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中国轿车产能过剩的背后是什么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8月05日 09:55  经济参考报

  产能放空将在今年出现

  今年上半年,我国轿车生产89.55万辆,同比增长了103.53%,而轿车销售仅为84.28万辆,同比增长82.44%,在过去的几个月,库存已明显增加。

  此时,美国咨询业务巨头美林公司分析师马克也根据中国汽车行业中17家中外合资公司、5家国内大公司和许多家小公司的扩张计划,做出了中国轿车市场产销情况的最新预测:中国轿车生产能力将超过需求增长,2005年将出现汽车公司激烈争夺市场份额现象。

  马克说,汽车制造商的生产计划大都是积极扩张,由于它们的重点在长期前景,因此对市场份额的占有将压倒短期的利润,这就会导致任何需求的增长都会进一步刺激企业生产能力的扩大。她预计,今年中国的轿车需求量将比去年增长70%,达到190万辆,明年将达到266万辆,2005年达到346万辆;而生产能力则将从去年年底的120万辆提高到今年年底的218万辆,增长81%,明年将达到349万辆,2005年达到471万辆。为了达到供需基本平衡,她估计生产能力的利用率将从去年的93%下降到今年的88%,明年的77%和2005年的74%。

  著名国际金融公司JP摩根的分析师也作出了同样的预测,预计今年中国的汽车供应将超过需求4%,明年超过7%,2005年则会超过22%。

  北京亚运村汽车交易市场总经理苏晖提供的最新情报也显示,中国轿车今年将出现供过于求的情况,到了2004年这一趋势将会继续扩大。

  中国轿车产能真的过剩了吗

  去年以来,曾被誉为最具增长潜力的中国汽车市场终于开始释放出非凡的能量,转变为现实市场。消费需求的爆发推动了国内汽车企业产能的扩张:广州本田今年产能达到12万辆,明年将达到24万辆;上汽奇瑞计划今年实现产销翻番,达到10万辆;一汽-大众计划2005年产能达到60万辆;上海大众的产能将从目前的35万辆提升到2007年的70万辆;上海通用计划2005年产能达到20万辆……

  除了现有汽车企业的扩产,还有新生力量的不断进入。今年5月,一份来自国家信息中心的报告称,目前我国的汽车整车制造企业已达100多家,全国有27个省(市)生产汽车,17个省(市)生产轿车,23个省(市)已建成轿车生产线;全国汽车产能已达550万辆以上,轿车产能已达250万辆以上,已大大高于市场容量。

  表面来看,中国轿车是产能过剩了,但从深层次来说其实还远远不够。

  首先,产能是否过剩,不能简单地从汽车市场总量来看,还要考察私人消费需求是否过剩、有竞争力的企业是否产能过剩、受欢迎的车型是否过剩。例如广本这样的企业,产量虽然在翻着番地增长,却始终感觉产能吃紧,即使扩产也跟不上市场需求,可见过剩只是针对缺乏市场竞争力的企业,是一种结构性过剩。

  其次,目前的产能放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我国汽车消费仍然受到制约的反映。

  让我们来看一组数据:美国的人口为2.6亿,各种汽车的总拥有量为2.06亿辆,其中小汽车为1.3亿辆,也就是说平均每两个美国人就有一辆小汽车,每百户拥有小汽车达180辆。日本每百户拥有小汽车100辆、德国为173辆、意大利为145辆、英国为106辆、法国为113辆、俄罗斯为39辆、韩国为51辆、澳大利亚最多为183辆,而中国即使是在轿车最普及的北京,去年每百户仅拥有轿车12辆。这些数字足以说明,国内轿车的市场需求将会有多大。

  鼓励轿车进入家庭不能只是一句空话,除了让百姓腰包鼓起来以外,还要考虑怎样刺激消费,进一步扩大内需。北京亚运村汽车交易市场总经理苏晖指出,目前,关于汽车消费政策、燃油税、汽车金融改革等政策“只闻其声不见其踪”,而城市道路交通状况不断恶化等因素又不断困扰消费者,都对汽车消费起到了抑制作用。

  因此,推动汽车消费首先要解决好消费环境问题,如果仅仅是汽车产量一味地增长,而不从实际行动上对汽车消费进行鼓励和刺激,势必会导致消费者购买热情下降。

  放开市场是解决投资热的关键所在

  毫无疑问,产能过剩会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而在我国,市场化程度不够则是目前产能放空的根本原因。

  对于中国的汽车产业而言,“投资热”这个词由来已久,但它始终与地方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1957年,我国开始给予地方部分财政、计划、物资分配、商业价格等方面的权限,包括将大多数中央企业下放给地方管理,由此,1958年我国有27个省市试制生产了233种汽车产品,迎来了第一次“汽车热潮”,到“二五”末期,我国共出现了22个汽车制造厂和67个汽车改装厂。随着地方经济权限的不断扩大,有的省竟然同时出现了八九个汽车厂,到了80年代我国汽车生产厂增加到120多家,改装厂500多家。

  一项对我国汽车企业去年进行的调查显示,在我国的100多家汽车生产企业中,年产量在5万辆以上的只有13家,1万辆以上的也就27家,且仍有1/4的企业呈负增长态势。

  为什么这么多小型汽车企业仍能存活至今呢?一方面是源于中国汽车工业远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的高额利润(我国汽车行业的平均利润率为28.45%,而目前国际上这一行业的平均利润率仅在5%左右),使得中国的汽车企业只要产量达到1万辆就能有钱赚。

  另一方面,业内人士指出,虽然达不到生产规模,一些地方的汽车企业面临生存窘境,但作为当地经济发展的支柱,汽车产业仍能给地方经济带来相当大的发展空间,并对于当地的就业及第三产业的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政绩上占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地方政府挖空心思也要保护这些小企业,这给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带来了非常不利的影响。

  在地方保护主义不断庇护这些“散乱差”的汽车投资的同时,中央政府也一直通过加强投资审批、严格行业准入等措施,提高行业集中度,扶持形成几大集团。然而不但效果不明显,反而招致一箩筐的抱怨——作为一个管理者,政府不但没有行使好它本身的职责,反而“越位”充当了一个投资者,用国家的财政收入扶持当地企业,这种违背了市场经济规律的做法只能使企业离“正轨”越来越远。

  业内人士认为,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就是交给市场,而不是采取停止贷款、不批项目等行政手段加以干预。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杜芳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现在有如此之多的企业纷纷上马整车项目,这无可厚非,因为汽车产业本身具有这种投资的价值,即便是政府的“政绩工程”也是需要由市场来检验的。如果生产出的产品的确是市场所需要的,那么将是对我国汽车产业一个极大的推动;如果生产出的产品没有市场,那么就应该让“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将它淘汰出局。

  作者:王莉

(编辑:赵广喜)
yes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