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远
入世一年来,中国汽车并没有如人们曾经担心的那样“一触即垮”,发展得还相当不错,汽车厂商家家弹冠相庆,有人还沾沾自喜,觉得“入世”也不过如此而已。也有人认为,现在还处于入世过渡期,真正的冲击还没有到来,2005年后才会真的见分晓。
窃以为,入世的冲击,其实从谈判开始不久就逐渐显现了,为了适应入世的要求,我们的经济体制和各项经济政策,每年都有重大调整,最明显的事例就是汽车的进口关税,从300%逐步降低到今年的43%,这期间,国产轿车的价格降低了一半还多,比如夏利由8万多元降到不足4万元,这难道不是“入世”冲击的结果吗?如果没有这十几年的渐进式释放,中国汽车倒是真的会“一触即垮”。
我觉得这些还不是主要冲击,观念和认识上的变化才是最重要的。想想看,十多年前我们所说的中国汽车工业,其内涵和外延是什么?资本和产品是百分之百的中国血统!那时合资企业数量还很少,我们也不把它们当作“自己人”看。甚至在入世前夕,那场关于“民族汽车工业”概念的无形辩论,对主张“中国汽车应当融入国际汽车工业”的人,还是有相当压力的。有人在媒体上公开撰文,斥责主张“只求所在,不求所有”是当代的“汉奸”思想,反对中国成为“世界汽车制造中心”,还用开酒店比喻引进外资,以我们当不了老板,只能“端盘子洗碗”为理由,反对中国汽车融入世界经济。
再看看今天,我们所说的“中国汽车工业”又是什么?不再只是一汽、东风这样原汁原味的老国企,更包括了一汽大众、上海大众、上海通用、神龙公司、广州本田、南京菲亚特、风神等合资企业,连东风公司也和跨国公司“全面合作”了。所谓的国产车,也不再只是解放、东风这些传统的大货车,更包括了桑塔纳、奥迪、别克、雅阁、派力奥、宝来、polo、依维柯、五十铃等这些“外国血统中国制造”的品牌车。当今天人们兴高采烈地谈论中国汽车工业发展如何之好,国产车如何具有了竞争力时,已经自觉不自觉地将这些合资企业、引进车型都统统算在了“自己”的名下。
试想如果不包括它们,今天中国汽车工业还有什么?特别是轿车工业,连夏利、富康这样的中国名字,也都在市场的压力下逐渐淡出。天津一汽最近推出的威驰,分明和夏利2000属同一个平台的车,而“雅酷”,本来就是夏利2000的自动挡,却一再嘱咐新闻界:“千万别与夏利2000联系在一起”,生怕和夏利沾了边。1992年,东风公司首批KD组装的轿车在襄樊基地下线时,我们曾建议他们挂上雪铁龙的牌子,他们却坚持要打“民族品牌”,叫“富康”。而如今,神龙公司新开发的车干脆都取了洋名字:毕加索、爱丽舍,地地道道的法国人名、法国地名。
那时候,说起发展轿车,从上到下口口声声不离“三大三小”,连没来过中国的外国人都知道。市场上长期也只有所谓“老三样”桑塔纳、捷达、富康加夏利。如今不仅新出了南京菲亚特、长安福特、风神、北京现代等轿车企业,连奇瑞、吉利和中华也都拿到了准生证,最近东南汽车也获准上菱帅,山东烟台也借上海通用之名,合法生产轿车了。这一批批新企业、新产品的出现,不仅丰富了市场,让消费者有了选择余地,更重要的是,打破了少数几家企业的垄断局面,开始出现了真正意义的市场竞争,否则,车价能够降得这么快吗?轿车进入家庭岂不还是一个梦吗?
不过,从国外直接拿来照猫画虎在中国造的车和传统意义的中国车,还是有本质的区别,如何通过合资引进,让中国人取得真正的开发能力,我们才可以真的兴高采烈。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