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查冉
见习记者聂春林武汉报道
看着曾经的爱人跟着别人走进盛婚的礼堂是什么感觉?
6月9日,东风与日产终于完婚。在业界为这桩姻缘鼓掌时,本田显然被冷落。其与东风曾经数度牵手而终被抛在一边,看着日本国内的情敌鸟占雀巢,本田一直在洞房之外徘徊。
发动机公司的用意
本田全称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为日本第二大汽车生产厂家,1992年进入中国市场。东风与本田的合作由来已久,先是成立东风惠州基地,进行零部件、发动机等方面合作,之后双方准备在广州上整车项目,但在有关部门干预下,整车项目一直没有批准。
这使东风非常不满意。在有关高层默许下,东风公司相关人士曾撰文《25亿买来什么》,暗示政府过多干预外资引进造成的后果,希望地方政府不要过多干预。
之前,广州标志项目合作失败,造成25亿元的债务包袱,东风希望能借此争取到与本田合作的项目,但没有达到预期目的。最后广州市汽车工业集团与本田携手,于1998年建立广州本田。
据一位参与该项目谈判的人士透露,当时本田非常希望车风参与其中,于是在整车项目落空后,双方退而求其次,建立了东风本田发动机有限公司。作为合作协议的一部分,广本所用发动机、变速箱及其他关键部件都必须由东风本田发动机有限公司供给。
“本田一直希望与东风合作,双方的谈判也从没停止过。”东风公司一位中层管理人士说。“合资公司业绩一直很好,东风也希望加强合作,但东风在人员安置、资产评估等方面提出的条件,本田不能答应,合作一直没能往前走。”
去年本田在广州成立轿车出口基地,东风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并在该公司中握有10%股权。这位中层干部说,这将是东风与本田扩大合作的一颗重要棋子。
经过近10年的等待,机会终于来了。在东风与日产的合作正式对外宣布前,东风与本田的进一步合作正式拉开序幕:双方准备在武汉联手造轿车。权威人士透露,这是本田一种必然选择。
嫁定东风?
本田在中国惟一的轿车生产基地———广州本田宣布,2004年销售目标是24万辆,但通用、日产、丰田制定的目标远不止如此。仅上海大众2007年产量就要达到70万辆,加上一汽大众和风传甚久的“第三个大众”,大众在中国的产量将远远超过本田。
“本田在中国还没找到合适的靠山,要扩大市场必须寻找新的合作伙伴。”上汽集团一位中层管理人士说。与东风有良好的合作基础后,扩大与东风的合作成为本田的首选。
据悉,东风与本田合作的轿车项目,初步把基地定在武汉。据武汉理工大学汽车工程学院一教授透露,生产基地选址武汉出于三方面考虑,首先东风集团已变身为一个工业投资公司,项目落户总部所在地,便于直接管理。
其二,武汉有较好的轿车产业基础。今年4月,在武汉开发区成立的10周年纪念会上,开发区有关负责人透露,开发区将打造第二个“神龙”,建成60万轿车基地的规模。神龙汽车的生产规划是30万辆,另一浙江民企中誉集团计划到2008年生产5万辆汽车,剩下的重任自然落在东风本田合作项目上。
东风与法国PSA集团合作的神龙轿车已在武汉开发区盘踞10年,收获颇丰。东风本田轿车项目落户武汉,有利于发挥群聚效应,尤其是便于零部件采购和配套生产。此外,武汉开发区作为全国唯一一个汽车产业开发区,在汽车生产的配套环境建设上,亦深为双方看重。
其三,武汉市把汽车产业作为全市支柱产业来抓,为促使该项目落户武汉,政府在用地、税收等方面都出台了大量优惠政策。
定址武汉后,东风与本田已开始考虑厂房的选址。此时,东风旗下的武汉万通走进本田的视线。1993年8月16日,由东风汽车公司(含东风武汉轻型汽车公司)、韩国现代汽车公司、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总公司、武汉市汽车工业公司等五家股东共同投资组建的武汉万通汽车有限公司正式挂牌成立,注册资本2800万美元。据知情人士介绍,韩国现代当初想借助万通,实现与东风的联合,共同建造年产30万辆的轿车生产基地。但耕耕数年,武汉万通业主打产品——万通商务车只卖出6万辆,在业内亦寂寂无名。
2001年,满怀失望的韩国现代从万通全身而退。随着东风与PSA集团、日产达成合作,万通汽车在东风更显可有可无。
不过,武汉万通对东风并非一无用处,其现有厂房正好可为东风本田轿车项目所用。据悉,东风本田已在该厂房附近征地800亩,紧锣密鼓筹备生产,争取年内令5000辆吉普车下线。
东风与本田合作达成后,广州本田将何去何从?业内人士认为,按照汽车产业政策的要求,广州本田应并入东风公司,但这并非广州市政府愿意的。在这种氛围下,短期内此事成行难度很大。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