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50年,激情燃烧的岁月--纪念中国汽车50年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7月16日 10:47  经济日报

  也许今天我们已无法体会第一代汽车人对7月15日的热爱和珍视,但我们知道,1953年的这一天,由共和国缔造者毛泽东题名的“第一汽车制造厂”在长春奠基了。

  3年后,一汽为年轻的共和国献上了珍贵礼物:中国人自己制造的解放牌卡车。这个新生儿的诞生,响亮地向世界宣告:中国有了自己的汽车工业。

  在今天看来,这个开始也许称不上尽善尽美,但是,作为年轻的后来者,中国汽车工业从此有了拓荒的勇气与自信,也有了不畏挫折的执著与顽强。

  从1956年诞生第一辆车开始,中国汽车1971年产量突破10万辆,1992年突破100万辆,2000年突破200万辆,2002年突破300万辆,今年有望突破400万辆,中国汽车发展的加速度越来越快。

  50年中国汽车的发展历史,是中国汽车人激情燃烧的岁月。

  产品一“大”一“小”的补课

  新中国的汽车工业是从卡车起步的,轿车起步也不晚,但经历坎坷。1958年第一台轿车诞生,随后红旗轿车问世。谁知造化弄人,红旗轿车在22年里只生产了1549辆,年均70台,对讲究规模经济的轿车工业而言,简直可以忽略不计。半个世纪中,属于轿车的不到20年。正是这20年,普通人圆了轿车梦。产量迅速跃升至110万辆,三分天下有其一,“无轿车”的结构性得以根本改变,高中低档一应俱全,从桑塔纳的独步江湖到35款新车逐鹿市场,这其中的变化就是我们今天能够享用的成果。

  “缺重”问题也从1986年开始得到了弥补。当年,中国重型汽车公司引进了斯太尔技术,济南、重庆、陕西三大基地应运而生。近几年,不仅有一汽、东风比肩而立,还有春兰、北汽福田、江淮等杀入,市场的容量也在以每年近60%的速度快速递增。

  结构大调整已初见成效,从1992年到2002年,载货汽车占汽车产量比重由59%降到33.7%,客车由25.7%上升到32.7%,轿车则从15.3%上升到33.6%,我国汽车产品结构正大踏步地向国际趋势靠拢。

  这50年里,中国汽车产量走出了“拐棍式”的增长轨迹。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产量的增长比较缓慢,1991—2002年,中国汽车年均增长超过15%,是同期世界汽车年均增长率的10倍。

  资本“一”到“三”的裂变 1984年1月15日,首家合资公司的出现震惊了全国汽车业———北京吉普汽车有限公司开业了。

  打破传统的第一步迈得很艰难。为了合资,北京吉普与美国汽车公司整整谈判了4年,中美双方往返21个回合。中方谈判代表5易其人,汇报400余次,经6位副总理批示。唯其艰难,才能彰显出它的非凡意义———中国汽车业清一色的国有时代宣告结束,中国汽车业进入合资时代。

  当年我们举全国之力建设一汽,“全国聚宝”建设二汽,其投资分别只达到6亿元和21亿元。从1953年到1985年,国家用于汽车工业投资总额共计51亿元,加上地方投资,总共不过152亿元。在1985年前汽车工业占全国工业的投资比重,从未超过1%,而美国在1975年后始终保持在8%以上,日本在1986年以后更达到16%—30%。既缺资金又缺技术的中国汽车工业,除了合资,似乎没有捷径可走。

  如今,合资领域覆盖了从轿车到轻、重、微、客的几乎全部产品,从上海大众1.6亿元人民币注册资金,到东风汽车有限公司合资金额167亿元人民币,合资规模和深度大幅度提升。世界汽车业主体“6+3”在中国都有了合资企业,世界汽车零部件十强也大多来华安营扎寨。到2001年为止,合资企业已经占全部汽车企业的15%,产量达到30%,利润更是占62%,在轿车领域,合资企业的产品占据了95%的市场。

  2001年10月,民营企业吉利拿到了“准生证”,标志民营资本得以正式进入轿车领域。

  此外,不少汽车企业还获准上市,开通了在证券市场上融资的渠道。目前汽车业有49家上市公司,在过去的一年里,汽车板块平均增长率达到16.94%,远远高于沪、深市场4.06%的平均增长率。

  技术全盘引进走向自主开发

  用市场换技术,也许是后进的中国汽车工业发展中最无奈,也是最正确的选择。50年掘金之旅,在外资驱动下逐步成长起来的中国汽车业,已不再将“世界工厂”的名分作为禁忌,但是在制造水准与国际对接的同时,自主开发的时间表却被搁置。

  50年前,一汽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起步,在全盘引进“老大哥”产品的基础上,一汽设计出CA11A型4吨载货车,开始了中国开发汽车产品的序曲。但随着中苏关系破裂,中国汽车第一轮开发热潮戛然而止。随后是“30年一贯制”的漫长断档。上世纪80年代初,被称为“第二次创业”的一汽换型改造全线展开,这不仅仅是一种形式上的换血,当随后手握技术标准苛刻的轿车产品的跨国公司进来时,有了谈判的对手和合作的伙伴。

  在CKD道路与国产化认定的权衡中,迟到的中国轿车工业力争“与世界同步”。高起点为我们赢得了时间,但也出现了某种失衡:在核心技术外围的中方,失去了产品开发的主导权。泛亚汽车技术中心落地,凤凰、麒麟、鲲鹏打出了自主研发的旗帜,泛亚还主持完成了君威,通用这种“伴随中国汽车一起成长”的姿态,让人略感宽慰。

  国际汽车市场急速成长,多元化竞争使技术成为“全球贩卖”的产品,中国汽车的后起之秀们似乎找到了扭转的契机,目前已有相当一部分产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中华、哈飞、奇瑞、吉利等能否成为中国汽车自主开发的脊梁,还要由市场和时间做最后的裁决。

  把中国汽车工业50年概括为一部模仿与技术引进史,可能有失偏激,但毕竟我们缺少自主开发出的完整原创产品。中国汽车人需要走出眼前自信缺失、效益至上的误区,对自主开发决不能轻言放弃。

  市场由潜在走向现实

  中国汽车工业对于市场的认知较晚。汽车工业作为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需要大规模的投入,导致了早期中国汽车市场供需的尖锐矛盾。

  1983年,中汽公司提出:汽车工业总目标的核心是:要有一代现代化的换代产品,在此基础上实现产量翻番。这个核心中没有市场二字。

  1994年7月,国务院正式颁布《汽车工业产业政策》,对产业结构进行了一系列重大调整。“八五”期间,轿车工业适时启动,促成了市场的急速发育。但公费购车的成本转移,给予国家财政收入相当大的压力。随着各大汽车企业产能的释放,汽车完全依靠公费购买变得越来越不现实。尽管产业政策明确了鼓励私人购车,但对私人购车市场的培育支持力度明显不够,而这恰恰是中国号称“全世界最后一个潜在汽车市场”的魅力所在。

  入世后,中国汽车业遭遇突如其来的“井喷”。2002年,中国汽车市场产销超过了320万辆,国际排名由2001年的第八位上升至全球第五位,与第四位仅差13万辆。从2000年到2003年初,仅用3年多的时间私人汽车保有量就从500万辆增加到近1000万辆。中国汽车工业已在开放与竞争中,成为了世界汽车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潜在大市场正在变成现实。

  市场的超常规发展,激发了国内汽车企业迅速提升产能的意念。我国当前已有购买力支持的汽车总消费量为1000万辆,其消费潜能将在未来3—5年内持续释放。短期内仍有500多万辆私人小汽车消费需求等待释放,2002年的“井喷”,不过释放了其中的100万辆,在最近三四年中,中国汽车消费将保持20%至30%的增长率。这是一个巨大的市场,也是一个大发展的机遇。

  消费从“奢侈”进入寻常百姓家

  十多年前,中国人为轿车要不要进入家庭唇枪舌剑。高价的确是个拦路虎,“夏利”是最便宜的国产车,每辆7.8万元,也要普通人不吃不喝攒上三十年。轿车进入家庭不是梦又是什么?

  那时候轿车属于公费消费。1993年全国公费购车费用达1530亿元,相当于当年财政收入的30%。“八五”期间集团购买小汽车的数量以年16.2%的速度增长,购买金额以27%的幅度增长。有识之士直言:无限制地发展公车必将拖垮财政。

  在轿车产量迅猛增长的同时,品种不断增加,价格也不断下降。如今,最便宜的夏利已经降到了3.68万元,不到10年前的一半。与此同时,我国人均GDP已经达到1000美元,达到了国际公认的轿车进入家庭临界点,轿车离普通消费者越来越近了。目前,我国私人汽车保有量已经从1992年的100万辆猛增到近1000万辆,占整个民用汽车保有量的近五成。

  阻碍轿车进入家庭的一个重要因素是钱,因此汽车消费贷款应运而生。1998年,《汽车消费贷款管理办法》公布,截至2002年末,个人汽车消费贷款总额达到了945亿元,是1998年的236倍。今年1季度同比增加了113亿元。选择贷款购车的比例也不断攀升,今年四、五俩月北京等地采用贷款购车的比例接近50%。在不远的将来,《汽车金融机构管理办法》也将正式出台,外国汽车金融机构进入市场后,将与占国内车贷霸主地位的商业银行展开激烈竞争,届时消费者就可以享受竞争带来的方便与实惠了。

  □本报记者姜范 童娜

(编辑:赵广喜)
yes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