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能不能更多地用经济眼光打量汽车?
中国汽车工业发展伊始,就肩负了太多的政治使命。第一辆“解放”汽车下线,我们最看重的是:“中国人结束了不会造汽车的历史”,从给它所起的名字开始,就一直被认知为一种政治标识。几十年不发展轿车,也是因为它代表了一种“资产阶级生活方式”。后来决心发展轿车的原因之一,也是因为进口轿车潮水般冲进国门,引起群众不满,担心“由经 济问题引发政治问题”。连各级官员坐什么车,都要几家很高的党政部门联合发文规定。
待到入世时,“民族汽车工业”又成为我们最大的情结。国产化问题、合资股比问题的争论,都被打上了政治烙印。过去我们十分推崇韩国模式,贬低、排斥巴西模式,也是因为韩国模式更接近我们的政治理念。我国三大汽车公司积极探讨扩大与外资合作,被讥为“三大公司全面投降”。最近媒体对捷克斯柯达发展道路的介绍,引发了题外之音,又是一个例证。
我们主张发展汽车工业,就是看重了它能给国家和百姓带来经济利益。也就是说,我们发展汽车工业是为了赚钱,发展道路和方式的选择,都要服从于这个大目标。在轿车工业起步阶段,有高关税保护,我们规定了国产化的标准,这对汽车零部件工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也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但是入世以后,“全球采购”的成本最低,我们是否还要如此坚持呢?
再譬如治理“散乱小”问题,是单纯为了便于管理,还是为了更多地赚钱?为什么对“散乱小”进行了十几年的围追堵截,就是禁而不止呢?因为我们不是更多地采取经济手段而是行政措施。在那个背景下,“散乱小”更能赚钱,小日子比“大而全”企业过得还好。说真的,企业往往比我们管理部门更富有“经济眼光”。
入世后,在合资企业的股比问题上,是不是还要一律坚持50比50?是不是占了50的股份就叫“民族工业”,49 就不是了?本来股比只具有经济学的意义,就是说只是利益分配会因股比不同而收益不同。如果愣要赋予它政治学意义,就不仅令人想起2000多年前孟老夫子讲过的一则寓言:“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如何?”
十五大之所以提出国有经济在竞争性行业要有进有退,就是因为我们在实践中发现,在竞争性行业国有经济一统天下的局面。既没有效率也没有效益。现在许多行业已在身体力行,像电梯行业的迅达公司由外资持股25%到控股65%,最近可能将成为外资独资企业。还有电子行业的摩托罗拉等。记得电子以前是归“四机部”管,被视为“军工”,而汽车则是一个并不涉及国家安全的民用工业。可是我们有些人一听汽车行业“卖厂”就生气,然而不卖掉一些厂,卖掉一些股份,汽车工业怎么实现“有进有退”的调整呢?
我们知道,真正决定汽车工业命脉的是开发能力,是核心技术,没有这项本事,就是占再大的股比,照样说了不算,而这正是我们汽车工业所缺乏的。如果我们卖掉一些制造方面的股份,将收回的资金用于培养开发能力,发展核心技术,岂不是一种“为了跳跃而后退”吗?如果一味坚持股比对等,既不符合国家加大利用外资的总方针,又制约了我们汽车工业规模的发展,值得三思。(程远)
订汽车新闻短信把握汽车时代先机        新浪企业广场诚征全国代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