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程远
在国家有关部门公开提出“扶持汽车三大集团”后,重庆长安集团董事长、总裁尹家绪宣布,“十年后长安还是长安”,而且东扩西联,占城掠地,一口气在河北、南京、重庆成立了好几家公司,一副桀骜不驯的样子,想要成为“三大”之外的又“一大”。2002年底,占地3500亩的长安工业园区开始建设,并宣布要“三年再造一个长安”,“生产目标直指50万辆”。无疑这是一个“翻番”的指标。有人质疑:长安是不是在搞“大跃进”?
其实,当前中国相当多的汽车企业在搞翻番。“共和国长子”一汽,在2002年完成产销58万辆以前,早就提出了产销100万辆的目标。上汽去年初明确2008年前达到100万辆,东风公司也在为100万辆谋划,其麾下东风卡车、神龙、风神都在比赛着上能力。
三大集团之外的企业,为了生存,更是急着要“做大做强”。广州本田今年达到12万辆后,要迅速向20万辆冲击,而这仅只是一个广本,整个广东汽车又规划了多少万辆?去年北京汽车与现代合资、与戴克续约,加之此前的福田迁京,三大版块,50万辆的目标已经清清楚楚。辽宁整合华晨,合资宝马,仅仅在沈阳就要造50万辆车。哈飞、昌河都已经是20万辆的能力,发展势头汹涌。后起之秀奇瑞、东南、吉利,也都宣布今年或者近年要达到20万辆能力。不仅早已名存实亡的江南奥拓之类的企业,又在“蠢蠢欲动”,一些本来没有汽车工业底子的省市,也禁不住汽车高价厚利的诱惑。此外跨国公司更是个个想在中国扩大市场份额。现在最保守的估计,各企业正在发展的生产能力可能超过1000万辆。于是人们又在担心:中国汽车会不会重蹈覆辙,造成生产能力闲置浪费?
如果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这的确令人忧虑。但在市场经济框架已基本形成的今天,我倒觉得既无可奈何,也无须多虑。首先中国的汽车市场无法预料,想想看,2001年,也就是1年多以前,我们还在为轿车工业不能完成“九五”计划,40%的生产能力放空怨天忧人,而1年后,大多数汽车厂家则在为产能不足而痛心疾首,“十五”计划竟然不到两年就完成了。究竟是1年前的观点正确,还是今天的想法“对头”?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把市场的问题交给市场解决,企业的问题让企业自己处理。
再说,如今的汽车企业已经很精明,不会像前些年政府投资,一出手就是几十上百亿元。他们讲究的都是“一次规划,分期实施”,自然会依据市场的变化而不断修正。
从2002年汽车市场的“井喷”情况来看,中国的家用轿车市场确实启动了。尽管预计2002年国民生产总值增长8%,但汽车产销增长37%多,轿车更增长50%以上,仅用“宏观经济形势好”是解释不通的。还有说是由于“消费环境的改善”,更是强词夺理。我们知道,对汽车限制使用和乱收费的情况,虽然局部有所改善,但总体并没有改观,多数地方还是依然故我。汽车消费政策千呼万唤出不来,而由于车辆增加速度超过基础设施建设速度,用车环境实际是在相对恶化。
轿车市场的启动,除了人们公认的那些因素,如宏观经济形势好,新车推出多,价格降低等等以外,应该说中国确实有一部分人富起来了。由于中国人口基数大和客观存在的贫富差距、地区差距,有能力购买私车的绝对人数,已经相当可观了。按照现在流行的说法,目前中国20%的人口拥有80%的金融资产,即使只按城市和沿海发达地区人口计算,“富起来”的人数也有数千万之巨,相当于一个不小的国家,这是一个多么大的购买力!
由于目前中国人的收入多元化,所谓“灰色收入”占了相当比例,一些统计数据并不真实可靠,实际的富人数目和富人的富裕程度,恐怕比我们掌握的公开数据要多很多。而且“露富”仍然使人心存疑虑,前些年买辆私车便很惹眼,不仅街坊邻居无人不知,本单位更无人不晓,众目睽睽,会不会有人给你算收支账?难免裹足不前。而近年来,买私车的人多了,人们不再把它当回事,更没有人盯着你,便解除了一些人的思想顾虑,高高兴兴地加入到购车者的行列。这种效应不仅还会持续放大,拥有私车的人多了,自驾车出门成为一种时尚,出门不开车,不仅不方便还没面子,就使一时没能力买车的人感到了压力,贷款购车便发展起来。不知道这算不算是汽车市场的“马太效应”?
这样看来,虽然不会年年都像今年这样“井喷”,但是汽车市场持续增长,当是确定无疑的了。企业纷纷扩大能力,也许企业的直觉更接近市场真实,而办公室里的理论倒是灰色的。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