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中国电动汽车正游离在“国际俱乐部”门外单干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6月30日 09:21  中国汽车报

  世界上汽车工业发达国家和企业之间在电动汽车领域的合作已经非常普遍,美国、日本和欧洲之间不断进行着各类研究合作。但立志发展电动汽车的中国却一直游离在国际俱乐部之外“单干”,外国汽车公司只愿意来中国建厂生产传统汽车,至于电动汽车合作则基本为零。这让记者感到了些许尴尬和无奈。

  各取所需相互需要

  欧美日电动汽车合作密切

  电动汽车技术可以从某些方面代表未来汽车的发展方向,汽车工业先进国家都在进行各自的和相互的研发合作。

  开发方面,在欧洲,欧共体国家之间的合作以欧洲城市清洁交通(CUTE)和生态城市交通系统(ECTS)两个欧共体资助项目为代表,主要进行燃料电池公共汽车的试运营和燃料电池加氢网络的建设;汽车公司的注意力集中于纯电动汽车的开发,虽然欧洲柴油发动机的使用和发展方兴未艾,排放标准将使用欧IV,已经可以有效地降低环境污染,但终究还是避免不了对石油的依赖。对燃料电池汽车的看法也各不相同,正如EDF在采访中表示:“三种电动汽车技术各有利弊。燃料电池中的氢一般来自碳氢化合物(天然气),与内燃机汽车依靠类似的能源,并且燃料电池的总效率不见得比内燃机的效率高,甚至可以说要低很多。还有其发展缓慢,不要期待在2015年之前燃料电池可以发挥经济效益。混合动力汽车同内燃机汽车相比可以最高提高30%的燃油经济性,降低污染,可是现在内燃机汽车也可以做到低排放,其问题在于没有解决对石油的依赖。不依靠石油的纯电动汽车,虽然目前电池水平限制了其发展,但预计在5年之内将会有高能电池出现,可以很好地满足城市交通的需求。”虽然最近有研究表明燃料电池的使用会对大气臭氧层产生不利的影响,可标致集团还是在近期宣布同法国原子能中心对燃料电池进行开发。日本和美国是燃料电池汽车的忠实拥护者,由于对电池技术信心的缺乏,丰田和通用都表示燃料电池汽车是他们未来研究重点。

  欧、美、日之间都在不断地进行着密切合作,在欧洲的燃料电池公共汽车运营项目中使用的汽车就是由戴-克公司提供的;日本为了能占有更多的欧洲市场,也在燃料电池规格制订方面积极地同欧洲探讨;欧共体与美国也有燃料电池的共同协议;当然日本和美国之间由于相互吸引:日本需要美国的市场,而美国垂涎于日本的技术,因此他们两国汽车企业间在电动汽车方面的合作更是非常寻常。

  “基础”缺乏

  外国公司与中国没有实质合作

  很长时间以来,我们只是知道通用、丰田这些著名汽车企业曾经向中国政府和大学捐赠过若干辆电动汽车样车,帮助进行电动汽车试运行,例如曾经广为宣传的广东汕头南澳岛实验区。

  当今年5月底,本报报道了一则有关法国电力公司(EDF)与达索(Dassault)公司签署电动汽车研发合作协议的消息时,记者欣喜地注意到在此协议中罕见地把在中国的电动汽车发展也作为了合作的五个重点之一,因为在此之前几乎没有知名外国企业间的合作协议会把同中国的合作研发列在其中,因此当下立即与EDF在北京的亚太区总部负责媒体宣传的人士取得了联系。当记者问及法国EDF协议中具体要与中国如何合作时,由于对北京2008年奥运会电动汽车项目颇感兴趣,他们说同北京市科委在2002年时曾经有过接触,但也只限于一些非常初步的意向。这个意向的直接结果就是我国派代表团到法国又进行了一次考察。但目前为止,还是没有具体的合作规划。当然,对于日本和美国,也曾经与我们签署过类似的初步意向,而谈到真正的技术合作,还没有过报道。为了进一步了解有关事宜,记者对丰田和通用提出了关于如何与中国在电动汽车方面合作的问题,他们的态度很相近:都表示没有什么可说的,都说技术合作都是基于一定“基础”上的,中国的“基础”缺乏,如何能谈得到技术合作?尴尬如此,当然也就没有什么可再问了。

  要想同台竞技

  中国要在提高科研水平的同时

  还要提高自身合作水平

  作为未来汽车先进技术代表的电动汽车技术,目前看来还没有与中国进行实质上的技术合作,短期内会有真正的合作吗?缺乏合作是由于我们的科研水平不够高吗?

  记者认为短期之内是不会有合作的。从丰田、通用等大公司那里反馈的情况表明,他们在此方面根本连技术合作的想法都没有。中国缺乏技术吸引力,吸引外国汽车企业的只是我们的市场和廉价劳动力。赠送车辆确实是对使用水平有所提高,但实际上对最关键的技术学习还是空白。那些赠送车辆的公司从中得到了不少的好处:在中国免费试车、以一种公益广告的形式代替了商业广告,因而更得人心、使中国习惯本品牌的车辆,从而为未来进入中国做良好铺垫。虽然有些企业还提供了中国代表团到外国进行访问参观活动,我国也确实派了不少次代表团以电动汽车的名义到欧美日进行参观。可是经过如此频繁的考察,眼界是开阔了不少,考察报告也写出了不少,但这对中国电动汽车的研究发展具体起了什么作用呢?外国真正先进的技术难道只是这么看看就知道了吗?

  中国的科研水平应该还是属于世界先进水平的。纵览近十几年的国际重要科技刊物,可以发现其中有大量论文作者名字是华人,不仅有中国人在海外学习工作中发表的论文,还有在中国国内科研院所中工作人员的著作。由此看来,科研水平不能说不算高。问题是我们没有好好利用我们的人力资源和聪明才智。记得在我国最著名的一所大学里进行电动汽车项目时,由若干院系联合开发,但由于分工、分配的不合理,导致研究只在低水平的组合上徘徊。例如,本应该由电机系专家为电动汽车专门设计电动汽车专用电机的,但由于此项工作与汽车系的工作有重叠,大家都推,最后只是选择了原有的传统汽车电机装上了事。自己人之间的合作都如此困难,希望在一旦有机会与外人合作时情况就会有所改善吗?

  在当今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世界间的合作是不可避免的,而且我们有与别人进行合作的愿望,但首先我们应该知道如何合作,并作出一定成果,才会吸引外国大汽车企业,毕竟无偿援助是不多见的。(本报记者袁宏)

(编辑:赵广喜)
yes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更多相关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