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自主开发有很多种途经 本土化改进也是一种开发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7月29日 10:29  新浪汽车

  产品开发是中国汽车工业的软肋,提高产品开发能力已成为业内强烈呼声。然而在全球化的今天,完全依靠一个企业的力量全面开发汽车新产品在中国已经既无可能,也无必要。其实,培育中国汽车的自主开发能力有多种途经,对引进的车型作全面的本土化的技术改进就不失是一种脚踏实地的开发模式。

  日前,上海通用推出了一款中高档轿车“凯越”,市场目标锁定家用和商用之间。这款新车是通用汽车收购大宇后,在欧洲、北美、亚太和中国同步推出的一款颇有竞争力的“全球车”,由意大利著名的平尼法尼亚公司设计。而在上海生产的“凯越”作了大量本土化技术开发,已经与原设计大相径庭。

  担任本土化开发的上海泛亚汽车技术中心的工程师告诉记者,经过近一年的工作,根据中国消费者的文化背景、消费需求以及中国的道路、油料和气候条件,中心的各个部门通力合作,并在通用全球资源的支持下,从内饰、底盘、悬挂、动力总成等方面作了全面的优化调较。其涉及面之深之广,尚少有引进车型可以望其项背。

  比如,中国的路况特点是路面容易产生噪音和颠簸,而且城市交通情况复杂,要求车辆对操控反映快速准确。为此,泛亚技术中心分别改进了轮胎、减震器、转向机和隔震件等零部件的性能。光是轮胎,就要同时达到低噪音、良好的节油性、平稳行驶三个目标。综合改进后,“凯越”的操纵稳定性、精确度、乘坐舒适性、隔震、路噪等指标在中国道路的实测参数提高了15%到20%。看来,中国人根深蒂固的“本土化轿车产品不如同品牌进口产品”的老观念应该改一改了。

  其实,上海通用和泛亚对新产品的本土化开发并非自今日始。年初推出的别克君威,就以外形和内饰的全新设计有别于北美别克REGAL。这种设计对产品的提升甚至让通用高层感到冲击。特别把一辆在中国开发生产的君威运到底特律,摆在通用总部所在的复兴大厦,要求各部门主管前来观看,从中获得启发。

  通用汽车副董事长,有“产品凯萨”之称的鲍伯.鲁兹年初参观了上海通用和泛亚,对开发和改进工作的进展颇感惊喜。我到美国参加通用设计75周年纪念活动,看见标着通用全球技术研发机构的世界地图上,上汽集团与通用集团合资建立的泛亚中心PATAC的缩写赫然用最大号的字母标在图中央。

  通用公司的一位人士对我说:也许有一天上海通用会引领美国通用的设计理念。看我感到不解,他说,中国人对轿车内饰的挑剔和讲究现在出了名,甚至超过日本人。通用在中国造的第一批别克豪华轿车,内饰在中国人眼里竟很平平。中国人心灵手巧,经过两三年的设计改进,上海生产的别克车内饰比德国、日本的竞争对手毫不逊色。其实,在美国消费者中间调查,注重内饰的比例和中国人差不多,只不过没有引起各汽车公司高层足够的重视罢了。中国人给我们上了一课。

  设计,曾经是通用汽车赖以起家的法宝。1927年,福特公司庆祝了第1500万辆T型车下线。但是T型车清一色都是黑的,车身是简陋的方盒子,当时通用汽车的董事长阿尔弗莱德.斯隆看到了机会,意识到设计的重要性以及汽车外观对于促进销售的巨大作用。他说:“当所有车辆的机械性能都堪称出色时,外形设计的优劣将决定谁将胜出。”在他的策划下,通用在1927年成立了汽车艺术及色彩分部,即今天通用汽车技术中心的前身。斯隆的“每年一个新型号”,成为福特的“流水线”之后,美国对世界汽车业的又一伟大贡献。

  今天,作为世界最大的汽车企业,通用在激烈的竞争中重新把设计摆到特殊重要的位置。鲍伯.鲁兹不久前说:“无论相距20英尺还是20英寸,消费者在通用汽车上能够看到及触摸到的部分,都将同样出色,”他希望人们改变对美国车大而粗犷的印象,无论前脸的接缝、座椅的颜色和做工,还是内饰的时尚与精制,通用都希望能够赶超欧洲日本同行的经典之作。

  其实,“凯越”的内饰不但做工精细,而且有许多可圈可点的人性化设计。比如副驾驶座前面的储物盒内,就巧妙地设计了利用空调冷气制冷的饮料隔断;储物盒下面安排了放置折叠伞的小格,同时具有有烘干功能;座椅下装置了供女士放鞋的抽屉,连穿高跟鞋的女士驾车时的换鞋方便都考虑到了,真是让人匪夷所思。

  上海通用和泛亚分别是中国投资最大的合资轿车厂和技术中心,能够花大力气致力于产品开发,的确很有眼光。而且有了上汽和通用两个母公司强大的技术支持,坚持下去,相信会摸索出一条在当代中国汽车产品开发的新路。当然,不是唯一的路。(李安定)

(编辑:赵广喜)
yes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