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中国汽车离世界近还是远了:远处着想 近处做起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6月10日 08:16  市场报

  □吴迎秋

  本届车展上,许多人觉得像奇瑞吉利、华晨等前一段时间成为媒体焦点的企业,与三大汽车集团和外国公司相比不够热闹和扎眼。有人甚至认为,这些企业充其量只不过是中国汽车工业发展过程中的一条鲶鱼,它们的历史使命是有限的。

  车展期间,李书福、徐刚,吉利集团的董事长、总裁,虽然躲开了展馆内的嘈杂,却在浦东新亚汤臣宾馆被来自各地的记者堵在了房间里不得脱身。大家显然关心的是吉利明天是否依然还行?李和徐均信心十足地表示,为中国老百姓造买得起的好车的决心不改变。对于记者问及的吉利与意大利工业集团和韩国大宇国际汽车公司的合作,李、徐二人强调,国际合作是为了更好地造车,这种合作只是技术上的“取长补短”,吉利不会被人控股。

  吉利不愿被跨国公司控股是相信自己能够成功。同样,在车展前的一次采访中,奇瑞汽车公司的高层就对记者说,反思中国汽车价格高,必须从思路和方法上找。中外合资生产,人家拿来现成的产品,又收取入门费,又从零部件进口上赚取利润,价格不高才怪呢!

  据了解,奇瑞公司原来打算将一款称之为QQ的小车拿到车展上展出,后又临时变卦了。问及原因被告之是为了准备在投放市场时更好地宣传。但有人分析,由于QQ这款轿车与通用五菱在车展上推出的spark造型十分相像,奇瑞方面不愿在车展上“暴露”太多,以便在日后的竞争中赢得主动。奇瑞的一位负责人就对记者说,QQ的价格能吓人一跳。

  当然,对于QQ,也有人说,通用方面十分不满,认为其侵犯了spark。对此,奇瑞方面也有自己的说法。但无论通用与奇瑞的矛盾最终结果怎样,对于中国汽车来说,如何有机地处理好利用技术存量与尊重知识产权的关系,这个问题已经提出来了。

  我们相信,吉利也好,奇瑞也罢,他们在价格方面的优势仍然是未来一段时间内参与竞争的王牌,他们的价格优势实际上就来自低成本。

  中国汽车工业的制造成本问题的的确确值得我们好好反思一番了。据说华晨当年搞中华轿车就是先有一个概念:一个气派的、大一点的车身。造型要现代时尚一些,2.0升的排量,20万元左右的价位,然后请世界著名设计大师设计,请世界著名零部件企业参与配套开发,最终生产出了一辆拥有完全自己知识产权,具有明显价格优势的中华轿车。不久前,我在与华晨集团总裁苏强的交谈中,曾经开玩笑地说起,中华轿车的名字可以用中国智慧,世界精华的头尾两字来解释。本意就是想说明,中国人的智慧闻名于世,导弹、原子弹都上天了,为什么汽车只能跟着人家屁股后面跑呢?

  同样,这种智慧体现在吉利的李书福身上,他懂得了如何将轿车造价定在4-5万元这个水平上。当时,谁也没有去总结吉利的做法有何可取之处,我们听到的只是“坐吉利车,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等不理解的嘲讽。现在,当许许多多的车都大幅度地降价,特别是好多家企业都生产出4-5万元的轿车的时候,我们才懂得,凭中国轿车工业今天的技术积累,中国轿车零部件工业的存量,完全有可能在低端车型上制造出自己的、有竞争力的轿车来,大可不必完完全全依靠引进。

  不相信自己,只是简简单单,一味地不停地拿来,这应该是中国汽车过去在发展道路上舍近求远的一种痛。而不切实际的好高骛远,则让中国汽车在追赶世界的路上越来越感到吃力。

  这几年,韩国汽车全面进入中国合资设厂。本届车展上,我们看到北京现代、东风起亚悦达等中韩合资轿车生产企业的强大阵容。此外,还有国内一些组装企业引进的也是韩国汽车,在一些企业的展台上我们很清晰地能看到有韩国车的影子。

  中国汽车企业全面接受韩国不得不令我们重新回头看中国汽车引进合资的路。这几年,有人对中国汽车“高起点、大批量”的合资道路提出过质疑,认为那是不切实际的浪费。其结果高起点变成“曲高和寡”,大批量缺乏市场基础,一次性投入造成成本浪费。我不想对“高起点、大批量”的指导思想有何评价,但确实有一种倾向在中国汽车合资初期很流行,那就是我们要找世界上最大的、造世界上最好的。在这种指导思想上,是否有人产生过,只要这个前提存在,其它都不重要这样的想法我们不得而知,但对于韩国汽车,当时在行业管理部门中的确有人说,水平太低不应该作为合资的考虑对象。曾经有一个没经证实的消息说,某国家批准的轿车项目在全球选择伙伴时,韩国现代当时的开价近似于白送,他们只求能进入中国,但这样的送上门的“好事”被我们拒之门外。这个传说不会超过10年。今天,当韩国汽车已经全面进入中国的时候,谁都明白了,韩国汽车不仅有竞争力,其低成本运营、自主开发等方面的经验是最值得中国好好学习的。

  其实,今天对于中国曾经有过的舍近求远造成的浪费,不仅我们自己可以看得到,在记者采访过的不少新合资的企业中,我们常常可以听到这样的话来评价合作伙伴:不求最大的,只求最合适的。而且,一些后进入中国的跨国公司可能看得更清楚。菲亚特汽车中国公司总裁恰巴与记者的每一次见面都充满自信地认为,他们能在中国后发制人,赢得竞争。车展期间的一天晚上,10点多了,他坚持要在上海的制高点金茂大厦与记者见面,他说,他看了车展后,信心更足了。他表示,一定不要把南京菲亚特看成是一家只生产经济型轿车的企业。很显然,他在那些先来的、“够大”的跨国公司与中国的合资合作中看出了存在的问题,而这恰恰是菲亚特能赢的根据。对于菲亚特,我们肯定不能用老眼光来看待它了。虽然去年菲亚特集团发生了财务危机,但现在谁敢说菲亚特是个小公司,是一个不具实力的公司,不能与之合作?派力奥、西耶那已经证明了这一点。去年,我曾写过一篇文章,标题叫“不要小看了菲亚特”,今天我依然会说,菲亚特比起有的跨国公司可能更适合中国。

  有首歌很流行,“最远的你是我最近的爱”,对于中国汽车,我们却要说,曾经最远的你是我最深的痛。当中国汽车在追赶世界的路上越来越吃力,甚至越来越远的时候,我们是否考虑暂时停下来,重新调整一下目标,增强一点自信心,从远处着想,但从最近处做起,求得健康稳定地发展。这,可能是我们要进一步认识的另一个问题。

  (作者系中国汽车报副总编)

(编辑:)
yes
Powered By Google

更多相关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