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汽车工业的老领导何光远同志,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谈了40多年前在一汽工作时的难忘岁月,不过,当谈到中国汽车工业的未来发展时,他又用反思式的语气说,中国汽车工业应该准确定位,应该加强研发……
中国汽车业的老前辈陈祖涛同志,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向记者谈起了当年二汽建设过程中左倾路线的干扰,以及后来中国汽车工业在管理模式上的集权与放权问题。
而另一位老前辈方吉力,在对中国汽车工业50年作总结回顾时,挂在嘴边的两句话,就是邓小平同志的两句名言:“摸着石头过河”、“发展才是硬道理”。
这些老同志都是在汽车行业里摸爬滚打出来的,他们对中国汽车业的感情之深厚自不待言。在此纪念中国汽车工业50年的日子里,他们一定思绪万千,一定激情澎湃,任往昔峥嵘岁月一一在眼前流过……但是,他们在感情的冲动中仍不失理性的成分,在对激情岁月的追思中仍不失对既往教训的鞭挞,令人佩服!
50年是所谓“天命之年”,在50年这样一个特殊时期回忆过去,缅怀历史,意义非同小可。50年前,中国汽车工业处在开创期。50年前的建设,是中国汽车业的起点和源头。以饶斌、郭力、孟少农为代表的老一辈汽车人,奠定了中国汽车业今天的成就和未来发展的基础。这无疑是最值得纪念的。
50年又恰巧是在中国汽车工业告别封闭走向开放、告别计划走向市场的一个关节点上,在这样一个非常时期纪念历史,就不应该是仅仅缅怀这么简单。50年的历史是一个整体,就像一座大山,横看成岭侧成峰。这就提醒我们,观察历史,应该多一些角度。纪念,也不仅仅是歌功颂德。像鲁迅先生那样的勇于“解剖自己”,同样是一种对历史的尊重,一种很好的纪念方式。
历史学家克罗齐说:“一切真历史都是当代史。”意思是,当历史只有和现实相联结时,历史才为我们认识,历史才显示出了它的意义。克罗齐的史学观可能是实用主义的,但有助于我们加深对历史的认识。对于50年中国汽车工业史,和现实相联结的是什么?
有人说,精神最值得纪念。为什么?因为当年一汽的建设十分艰苦,是在艰苦的时间艰苦的地点从事的一项艰苦的事业。但是,几乎所有的人,都以苦为乐,都默默奉献。他们的创业精神是那个时代留下来的最宝贵财富。而从现实的角度来说,精神却是我们这个时代比较稀缺的“资源”。现在的企业家有追逐利润的天生动机,却不一定有为振兴中国汽车工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境界。可见,谈古是为了论今。精神,是历史和现实的一个联结点。
如果说纪念精神是为了发扬精神,那么反思历史则是为了弥补缺失。所谓计划经济发展不了汽车工业,只有将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依靠市场调节、在全球范围内调节,中国汽车工业的瓶颈问题才能得到解决,中国汽车工业才会得到真正发展———这都是概括的、抽象的说法。而回归到历史的真实环境中,这些抽象的东西就会被具象化,就能让人具体感受。在最近与老同志的交流中,笔者深切地感受到了这一点。可见,反思,也是历史和现实的一个联结点。
纪念是为了未来,为了发展,而反思也是,所以说,反思也是一种纪念!(桂俊松)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