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问题似乎可以理解为:全球化“改造”着本土化,本土化同时也在“消融”着全球化。当然,笔者在这里所言的,并不是积极意义上的文化融合,而是问题的一个消极方面。
最近在中国汽车市场上,企业纷纷打出价格牌,譬如天汽的夏利,譬如长安的奥拓和羚羊,再譬如西安秦川的福莱尔。这些车大部分不是市场上的主流车型,所占市场份额不大 ,而且是经济型车,利润少,降价空间不大,但这些车都纷纷加入了降价的行列。相反,那些市场上的主流车型,生产的时间较长,生产的规模和市场的份额都比较大,因而最有降价空间,但这些车型就是死扛着不降价,真是让人感到有些不可理解。
有人在不理解之余,就去问为什么,回答说:“价格问题在企业太敏感,牵扯到许多方面,没有想像的那么简单。”有人就进一步追问:“这许多方面到底包括哪些方面呢?”对方告知底细:“是合资方不愿降。”
合资方不愿降价的“秘闻”,笔者也不是第一次听到了。笔者在这里感到奇怪的是:一个个经历过西方市场经济风雨洗礼的跨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都将车价最大限度地靠近成本,以降低价格赢得客户,为什么一到中国,就习惯于获取超额利润,对价格变得不敏感了呢?
于是笔者又想起了这样的一个典故: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跨国公司到中国生产汽车就不愿降价,是不是南橘变北枳了呢?
而南橘变北枳,只因环境的不同。
看来,我们最要变的是环境。对于汽车业而言,当务之急,是要创造一个全面竞争的环境。因为好的环境能融合许多、提升许多东西。相反,环境没有改变,即便有好的东西,也会变味。(桂俊松)
《中国汽车报》(2002年01月30日第一版)
闪烁短信--时尚至爱 动感短信--最佳祝福
送祝福的话,给思念的人--新浪短信言语传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