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见证--访原第二汽车制造厂厂长助理杨惠民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7月13日 16:22  中国汽车报

  一谈起汽车,年已78岁的杨惠民老人便格外的精神矍铄,神采奕奕,仿佛一下子又回到了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用杨惠民自己的话说,活了78岁,50多年的生涯都与汽车有关,怎能忘却自己的汽车岁月呢?

  1925年出生于江苏省南通市的杨惠民,1945年参加了革命,在部队里学的是会计管理,当过银行会计、会计股长等职。然而,新中国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使得杨惠民自己后半生与汽车结下了深深的缘份,并且见证了中国汽车工业50年的发展,经历中国汽车工业50年的风风雨雨。现在回想起来,杨惠民说,50年里,自己转换了三次角色,也亲眼目睹、见证了中国汽车工业三件终身难忘的大事。

  从南通到长春,他见到了新中国自己生产的第一辆汽车

  1949年2月,南通市解放,24岁的杨惠民被任命为市政府财政科科长(相当于现在的财政局局长)。1954年,正当杨惠民事业热火朝天的时候,忽然接到了上级指示:华东大区准备抽调一批30岁以下,有中学文化水平、身体健康的县团级干部到东北去支援国家重点工程建设。一听说是支援国家重点工程,杨惠民便热血沸腾,毅然报名奔赴东北。

  来到了长春一汽,一下车,杨惠民便被现场的气氛感染了。虽然没见到车的影子,但看到那么多人都在为了尽快造出自己的汽车忙碌着,杨惠民坚信,我们一定能出色造出自己的汽车。

  在一汽,杨惠民被任命为一汽车计划处统计科科长。就这样,杨惠民完成了由政府机关工作到企业工作角色的转换。然而,南北气候及生活习惯的巨大差异,还有在政府机关工作与在长春一汽艰苦创业的巨大反差,又深深地刺激着杨惠民。可是,杨惠民却咬紧牙关,暗下决心:只要能造出中国的汽车,我什么苦都能吃,什么困难都不怕,迅速全身心地投入到生产建设中去。

  为了更快地熟悉业务工作,制订出科学、合理的工程及生产推进计划,他结合已有的知识,又主动向其他留学苏联的同志请教,很快地成为一位能独挡一面的骨干。

  从长春到北京,他感受到了党和国家对汽车工业的重视

  1962年,时任一汽计划处处长之职的杨惠民被调往国家一机部计划司汽车处任处长。实现由企业工作到政府机关工作角色的转换。

  一到一机部,杨惠民便获知部里在党中央的指示下,正在为一汽进行6.5.3规划,所谓6就是解放牌载货车年产量要达到6万辆,5就是越野车年产量要达到5千辆,3就是红旗牌轿车年产量达到3百辆。听着这振奋人心的规划,杨惠民高兴得几天几夜睡不着觉。而令杨惠民更为高兴的是部里决定让杨惠民来负责这个项目。

  当时,虽然一汽的各方面建设都已取得了比较好的成绩,但是,要想在很短的时间内单凭一汽自身实力完成这6.5.3计划,难度还是非常大的。杨惠民经过请教有关专家,又在对一汽及辽宁、黑龙江、吉林等三省工业进行分析论证后,认为:一汽的发展可以利用周边省市的一些工厂的存量资产,把这些工厂纳入或改造为一汽的生产工厂,这样,不仅减少资金占用,避免重复建厂,而且还可以盘活很多工厂。这一大胆的想法在那一时代,应该说是比较前卫的,因为当时人们更多的是生产建设热情,根本不会想到去盘活什么存量资产。

  杨惠民把这一设想向部领导汇报后,经部领导请示国家有关负责人后,欣然批准了杨惠民的方案。于是,杨惠民便率领一帮人多次往返于辽宁省、黑龙江省、吉林省,深入工厂考察调研,与当地政府协调。几年间,杨惠民足迹踏遍东三省,走访了30多个工厂。最后,在国家有关部委的帮助下,经过杨惠民他们的努力,吉林省吉林市标准件厂等8个工厂划归一汽,为一汽发展省下了大笔资金。而这8个工厂的划归,也直接促进了6.5.3计划的实施。

  从北京到十堰,他见证了东方底特律的兴起

  1970年,杨惠民从北京国家机关调任到二汽工作。又一次完成了以政府工作人员到工厂工作的角色转换。

  由于有丰富的规划经验,1973年,杨惠民被任命为二汽现场指挥部办公室主任,全面负责二汽的基础设施建设。由于十堰地处深山,兴建厂房、公路等基础设施的难度就非常大。但杨惠民他们却不惧困难,带着规划、施工小组走遍了十堰所有的山山沟沟,进行二汽厂房的系统规划。在同事们的共同努力下,所有厂房都星罗棋布地分布在十堰的每一个山沟里。

  1982年,杨惠民被任命厂长助理,仍然全面负责二汽的基本建设。也就是这个时候,随着二汽及十堰的发展,很多基础设施仍然不能满足生产、生活需要。譬如说用电,由于十堰处在山区,湖北省经委对十堰进行限量供电。很多时候,电量只能够路灯、医院、公安等地方用。无奈,杨惠民只好不停地奔赴省经委要电。然而,由于各方面条件有限,要来的电也只能是杯水车薪,不能从根本上满足正常的生产、生活用电。于是,杨惠民便大胆向时任厂长黄正夏建议,兴建自己的发电厂,在黄正夏的支持下,二汽有了自己的热电厂,不仅用电正常了,而且还能保证四季有了热水,冬天有暖气。想起这件事,杨惠民有点遗憾,那就是由于当时工作需要,1984年被调往北京任二汽驻京办事处主任,没能亲身参加热电厂的兴建工作。

  虽如此,杨惠民老人想起往事,看着十堰的喜人变化,他还是很欣慰,很高兴的。因为二汽的快速发展,加之城市基础设施及规划的完善、科学,十堰这座汽车城被外界称为东方的底特律。(杨新强)

(编辑:赵广喜)
yes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