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中国汽车摆脱“散乱差小”走进“3+X”时代

http://www.sina.com.cn  2002年11月27日 09:07  经济日报

  作者:程远

  入世以前,人们对中国汽车最为担心的事,莫过于进口车的冲击和跨国集团的独资要求。然而入世第一年,两种情况却都未发生,最为抢眼的倒是大规模的兼并重组。这些重组,既不以所谓国际“6+3”格局为蓝本,也不完全遵循管理当局扶持“三大集团”的思路。最近有汽车界权威人士用“3+9”概括中国汽车格局,可以说这是一种现实主义的态度。

  长期以来人们对中国汽车的批评,主要集中在“散乱差小”的格局上,管理当局用“有形的手”推动兼并重组的想法由来已久,远的不说,90年代后期,有关部门就决定召开全国汽车工业大会,正式提出这一设想,但因具体问题不能达成一致意见,会议几度改期。1998年初,国家机械部决定独家召开,会议通知已经发出,但因国家机构改革力度很大,机械部撤消,会议流产。去年,国家经贸委制定“十五”规划,“扶持三大集团”才正式见诸文件。

  这些年来,通过一系列优惠政策的实施,譬如债转股、进口配额的使用,特别是目录和公告的倾斜等,使“三大集团”加快了发展,一些小企业被迫选择加入“三大集团”,促进了汽车行业的整合步伐。但是尽管如此,“三大集团”仍没有能力完全占据中国汽车市场,这就给其他企业留下了生存空间。而且市场经济的规则是公平、公正、透明,特别是入世以后,我们没有理由也没有有效手段,禁止其他人进入汽车这个高赢利的竞争性领域。

  的确,通过兼并重组,现在“三大集团”手中的资源增加了,实力增强了,但是独立于“三大集团”之外的北京现代长安福特、南京菲亚特及广州、沈阳、东南、安徽等“地方势力”,也是剑拔弩张,咄咄逼人,还有哈飞、昌河等军工企业和民营吉利等,个个也都非善主,在相当一段时间内,“三大集团”还难以将其尽收囊中。中国汽车想要跳过竞争阶段,“和平过渡”到美国式的“三大集团”的市场垄断,在我们目力的能见度内,还看不到这样的前景。甚至可以断言,只要中国汽车市场一天没有完全饱和,“三大集团”以外的企业就会有生存和发展的余地,就难以出现美国式的市场垄断局面。  

  再说,一个国家的汽车企业是不是只能有三个或者更少?仅相当中国一个中等省的德国,就有奔驰大众宝马欧宝、福特、保时捷等多家汽车公司,而且各家活得都不错。日本长期也有十多家公司,只是近些年日本经济长期低迷,日产三菱马自达铃木、五十铃、富士重工以及大发、日野、日产柴才先后被别人控股,但保留了原来的品牌。

  在德国大众发明了一手托两家,让中国人饱尝了“兄弟阋墙”的滋味后,上汽“以其人之道”,建立了上海通用,使中国人在合资中地位有所改观。一汽与东风又将这一经验发扬光大,“三大集团”的产权关系如今空前错综复杂,今后如何发展,还需拭目以待。

  上汽目前资金较为雄厚,但没有自己的品牌,技术全靠通用和大众支撑,两家在中国有各自的发展规划,也有各自的产品战略,上汽仅仅依靠50%的股份,就能把两个“冤家对头”整合到一块?令人怀疑。而兼并仪征,未能取得预期效果,进入大宇,也只具有象征意义,虽然白得了奇瑞20%干股,既不参与管理,也不参加分红,等于空有其名,这些对做大做强,未必能有什么帮助。安徽汽车两大块:江淮与奇瑞,虽然目前规模都不大,但都很精彩,大有省内自行整合之势。一汽要保存红旗、解放两个品牌,合资谈判非常艰苦,不合资依靠自己力量发展,又实在难以提升。丰田和大众肯定也是“两股道上跑的车”。东风与日产合资保住了自己品牌,但雷诺早晚会要跟进,雷诺与PSA在法国国内尚且形同冰炭,在中国岂能握手言欢?东风怎样把它们团结在“东风”一面旗帜下,也是个难题。“三大”将来发展可能仍是一个集团,也可能成为两个集团。

  福特虽然在上海项目失利,但在重庆却站稳了脚,而长安是一心一意,不比上汽脚踩两只船,现在他们正设法将通用系的铃木挤出长安,还利用自己控股的马自达傍上了一汽,在江西还有一块飞地江铃,谁能笑到最后,还很难说。尽管分析家们没把韩国现代当盘菜,现代自己却扬言在2010年前,进入世界6强。分析现代发展轨迹,未必就是吹牛。现代和北京合作,放言年产要达到50万辆,甚至更多。戴—克集团更是四面出击,和一汽还没了断,又在和北汽福田接触,同时通过控股的三菱,牵手北京吉普和湖南长丰,还信誓旦旦要与福建东南合作生产轿车。本田在广州又是扩大产量,又是兴建出口基地,宝马驻足沈阳,虽因仰融事件受挫,但辽宁方面热情有增无减,已经动手在整合本省汽车。

  可以说,现在该进来的跨国公司都进来了,能合资的国内汽车企业也都合资了,尽管一些跨国公司在国际上是战略伙伴,但在中国市场却是竞争对手,3家跨国公司想垄断中国市场的美梦破灭了。中国汽车由“春秋”进入“战国”时代。我以为中国汽车格局一时很难用一个定数来表述,还是称它为“3+X”为好。

  顺便再说一句,中国汽车格局的变化早已发生,1996年“目录”内127家整车厂已减少到116家,而且还有7家产量为零,10家年产40辆以下,18家平均日产不到1辆,21家日产5辆以下,而前13家的生产集中度已达到83%。原机械部当时就发出警告,将对30家小厂“强制停止生产”,后来却不了了之。1997年3月23日,本报头版头条发表述评,提出“散乱差不要再拿汽车说事”,倒是近年来,由于汽车市场火爆,厂家数量反而有所增加。

  其实“散乱差小”并不是汽车行业的特有现象,国家大,人口多,在发展阶段,哪个行业不是如此?看看钢铁、化工、化肥、炼油、机械、纺织、煤炭等,几乎所有行业,谁家屁股后面不是成千上万的小厂?100多家汽车厂,相对来说,还算是比较少的。大家爱拿汽车说事,是因为汽车是最大的耐用消费品,备受人们关注而已。美国在发展初期汽车厂竟有1000多家,散乱差比我们有过之而无不及。

(编辑:)
yes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程远专栏专题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