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由韩国现代看中国汽车企业为何缺乏研发能力

http://www.sina.com.cn  2002年11月20日 10:03  经济日报

  中国入世以后,汽车工业非但没有如人们曾经担心的那样“一触即垮”,反而一派红火,汽车厂家、商家点钱忙得不亦乐乎。以至于北京现代汽车公司刚一成立,车子尚未下线,争夺销售代理的商家就打得头破血流。原因在于与跨国集团合资后,中国汽车不仅制造能力大为提高,而且引进的产品具有市场竞争力。于是人们对汽车工业的批评,就由“散乱差”转而集中在缺乏开发能力上,认为中国汽车只不过是跨国公司的“海外装配厂”,而亚洲金融危机以后,一度受到质疑的韩国经验又重新被奉为经典。

  7年前记者在考察过韩国现代汽车公司后,曾分析中国汽车为何学不了韩国,提出中韩两国发展汽车的路径有很大差异,殊途难以同归。最近记者旧线重走,再次考察现代汽车,感觉与金融风暴之前相比,瘦身了的现代汽车基础更加坚实,也更坚定了上述的认识。

  韩国汽车工业的成功,就在于现代汽车的成功,所谓韩国汽车工业经验,其实就是现代汽车的经验。现代汽车设立于1967年12月,比我国一汽成立晚了14年,比二汽的动工开建也晚了8个月。现代汽车最初也是采取合资CKD组装的方式生产,但很快就走上了自主发展的道路。到1986年1月累计突破100万辆后,更是加速度地发展,90年代初中期就具备了年产200万辆的生产能力。目前,仅蔚山工厂就有151万辆生产能力,是世界上单一工厂产能最大的汽车生产基地。

  当然现代最为我们称道的并不是它的生产规模,而是自主开发方面的建树。这次在蔚山采访现代汽车副会长朴炳载时,记者问道为何韩国只有现代汽车能度过金融危机,朴先生答曰:“第一是自主开发,第二是自主开发,第三还是自主开发。一家汽车企业最重要的不是做生意,而是建立自己的研发能力。”

  对自主开发问题,我们并非不重视,在我近20年采访汽车工业的生涯中,大会小会自主开发的话可没少听过。80年代末中国确定发展轿车工业后,更将韩国汽车视为楷模。那时中国汽车的管理层将世界汽车发展模式归纳为三种,一是美国的自由竞争式,二是巴西、加拿大的外资主导式,三是韩国的自主发展式。对于美国模式,认为必将造成资源浪费,并且竞争花费时间太长。而巴西、加拿大模式简直就是“工业殖民地”,和“亡党亡国”差不多。管理层极力想避免前两种模式,推崇的是韩国模式。然而结果却南辕北辙,中国汽车并没有建立起独立的研发能力,原因何在?因为我们推崇韩国经验,看重的只是韩国的“政府强力干预”,对韩国政府那只“有形的手”津津乐道,而很少想在做大市场上下工夫。

  我们说,韩国汽车工业的确有政府的强力干预,有严格的市场准入限制,但是他们做这一切的同时,明确了轿车进入家庭的目标,他们自主开发的第一个车型“小马”,排量1.3升,售价不过5000美元左右,瞄准的是最广大的平民市场,而且以低廉的价格楔入了美国市场,因而能很快地实现“经济规模”,才使自主开发具有了可能的基础。当然今天我们不能还认为韩国车只是价廉,最近美国的一项消费者满意度调查表明,现代将要在中国生产的索纳塔荣获第一的美誉,在一项新车品质调查中,索纳塔也位居第一。这里我们想说的是,起步必须符合自己的基础实力,不能想入非非,一步登天。

  反观中国发展汽车,提出的是“高起点、大批量、专业化”的方针,轿车从公务车起步,很长时间里,轿车进入家庭实际未能成为发展目标。公务用车,花公家钱不心疼,而且因为有“控办”限制,批准买一辆车颇不容易,要买就尽量买高档的。从1985年第一家合资轿车企业建立到2001年,18年轿车市场规模才达到72万辆,“大批量”也就成为一句空话。如此小的规模,再被十几种车型瓜分,如何去搞自主开发?即使有能力开发,成本又如何摊销?所以我们说“不成规模,何谈开发”?!

  此外,公车消费也吊高了人们的胃口,北京市民长期和出租司机较劲的,不就为了空调不凉吗?更何况如今到处都在建设“国际化大都市”,不仅纷纷将微面扔进熔炉销毁,出租车也要“淘汰夏利”。起步就要达到“国际水平”,对中国轿车这种起步较晚的“幼稚工业”,岂不是强人所难吗?我们知道,德国大众最初也是从造“大众”车起家的,而驰名国际车坛的福特T型车,简陋得不能再简陋了,甚至连个封闭的车篷都没有,“简直就是装在轮子上的黑色长匣”。正因为如此,它才能做到售价850美元,很快风靡美国、风靡世界,销售了1500多万辆。在批评中国轿车没有开发能力时,也顺便想想我们坐车人的责任。(程远)

(编辑:李良)
yes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更多相关新闻

程远专栏专题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