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亚太总裁最大的愿望是将在中国造的车出口 | |||||||||
---|---|---|---|---|---|---|---|---|---|
http://www.sina.com.cn 2002年06月02日 15:41 中国青年报 | |||||||||
最大的愿望是将在中国造的车出口 --德国大众亚太区新总裁雷思能接受本报独家采访时袒露 这是雷思能在3月份上任后首次接受媒体记者采访。
昨天下午,在北京国际俱乐部饭店,他对记者说:"我的个性和办事风格就是快,要比别人快。"显然,他把这样的个性和风格带到了他的工作中。他说:"我在任的最大愿望,就是将中国制造的车卖到全球。"他还诙谐地补充说:"如果有一天,中国产的汽车能卖到日本,那么第二天我就可以退休了。" 雷思能任大众亚太区总裁后第一个引人注目的举动,就是将他的办公室从德国总部搬到了中国。一时间,这个消息传为佳话。对于雷思能来说,他到任后到底能为中国汽车业的合资合作带来什么?或者他的个性和处事风格会给大众与中国的合作带来什么影响?都是我们非常关注的。 记者:您提到的将中国制造的车出口到全球,能否作为您任期的一个工作目标? 雷思能:当然这是一个长远的目标,但我们说这个目标实际上已非常接近了。只要成本下来了,实现这个目标就有了可能。我曾在大众墨西哥公司工作了8年,在这8年中,墨西哥公司成功地将生产的轿车卖到了世界各地,包括中国市场。 记者:您能不能再具体地谈谈您任期内的目标和计划? 雷思能:简单地说,就是生产更多的车,卖出更多的车。 我预测,至少到明年,中国汽车市场会持续发展。一方面,中国上百家汽车企业并存的局面可能会不存在,那些没有竞争力的小企业将会消失。中国的汽车工业将会发展得更快。另一方面,更我的跨国公司会到中国来,竞争会更激烈,当然这是好事。更激烈的竞争将产生更强大的企业。大众公司要保持住现有的市场份额,毫无疑问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但这对大众来说最重要的。在中国的合资厂要有出口能力,这就需要降低成本,进一步提高质量。同时,大众还要通过向中国出口,来获得更多的利润,用这些利润再来投资。 记者:从您的回答我们得出两点:一是您对目前大众两个合资企业的利润似乎不太满意;二是大众今后将加大向中国出口汽车的力度。 雷思能:生意人从来都不会对利润满意的。大众当然决不能满足当前的一切,一定要有更高的目标。中国加入WTO,每一个人的步伐都加快了,时间不会等待每个人。对于当前这个时代,每个人都应该明白:任何细微的角落都需要不断改进,否则就会落后。 对于第二个问题,我认为大众要向中国卖车,从法律程序上讲会有个过程。目前在中国,大众有三个经销网络,如果将它们统一起来,就可以降低成本,对消费者也有好处。 记者:您的意思就是把两个中国大众和德国大众的经销网络三合一? 雷思能:对,我们现在正在协商和沟通,如果达成一致,就会这样做。 记者:刚才您说到,只要中国制造的车成本降下来,即可出口,那您准备如何降成本呢? 雷思能:如果想出口,一是要降成本,二是要提高质量。在中国,我们要提高生产批量,还要尽可能采用本地零部件,而不是进口零部件。 记者:我们认为,降低成本,其中一个很重要的事情就是将中国的两个大众合为一个"中国大众"。您对这个"老生常谈"的问题怎么看? 雷思能:我从来没说过要将两个大众合起来。 记者:我们认为,大众在中国未来的几年中,将会经受更激烈的竞争。挑战这种竞争可能不仅是将中国制造的车出口,您是怎么看待在中国与国际竞争对手的竞争的? 雷思能:我喜欢竞争。在体育运动中,只有竞争才会有输赢。汽车业也一样,能竞争的企业才会变得更强。况且,竞争会给消费者带来更多好处。我的工作就是竞争,竞争会使我们工作更努力。 记者:我们已经知道,雷思能先生出任大众亚太区总裁后,决定将自己的办公室从德国搬到北京,对此您是怎么考虑的? 雷思能:亚太地区是世界上很大亦很重要的地区,而中国又是这个地区中最重要的地方。我当然应该来这里工作。为什么选择北京呢?因为如果我选择上海或是长春,那么,至少有一家合资企业会不高兴,所以我必须选择在这两个城市中间的北京,不偏不倚,这是符合逻辑的决定。 记者:您在来中国前对中国和中国的汽车工业都有哪些了解? 雷思能:在来北京之前,我对中国和中国的汽车工业的了解,主要是通过当地报纸。我在南斯拉夫、墨西哥工作,毕竟离中国太遥远,所以情况确实不是很熟悉。 记者:在此之前,您来过中国吗? 雷思能:是的,我去过香港,但从没来过大陆。这次来到大陆,我感到,上海发展得非常好,长春也不错,北京更是一个生动而可爱的城市。 记者:这次到中国后,您恐怕没少去过在众的两个合资企业吧? 雷思能:到底去过几次,我没有计算过。有时,我周日在长工春,周一又在上海。 记者:最后您能用简短的话概括一下您在任期内在中国市场的任务吗? 雷思能:我相信,首先每年大众都会有新车型,其次,我们会加强品牌建设,上海大众、一汽-大众和德国大众要建立统一的品牌形象。我相信,只要我们齐心协力,5年内,大众还会是中国市场的No.1。(本报记者 吴迎秋 张向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