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汽车零部件工业所受到的冲击比整车更大,这是业界人士比较一致的看法。因为零部件是最讲规模效益的产业,而我们的零部件工业恰恰最不具备经济规模。我国承诺了入世后取消对整车生产国产化率的要求,整车厂有可能转而面向“全球采购”,中国的零部件产业面临生死劫难,有人甚至担心中国零部件工业会不会全军覆没。
零部件工业今天遇到的尴尬,来源于国家对合资整车厂“国产化率”的强制性要求, 否则,都是CKD散件组装,今天还有什么零部件工业?自然也没有这种“生存的烦恼”了。最近有媒体说,“高国产化,等于质量不牢靠,就是高成本,就是低利润。”那么可不可以这样说,早知如今,何必当初,当年就不该提出国产化率的要求?
当年提出国产化的要求,首先是个外汇平衡问题。改革开放之初,我们拿不出大量外汇进口散件,20世纪80年代初中期,国家外汇储备最多时也就160多亿美元,不可能也不应该将大量外汇用于进口轿车。当年惊动世界舆论的所谓“吉普风波”,就是由外汇平衡引发的。
进一步看,如果不提出国产化要求,整车合资企业还会不会发展和扶持零部件?今天我们还有没有零部件工业?合资外方能在中国造发动机吗?如果完全没有零部件工业,我们就是一个地地道道的“装配中心”。在整个汽车的产业链中,零部件要占50%的比例。
再说,所谓CKD散件组装,是在原来整车的成本上,加拆卸包装,运输组装的费用,其成本比原装进口整车贵得多,如果不是国产化的硬性要求,外商何必再添一道麻烦,在你这里生产?干脆出口整车,岂不更加物美价廉?如果真是那样,只怕今天我们想做“世界制造中心”,“苦力打工”也是万万不可能的。
毋庸讳言,我国汽车零部件工业起点太低。当年上海大众引进生产桑塔纳,符合标准的零部件厂几乎为零,桑塔纳国产化搞了3年才达到2.7%,也就是轮胎、收音机和蓄电池三个件。为了加快推进国产化,时任国家经委副主任的朱镕基同志到上海调研协调,上海专门成立了桑塔纳国产化共同体,国家还批准设立了国产化基金。
对国产化进度慢的原因,当时中方有人认为是德国大众有意刁难,不予通过认证,以便多卖散件,并提出改变认证程序。已任上海市市长的朱镕基坚决反对,提出“坚持大众标准,决不搞低标准,瓜菜代”。刚刚接任上汽总经理的陆吉安也说,“不坚持大众标准,就是老上海牌轿车,何必还要引进?”为了保证国产化的质量,他们“没有一个零部件厂不搞引进,没有一条生产线不搞改造”。如此坚持拼搏了10年,桑塔纳国产化率达到85%以上,质量评价,在大众海外四个生产厂中总是名列第一。同样后来建设的上海通用,在通用的4个海外工厂中,也是首屈一指的“模范工厂”。广州本田的雅阁,质量综合评价比美国本田生产的还要好,怎么能笼统地说“高国产化,就等于质量不牢靠”?
正是有了这10年攻坚的基础,后来的桑塔纳2000、帕萨特,以及上海通用的别克、赛欧,广州本田等接二连三推出的新车型,一起步便能做到国产化率40%。更有一批地方企业,包括民营企业,之所以能够生产轿车或准轿车,也是因为有大汽车集团培植发展起来的零部件基础。我们可以断言,如果今天我们没有这么一批能生产40%、60%、80%,乃至100%国产化轿车的企业,加入世贸谈判,人家根本就不会和我们谈什么合资股比、进口配额、关税税率问题,甚至根本就不和我们谈判汽车工业。
至于说零部件企业规模小,主要是市场造成的,更多的责任在整车厂。各整车厂的技术来源都是大的跨国公司,他们互有门户之见,都要“自成体系”,不乐意或不放心用别家的零部件配套,加上地方要带动本地经济发展,积极发展小而全。有的厂家为了自身的供货安全,一个部件选择两家甚至以上的配套厂,本来就小的蛋糕划得更小了,成本怎能不高?尽管这样,几年前一家整车厂的权威人士透露,给他们配套的国产部件,与进口件的到岸价相差无几。
“全球采购”固然能够多中取优,但是往往需要事前下订单,一个周期,常常需要几个月的时间。若发生紧急情况,需要空运,价格就更贵了。所以现在的外资企业没有一家表示,加入世贸以后,就不再采用国产的零部件了,这实在是明智之举。(作者:程远)
闪烁短信--时尚至爱 动感短信--最佳祝福
送祝福的话,给思念的人--新浪短信言语传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