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颁布的汽车行业政策随着中国于2001年末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而停止执行,7年来,这个带着过多计划经济色彩的产业政策已不再适应市场环境的需要。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公布的新《汽车产业发展政策》征求意见稿出来后,一时间,关于新产业政策究竟会将中国汽车工业指引到何方成为汽车业界瞩目的焦点。
国际金融报记者宫广军发自上海
核心内容
新《汽车产业发展政策》征求意见稿第一章就明确提出政策目标:今后行业的中长期发展规划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报国务院批准,并明确提出2010年中国汽车工业发展要达到的三大目标,即2010年国内汽车企业拥有自主产权的产品要达到国产汽车销售总量的50%;2010年国内大型汽车企业集团要跨入世界500强;2010年国内汽车零部件出口要达到销售总额的40%。
关于投资方面,该政策要求那些希望扩大汽车和摩托车及其零部件生产规模的现有企业只需向政府注册即可实施其扩展计划;而那些希望生产不同类型的汽车和建新厂家的企业则需要经过更严格的审批程序。
这项政策对后者的申请条件作出了较严格规定,包括必须具有至少5年的生产历史、税后利润达到5亿元人民币以上、企业资产负债率低于50%以及保持良好的银行信贷记录等。
另外,对于今后新来中国投资的外国汽车和发动机制造商,其在华直接投资额至少要达到15亿元人民币,在华注册资本最少也要10亿元人民币。新政策对外资在汽车和摩托车合资企业中只能持有50%股权的规定并未改变,但若外方合作者在中国设厂的目的是为了将产品出口,则政府可以特批;一般情况下,外资公司只允许建立两个合资企业。
争议焦点
新政策还鼓励国内和外资汽车企业投资出口加工区,在经过政府批准后,这些企业将享受特别优惠待遇。草案还称,中国支持中国企业与外国生产厂家建立战略联盟,以扩大中国汽车的国际市场份额和顺应汽车生产的全球化趋势。
新产业政策征求意见稿的出台不仅在国内受到关注,还与每一个在华投资的跨国汽车公司息息相关,因此新政策在国外也引起强烈反响。他们的呼声大多希望为跨国公司在中国争取更多的利益。
美国《华尔街日报》评论认为:草拟中的新政策则旨在发展国产品牌,与主导中国及全球市场的国际品牌相抗衡。新政策将迫使外国厂商加大在中国的研发投入,增加向在华合资企业的技术转让。
而以往,它们目前基本上是在中国的合资汽车制造厂中组装现有的车型,然后在中国的国内市场上销售。
这项政策的最终目标是推动中国成为“世界汽车制造大国”,以满足本地市场的需求,并“大举进军国际市场”。
另有美国媒体认为,为了使中国成为全球汽车制造基地,该政策还制定了到2010年实现国产汽车配件出口量达到总销量40%以上的目标。作为1994年政策的回应,该政策继续强调了进行行业整合的需要。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该政策提出了两项首要任务:创立能跻身世界500强之列的大型汽车产业集团,建立战略同盟。并使汽车产业成为中国主要支柱产业之一,中国汽车生产不仅要满足国内需求,而且要以较大份额参与国际竞争。
为此,中国企业要执行政府制定的中期和长期发展计划。其中规模较大的厂家可自行制定中长期计划,但需要经过国务院批准,并且与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的规划协调一致。
有消息称,美国相关人士尚未对中国的这一汽车政策将会对美国汽车出口和美在华投资产生什么影响作出最后结论,但他们认为中国将会以牺牲外国企业利益为代价来促进自己的汽车产业发展。
美国汽车业界对这份政策报告的初步印象是,新政策比1994年的中国汽车产业政策更详细具体,但比中国加入WTO时承诺的汽车产业开放政策有所后退。
从总体上看,这一政策鼓励吸引外资,并给予地方政府在汽车生产运营方面的一些控制权,还寻求扩大使用地方技术。
民族品牌危机
据业内人士分析,新产业政策在如何保护和建立汽车民族品牌的问题上可谓“用心良苦”,尽管新政策在进行规划时所展望的汽车产业是由中国本地厂商主导,而不是国外厂商。但目前现状却恰恰相反。
近年来,国际上几大汽车跨国集团以各种形式在中国抢滩登陆,而在市场上热销的轿车多半是国外品牌。而中国的自有品牌越来越少,特别是在轿车行业,除了“红旗”、“奇瑞”、“吉利”以及随后推出的“中华”品牌以外,几乎没有民族品牌。
面对巨大的市场需求,国产汽车企业的精力几乎全部花在销售汽车上,消化吸收国外技术建立自主品牌还停留在纸上谈兵的阶段。
据了解,通用、福特等跨国公司一年的研发费用高达50亿至60亿美元,而中国绝大多数的汽车企业研发费用不足销售额的2%。今年以来,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中国汽车企业的营销费用猛增,研发投入愈发显得力不从心。据预测,2003年中国将有40多款新车下线。专家指出,汽车厂家不断推出新车型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应对竞争,但市场竞争的加剧使中国汽车企业越来越没有机会和精力组织自主研发,在车型上也越来越依赖外方。
市场上的热销掩盖了中国汽车民族品牌的危机,而随着关税逐年下降,进口车在物美的同时逐渐变得价廉,依靠关税壁垒和新兴市场两大基石发展起来的国产汽车竞争力将经受严峻考验,而自主开发能力弱将成为中国汽车企业的最致命“软肋”,中国汽车民族品牌的发展未来让人深感忧虑。新产业政策的出台会挽救中国汽车民族品牌吗?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