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依据竞争原则发展起来的市场,就不要再搀杂进太多非经济因素了
虽然农用车产销量巨大,但近年来总产量呈逐年下降趋势,产量增幅从原来的年均51%降到现在10%的局面,同时,反对发展农用车的声音也频频出现。为此,记者采访了原机械部农机管理专家陆先生。
我们为谁造汽车?
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有一个“发展中国家交通运输业构想”,基本思路就是“发展具有最基本运输功能的最低成本的交通工具”
在“淘汰130、紧靠五十铃”下,汽车工业对农村市场的忽视造就了农用车的自主发展
陆先生认为农用车发展一直争议很大,反对农用车的人认为,大力发展农用车是把中国汽车工业引向落后,是一种倒退行为。而他自己认为如果采用城市汽车的功能有标准满足农民,等于不让农民用车。对国家而言,是个能否采取实事求是的技术路线问题。欧美国家如美国、德国都走过发展低技术含量、低价格汽车的经历,福特500美元的T型车,德国的“甲壳虫”,都是如此。
他说,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有一个“发展中国家交通运输业构想”,基本思路就是“发展具有最基本运输功能的二、三、四轮最低成本的交通工具”。这个构想与中国发展农用车的方针不谋而合。满足低收入群体生活交通运输需要,是政府不可推卸的责任,要从政策的高度来认识。不能抛弃实用技术,单纯从技术含量高低来评判农用车技术的高低,这是不适当的。
汽车行业对农用车既恼火又看不起,但自己花了那么多钱,搞了这么多年才达到年产200多万辆的水平,这是汽车行业忽视农村的结果。当时的口号是“淘汰130(指适合城乡使用的轻卡BJ-130型货车)紧靠五十铃(日本一种中重型货运汽车)”,而这样做了以后,农用车不与汽车争抢发展资金,没要国家贷款,走上自我发展的道路。
陆先生指出,现在仍有反对农用车的声音,而且还很大。从政府管理的角度,也不把农用车看做中国汽车工业的一部分,视为另类。其实农用车也是道路运输车辆的一种,只不过速度慢,技术含量低。他认为,今后将逐步把农用车与汽车合并统一管理起来,目前中国的二元结构还要存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因此发展农用车也还是必然的方向。
仍旧要让市场说话
片面采用高技术标准等于扼杀中国汽车工业,城市和农村要有不同的技术标准农民收入增长放缓,农用车需求因此不振农业部和公安部对农用车管理权的争夺,成为农用车发展的另一大阻碍
陆先生认为,目前农用车普遍采用单缸柴油发动机,噪声大,排放污染,是严重阻碍农用车发展和改变人们观念的主要因素,因此需要下大力气改进和提高。同时也要根据中国实际国情出发,适当地控制管理力度,比如说排放问题,有些城市要达到欧洲二或三号的标准,如果排放全都达到这个标准,等于扼杀中国的汽车工业。同样的,农用车与汽车不同,农村与城市也不同,所以要有区别。既要提高,又不能脱离实际。农用车的技术要提高,现代化的需求和购买力的提高首先是现代化的需求,不能过分要求,所以提高不能脱离实际。城市和农村要有不同的技术标准。
目前农用车产销量下降的原因(今年上半年农用车产量降幅分别为三轮农用车6%,四轮农用车10%),据陆先生分析,与管理和购买力水平有关。究其原因,首先在于产品不适应农民和农村市场的变化。农村人均收入增幅降年下降,从原来的8%降到去年的2%。一些粮棉产区出现卖粮卖棉难的现象或收不到粮棉款,农民没钱买车。另外农用车从高速发展,到持平再到下降是正常的,不意味着走到尽头了。
最后是管理上的问题,农业部和公安部不断争夺对农用车的管理权,这是由于农用车的数量很大,成千上万的管理登记费用很可观。原来农业部并不参与管理,所有的标准和发牌照、准驾证的核发都由机械部农机管理部门与公安部门协商处理。农用车年产量上到300万以后,农业部要参加管理,理由是公安部没有警力,他们则有农机管理部门。在国务院相关部门协调下,这件事正在处理过程中,但农业部另出高招,通过关于农用车管理的法规,把部分农用车管理起来,而农民和企业也乐于按农业机械来管理。首先厂家可以少交4%的增值税,因为如果按运输车辆纳税为17%,而按农业机械纳税为13%。如果农用车按拖拉机上牌照,则按后面拖车的费用上税,农民乐得少花钱,这样也使得在统计口径上造成农用车的数字增幅下降,这一块估计约有10万辆之多。陆先生认为,这就是部门利益所带来的管理混乱。(本报记者沈小雨)
订汽车新闻短信把握汽车时代先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