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工业“发展观”的三大转变——写在中国汽车工业发展50周年
当人类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实践成为历史之后,人类思想留下的烙印最深。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史也是如此。经过50年几代人的不懈奋斗,中国汽车工业不仅实现了产品升级、技术进步、组织变革等等有形的发展,更实现了行业管理政策、企业管理制度、市场发展能力等等无形的跨越。其中,主导发展战略走向、左右资源配置重点的“发展观”,实现了根本的转变。
从注重生产生产资料性质的载货汽车到更加注重生产消费资料性质的乘用车和其他商用车转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汽车工业“发展观”的一个重要变化,就是突破了“先生产、后生活”的增长观念的束缚,跳出了以生产中型载货汽车为主要代表的生产资料性生产方式的框框,逐步改善了“缺重少轻”的产品结构。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国内汽车产品结构进一步趋向合理,逐步适应和满足了市场特别是私人消费市场的需求。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统计表明,轿车、客车、载货车的年产量占总产量的比例,从1995年的22.4%:27.91%:49.69%,改变为2001年的30%:28%:34%。柴油车占总产量的比重从1995年的22.34%上升到2001年的31.5%。2001年载货车产品重、中、轻、微型的比例为19.5%:18.9%:45.3%:16.3%。到2002年底,轿车的年产量在总产量中的比例首次超过载货汽车,标志着中国汽车生产进入以消费为主导的新时代。
现在看来,无论是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还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汽车工业经济的增长都是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紧密相连的。当前,中国以家庭轿车为代表的消费和生产的快速增长,已经成为国家新一轮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就是一个最好的证明。
十年以前,我国汽车市场主体以政府、集团公款购车为主,私人购买很少。党的“十四大”以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汽车消费由公款购车为主逐渐向个人购买方向转化。1995年私人购车占30%,到2002年私人购车达50%以上,微型客车、中型载货汽车80%以上为私人购买。据悉,汽车个人消费在最近更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国家统计局的《2002年中国统计年鉴》显示,2001年中国私家车的数量已经达到771万辆。今年,北京市机动车新增保有量中,家庭小汽车就超过了1/3。
消费结构的变化,促进了汽车工业的调整和发展。目前,我国轿车工业已基本满足国内市场需求,能够生产微型轿车、普通级轿车、中级轿车、中高级轿车和高级轿车。轿车的主要品种在技术性能、装备配置等方面与国内同类产品的差距都在迅速缩小,成本在进一步降低,为我国轿车工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载货汽车有:柴油、汽油、重、中、轻、微。客车有:柴油、汽油、大、中、轻、微。还有牵引车、自卸车、越野车和各种专用汽车。各类车新品种结构基本能够满足国内汽车市场需求,已经建成比较完整的汽车工业生产体系。
从注重数量的粗放型扩张到更加注重质量的集约型经营与扩张的转变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在“短缺经济”的刺激下,注重数量增长的粗放扩张,成为各地发展汽车工业的重要特征;即便是到上世纪90年代初期,全国各地有条件的没条件的仍然都争着上汽车项目,汽车工业形成了“散、乱、差”的格局,也助长了“批条子”等腐败风气。但是,随着市场性质和结构的转变,市场竞争机制的建立和健全,一大批粗放型扩张模式下的产品乃至企业遭到淘汰,一些注重结构调整的重点地区,其汽车工业和骨干企业得以稳定和持续的发展,正大步迈向新的集约型经营增长道路。
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强化营销服务、疏理和规范营销网点、建设营销服务系统,提高产品质量,不断提升技术推出新产品,加强企业管理、降低生产和营销成本等等措施,推动了国内汽车市场性质的变化。十年前国内汽车市场基本属于卖方市场;目前,全国汽车市场基本实现了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
有人形容说,现在中国轿车新车型上市就像“赶集”一样,从新品牌到新车型,厂家推陈出新的动作力度比以往都大,甚至超过了当今的汽车强国。据统计,轿车企业2003年上半年在中国大陆推出的新车就超过30款,这几乎相当于当代世界汽车制造大国一年平均新车型推出的数量!这个转折,标志着中国汽车市场的竞争逐步走向内涵式竞争,市场上竞争将由单一的价格大战逐步演化为性能价格比的较量,核心竞争力将成为企业成败的关键,传统的粗放扩张型增长的发展观正在退出历史舞台;这也是新的动态垄断竞争结构正在形成的重要信号,企业借助产品创新加快推进整个轿车产业的创新,时机已经到来,汽车产业走集约型经营增长路子有了比较扎实的主体基础。
同时,我国汽车行业的专业化协作向更高层次发展,新型的协作、配套关系、资源共享以及新的产品开发理念在发展调整中逐步形成。平台战略、系统供货、国际(国内)采购正逐步为骨干企业所认识和实践,部分骨干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发展壮大,并进行资本多元化改造、兼并重组。尤其是一汽集团公司、东风汽车公司、上汽(集团)总公司无论资产构成、品牌信誉、产品开发、市场占有率和营销服务等方面均占明显优势。以上产业结构优化的整体状况表明,我国汽车工业过去那种大而全、小而全、各自独立的“散、乱、差”局面已从根本上得到改变。
从注重当前效益的即期发展到更加注重长期效益的可持续发展的转变
传统计划经济模式下,企业经营主体者在责、权、利上不配套,企业资产所有者在个体上“缺位”,企业组织制度在现代化上“先天不足”等原因,诱发了企业的短期行为。随着经济改革的深入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经济增长的要素结构发生了变化,影响和阻碍经济增长的因素也变得更加复杂起来,企业的经济和社会责任都突出了。因此,汽车产业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不仅涉及产业经济本身的收入-成本核算,还涉及到为解决各种社会问题所要付出的代价。
中国汽车工业50年的历史特别是改革开放依赖的历史证明,只要产业政策与市场调整的方向一致,合理的产业政策就可以加速调整的过程并减少因结构不合理所造成的损失,带来经济和社会双重效益。国家经贸委去年底颁布的新的汽车行业发展导向,顺应时代潮流,在原有政策的基础上,更集中于产品的技术创新,提出了到“十五”末期主流产品的技术水平要求和达到要求的主要技术路线,阐明了政策监督执行的重点和激励措施,以调节市场供给为指向,着重解决行业结构、资源配置的宏观经济效益以及在国际竞争中维护国家利益等问题,是典型的要求注重社会收入-成本核算的导向政策。
企业在实践中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不开放就难以持续发展。因此,国内汽车工业的新发展观与改革开放是紧密相连的。我国汽车工业的国际合作方式和内容更趋多样化,合资合作的领域更多、更宽,既包括技术领域,也包括销售、经营管理领域以及逐步放开各种服务领域,成为国内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中方企业在选择合作方时,已从引进技术为主向引进资金、引进管理、扩大市场等全方位发展。中外合资双方都更加理性化,更加注重合作产品的水平、更加注重双方的实力、技术领先性、市场竞争力和开拓能力,更加注重合作项目的前瞻性、长远性,更加注重技术含量、发展规模和科研开发能力的形成,更加注重适合中国国情。新的技术被成功地输入到我国,新的管理思想被广泛应用,自主研究开发能力得到提高。
社会收入-成本核算的全面发展思想得以确立,也是新发展观的重要特征之一。行业近期发展导向提出了阶段性目标:“十五”末期,汽油发动机必须达到欧洲第二阶段排放控制水平,中高档产品应达到欧洲第三阶段排放控制水平。为了支撑这些结果的实现,该导向给出了政府努力的基本过程:汽车行业要适度发展轿车柴油发动机、单燃料燃气发动机及混合动力系统;有关部门将集中力量扶优扶强,鼓励优势企业通过扩大国际合作实施平台战略,在利用现有产品平台的基础上,以联合开发与自主开发相结合的方式,开发经济型轿车系列产品;利用数控设备、加工中心等柔性、高效制造技术,改造、建设经济型轿车新型发动机生产线。这必将推动国内汽车生产企业树立正确的营销理念,奠定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本报记者柳长立)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