新东风的销售目标也是100万辆。

  如果国内汽车产能过剩,产能利用率不足的现象将很快出现的话,那么,对此贡献最大的无疑是国内各大汽车集团,而非民营资本。

  国资汽车集团是否能够在父爱的保驾护航之下,直挂云帆济沧海?(本报记者栗源)

(编辑:赵广喜)
yes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