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是一个很平常的日子,但对我国汽车工业来说,则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50年前的今天,中国自己生产的第一辆汽车驶下了生产线,结束了中国不能汽车生产的历史。也就是从这一天开始,中国开始了发展汽车工业的漫漫征程,从今天开始,中国汽车工业将再次踏上新的征程。
历史原因,造成了轿车的“50年发展20年成就”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50年的时间,中国汽车工业在1825个日日夜夜中,每一天都在长大、在进步。从啼哭不止的襁褓中的婴儿,到咿呀学语、蹒跚学步的孩童,从活泼顽皮的少儿,到英俊潇洒的英俊少年。中国汽车工业既有童真的可爱,也有因顽皮浮躁而犯错误的痛楚经历。
中国汽车工业是从生产载货车开始的,而且多年来一直以载货车为主。轿车的研发和生产只比载货车晚了几年,但发展速度和水平却不可同日而语。20年前,我国乘用车(9座以下客车)与卡车的比例仅为2.69%,足见轿车工业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的重视,这是由当时的国情和国家政策所决定的。诚然,我国轿车工业的成长经历异常坎坷,甚至有人说是受到了冷遇或“虐待”。但是,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国家对轿车工业的重视与支持则远远超过了载货车。从汽车行业第一个合资企业——北京吉普的诞生,到上海大众、广州标致、一汽-大众、神龙、上海通用、广州本田等一批合资企业相继获准组建、成立,国家在轿车工业的投资是史无前例的,大大超过了其他行业。也正因为有如此优越的条件和难得的历史机遇,轿车工业才以超长的发展速度,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
我国汽车工业发展50年了,但轿车工业的真正发展只有20年的时间。20年前,我国汽车工业的产品结构是“缺重少轻,轿车几乎空白”。在这20年的时间里,轿车工业实现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生产能力方面,年产量由几百辆发展到100多万辆,满足国内市场需求的90%以上;在生产制造方面,由手工的敲敲打打发展到可以生产与世界同步的高档次轿车,实现了质的飞跃;在研发方面,由简单的测绘、仿制,发展到初步具备局部开发能力的水平,开发了中华、吉利、奇瑞、赛马等自主品牌;在人才培养与队伍建设方面,由原来的初级生产型人才发展到集科研、管理、生产、经营等一大批人才队伍……
自主开发成为轿车工业的心痛
但是,我们为此欢欣鼓舞的同时,是否也该冷静地反思自己。不能因20年前轿车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就成为落后的挡箭牌,甚至成为一部分人自甘落后的口实或借口。
在社会上,轿车工业受到指责最多的就是产品的价格和开发能力问题。在众多的国产轿车中,除了夏利、奇瑞、吉利等几个本土品牌外,几乎清一色的洋品牌,大众、通用、福特、丰田、本田、菲亚特、现代、起亚、铃木、富士重工……,我们再仔细看一看这些产品,又有几个是合资企业自己单独开发出来的,可以说几乎没有,至多是迎合中国人的消费心理和使用习惯,进行简单的适应性改造。如,奥迪A6和帕萨特B5进入中国市场后分别加长了90mm和100mm,但也有专家说,这种随意性的加长或“长大”,改变了原车的设计,对整车的性能可能产生不良影响。当然也有成功的作品,比如赛欧。赛欧可以说是中国汽车市场上的第一个“期货”产品,上海通用即将推出10万元新车的消息曾经“冻结”了当年的车市。而赛欧在上市时最大的吸引力不是车的本身,而是“别克”这个美国著名品牌。尽管有人将上海通用在赛欧上的成功总结为“二流的产品,一流的营销宣传”,但它毕竟给中国的轿车市场带来了一股清风。
我们再看看风光十几、二十年的桑塔纳和捷达这两款车。第一辆桑塔纳是在20年前的1983年4月11日组装成功的,1985年9月1日在上海大众正式投产。桑塔纳原型车为上世纪80年代中期的帕萨特B2,在德国本土只生产了13万辆,就被迫。而进入中国则成为畅销不衰的热销车型,在近20的时间里,累计销量达100多万辆。国产捷达是大众于1984年推出的第二代Jetta车,自1991年上市以来,累计产销量也已超过了50万辆。
这些引进产品,无论是先进还是落后,都是热销不已。也正是由于引进车型的热销,为合资企业带来了丰厚的利润。这正是合资企业热衷于引进、引进、再引进的动力所在,似乎一时间腾不出时间和精力来啃“开发”这个关乎企业生命、关乎中国汽车工业发展命脉的硬骨头。当价格居高不下时,有人说采取高价策略,是为了将来的自主开发进行原始资本积累。可在痛快地赚了二十多年之后,价格因为竞争的一天天激烈而一降再降,利润也一天天变薄,我们自主开发的这块硬骨头好象变得更硬了。在这方面,轿车工业也许该从卡车工业的发展历史中得到某些启示。
“赶英超美”最需要的是一种精神
应该说,中国轿车工业既没有太多的天真烂漫的童年,更没有无忧无虑的孩提时代,有的只是过早到来的热闹和繁荣。中国汽车工业虽然走过了50年的风雨历程,但无论从其生理年龄还是心理年龄来看,它仅是一个刚刚迈入而立之年的青壮年。这既是一种遗憾,也是一种幸运。每个人的出身都是不同的,先天的遗传基因也各不相同,但不能因为先天不足就自甘落后。值得庆幸的是中国轿车工业能够知耻而后勇,正在以百倍的努力“赶英超美”,让人们看到了它的希望所在。
在一定意义上说,吉利、奇瑞等民营企业或“另类”企业,为我们的轿车工业增添了一些可贵的内涵。因为他们经常做出“越轨”或者“越规(行规)”的举动,让这些国有企业和合资企业受到巨大的压力与挑战,这种压力与挑战并非是实力上的或者,而是精神上的、舆论上的。就目前来说,即使是在相当长的时期里,这些企业都不可能与“前辈”们相抗争,平起平坐更是奢谈。他们这种敢想敢为的精神,应得到充分的肯定和学习。假如在我们全行业的没一企业都有这种“敢把皇帝拉下马”的精神,中国轿车工业“赶英超美”的目标是不难实现的。
在这半个世纪的时间,有多少人,为了它的健康成长而细心呵护、关怀备至;有多少人,为了它的出人头地而精心培育、呕心沥血;有多少人,为了它的美好未来而辛勤耕耘、默默奉献;……正是在这些人的奋力拼搏下,经过半个世纪的建设与发展,我国汽车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发展成为一个基本完整的工业体系,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为满足国民经济的建设与发展,为满足人民生活需要、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作出了历史性的重大贡献。这些人的探索与实践,为“后辈”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即使是失败的教训,对于我们来说,也是一种宝贵的财富。先辈们的精神是最值得我们尊敬和纪念的,正是他们无私奉献的精神,鼓舞着我们这些后来者,让我们能够以更高昂的精神与斗志,去迎接前进道路上可能出现的各种困难与挑战,取得最终的胜利!
同心协力,轿车工业未来的希望
中国轿车工业虽然有了几十年的发展历史,但由于历史的、客观的、主观的等种种原因,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轿车工业还处于相对十分落后的地位,从完整的工业向完善的产业过渡,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需要更多的仁人志士为此而努力。
按理说,经过20年的耕耘,应该到了收获的季节。但是,中国轿车工业正处于成长期,还远没有到成熟期。既然如此,就还需包括社会各界在内的方方面面的精心照料与培育,这既是业内人士发出的呼吁,更是全社会的共同利益所在。
以人为鉴,可以明己身;以史为鉴,则可知兴衰。回顾历史,是为了更好地建设未来。回顾过去,有人感慨万千;看到今天,有人喜极而泣;展望未来,有人信心十足。但也有很小部分人因"望子成龙"的心情过于急迫,对汽车工业的成长缓慢而深感失望,进而对其前途丧失了信心。无论以何种心境看待汽车工业,有一点可以肯定也是值得欣慰的是,关心、关注汽车工业的人越来越多,投身汽车工业的人则更多。这就是中国汽车工业的希望所在。
同是7月15日,但今天与50年前的今天则是有着明显的不同,中国轿车工业已站在了更高的起点,希望与困难同在,机遇与挑战并存,关键是如何应对来自各方面的困难与挑战,如何克服自身存在的缺点与不足,只要有希望,就要抓住难得的历史机遇,发扬50年前的创业精神,奋发图强,努力拼搏,中国汽车工业一定会迎来更加辉煌的明天!(本报记者王立佳)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