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背景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公安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在前不久联合下发了《关于限期停止生产销售化油器类轿车及5座客车的通知》。通知规定:按照车辆管理的有关规定,国家经贸委决定,撤销《全国汽车、民用改装车和摩托车生产企业及产品目录》中的187项使用化油器的轿车及5座客车(不包括使用电喷发动机的车型)、达不到《轻
型汽车污染物排放限位及测试方式(I)》的电喷轿车产品。而且规定,自2001年9月1日起,化油器类轿车及5座客车必须立即在全国范围内停止生产和销售,汽车生产企业所生产的轿车及5座客车必须符合新的国家机动车污染物排放标准。此举也标志着我国在基本实现汽油无铅化后,在防治机动车排放污染方面,又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据环保局污控司的同志介绍,国家有关主管部门还将陆续发布限期停止生产和销售的车型目录和管理措施。
9月1日,是我国化油器轿车及5座客车退出市场的最后日子,从此中国汽车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对于化油器车,人们是又爱又恨。爱的是,化油器车皮实、便宜,坏了好修;恨的是,化油器车总被当作环保的反面教材。虽然有的人认为,国家对化油器车采取一刀切的做法太过简单化了,但淘汰化油器车是大势所趋。如今,“大限”之日过去已经半月有余,化油器车“最后的日子”如何度过,各地市场的反映如何,人们对油品的担心有没有道理呢?本报记者进行了一次联合采访。
突然有187种车停止生产销售,企业和经销商喜忧各不同
事实上,大部分的企业对于化油器车的退市早有准备。
在1998年发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限期停止生产销售使用车用含铅汽油的通知》第五条明确规定,从2000年1月1日起,新生产的轿车要采用电子喷射装置并安装排气净化装置。为贯彻该通知的规定,国务院有关部门先后发布了《机动车排放污染防治技术政策》和新的国家机动车污染物排放标准,并明确了执行排放标准的要求。虽然当时要求的是新车,但企业应该前期预料到国家最终淘汰化油器车的意图。因此,许多企业早早着手准备了。有的汽车企业是提前淘汰了老的化油器车型,在去年就不生产了,库存又少,很快就消化掉了;有的企业大概是由于对国家政策“领会”不够,或者是由于技术、资金等方面的原因一直还生产化油器车,想以化油器车的价格优势来抢占汽车市场的份额。
每一政策出台,市场总会随风而动。6月底封杀化油器车的决定,让市场大起波澜,不少厂家无奈之中纷纷采取了“降价”的手段,为了尽快清理库存,厂家大多会将价格降到较低的水平。但由于不少人认为化油器车今后在使用中也会逐步受限,于是,购车的大多是一些中、小城市的人,厂家们的“大甩卖”并未在大的城市中产生多大效果。
像夏利、悦达这一类型的车,临近9月1日的时候都大幅度地降了价,悦达大概降了7000元,夏利的两厢降到3.43万元,三厢降到4.26万元。由于价格大浮下调,很多中、小市县的人都去买车,一时间这几种车又引起市场的热销,甚至出现过供不应求的场景,于是又有厂家将所有库存都调出来卖的现象。
经销商看起来就不象企业那么轻松了。几家仍有存货的经销商说,这些车都是他们掏钱买断的,因价格很高,厂家又不愿退货,他们真不知道这损失该怎么办。为了不使这些化油器车在9月1日以后变成一堆“废铁”,他们只有将价格一降再降,以图快些出手。一位神龙汽车的经销商说,他算是真正的领教了什么是“跳楼价”,6月,一辆化油器的富康还可卖到近9万元,7月降到8万元,8月降到7万元,到了8月中旬,基本上是一天降1000元,到了月底,割肉——6万元就出手了。
在汉阳一汽车专卖店里,一位姓张的先生正在跟经销商讨“说法”,因错过了登记时间,他那台刚买一个月的化油器奥拓车就成了“废铁”:既上不了牌,经销商也因厂方不收回没有答应给他退货。生产厂家相关负责人对记者称,他们在一个多月前就曾把国家政策告之各经销商,并让其转告购车者,因此,他们尽到了义务——不管。
树欲静而风不止,市场其实不平静
9月1日过了,各个生产厂家、经销商是不是按照《通知》的规定,照章办事了呢?本报各地记者站的记者以采访的名义在各大、中城市中进行了调查,从调查结果来看,各地的汽车销售公司、经销商都说自己已经没有禁令中的化油器轿车及五座客车了,至于他们是如何处理这批车的,他们大多都说是9月1日以前都降价卖了,只有一小部分经销商说还有,但数量很少,打算改装成电喷车再卖。
那么,市场上到底还有没有化油器车在卖呢?
为了能了解到真实的情况,各地记者又以消费者的身份,以购车为由,再一次进行了暗访。结果发现,果然有见利忘义之人。
武汉有一家专卖店里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现在他们都有已禁售的化油器车,他还反问道:“哪能那么快都卖光?”但是,由于国家不让卖了,而且听说要有调查组下来查,风声很紧,因此他们只好偷着卖。还好,现在有很多人都想买这种车,因为现在的价格很底。还有一家经销店并不多说什么,只是告诉记者:只要你想买,我们就敢卖。至于你能不能顺利上牌照我们不管,我们就是能提供你想要得车。记者趁机又和他侃了侃价,价格都比原来少。在汉口竹叶山汽车市场记者又了解到,目前市场内仍有部分品牌的化油器车没能出手。令人想不到是,市场里还有些人专点化油器车买。
看来,禁令的背后,还是有化油器汽车的市场的,问经销商为什么明明知道不能上牌照了,消费者还要买呢?他们说,有的人买了车到小城市、农村或边远地区上牌子去了。那里政策执行得不彻底,人情大,办个车牌没问题的。
还有一家店里化油器汽车卖得很火,并且店里的员工告诉记者,由于他们店里的车卖得太便宜了,就连交警大队的人都来这里买。至于交警大队的人是为公家买还是个人买,这位店员说:他们在交警大队上班,给谁买都不影响上牌照的。
经销商都有存货,厂家是不是也会有呢?记者打电话到一家汽车厂,一位先生告诉记者他们还有化油器汽车,但现在已经不卖了。他们决定将剩下的汽车改装成电喷车,改起来很简单,一辆车再多加7000元左右就可以了。以后车的价格就是在原来整车价格的基础上,再加上7000元即可。
一家只生产化油器轿车的小型汽车厂有关人员表示,他们以后也不生产汽车了,改生产汽车零部件了。后来记者又以要买车的名义打电话过去,同样是这位先生,他听说是要买车,就坦白说他们其实有上好牌照的车可以卖,一辆加5000元就可以。
这些小型汽车企业,全厂只有生产化油器轿车,在禁令发出后,面临着倒闭、转产,他们甚至到了8月还在生产化油器汽车,没有前期预测汽车行业的发展方向,早晚都会被市场淘汰的。
禁售化油器车之后,一个老问题——油品质量再次被推到台前
油的质量问题,是很多车族们关切的问题,化油器轿车被禁售的市场空白必然要由电喷轿车来替补,然而电喷轿车对燃油品质的要求较高,如果电喷轿车长期使用质量不稳定的燃油,会导致电喷嘴堵塞,车辆无法正常行驶。而喷嘴的积碳使进油不畅,发动机动力下降,怠速不稳,尾气排放迅速恶化,三元催化器寿命缩短。同时,有专家提出针对我国的燃油现状,电喷轿车必须使用汽油中加入能有效清除积碳的清净剂,否则无法正常使用。所以,油品质量差一直是许多人依然“眷恋”化油器车的原因。如果再考虑到我国地区发展的不平衡,偏远地区的油品质量更让人揪心。前不久,新疆不就发现了小炼油厂擅自调制汽油的案例吗?有人开玩笑说,这回好车只能在城里转悠了,总不能一出城就拉几桶油上路吧。
原先有消息说,只在全国47个环保重点城市禁售化油器车。当时47个重点城市的燃油质量就成了众人关注的焦点,如今是全国统一禁售化油器车,那么全国的燃油品质能否统一,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在不久前国家技术监督局在几次抽查京、沪、穗三地的市售无铅汽油时,合格率还达不到90%,北京市加油站的车用无铅汽油合格率最低。而且这三地的汽油品质应该是全国最好的,那么其它城市和地方的无铅汽油合格率恐怕超不过京、沪、穗。最主要的是清洁剂的强制添加没有成为全国统一行动,这在全国统一禁售化油器车之后,电喷轿车与油品的矛盾会越来越突出地表现出来。
国家环保总局发布的《车用无铅汽油有害物质控制标准》,与最近公布的禁售令是相协调一致的。如果石化企业提供的油品全都按照此标准执行,那么后一个禁售令的实施就顺理成章。可是由于国家技术监督局继国家环保总局的《车用无铅汽油有害物质控制标准》后也制定了一个行业标准——《车用无铅汽油国家标准》,由于成为了行业标准,现在的石化企业就都是在执行这个标准,但这个标准规定的油品质量还达不到环保局要求的标准,这就影响了禁售令的后续工作的正常开展。据业内人士称,目前石化企业执行“车用无铅汽油国标”,清洁剂的添加是在一些城市逐步进行,而且是作为一种促销手段,普及到全国还有待时日。
有关专家呼吁应尽快将两个无铅汽油《标准》中不一致的地方统一起来,这样才能保证全国有统一的燃油品质,才能保证禁售令的正常实施。汽车行业也应该与国家有关部门协调一致,给消费者更多的法规透明度。
工商、车管部门给化油器车留出了一条缝儿
在大多数大、中城市中,工商部门、公安部门都按照禁令的规定严格的执行,但是在一些小城市、偏远的地区还存在化油器车销售、上牌的事情。记者为此也打了电话,询问了几个地方的车管所,了解后得知,大多数小的县市、城镇的车管所都说他们还不知道有这样的一个通知。
在江苏省丽水市发现了这样一件好笑的事情。记者打电话问是否能给化油器轿车办牌照,车管所的工作人员说可以,问他们知不知道有禁售化油器车的规定,他们说得很干脆:这个通知还没有到我们这里,我们还没看见,怎么执行呀。后来,打电话到他们上级单位询问,被告知,通知已经下达了,车管所没接到,那可能还在路上。
国家出台这样的禁令,是出于环保的目的,到底怎样来完成这项任务,怎样达到这个目的呢?一方面要企业来配合,顾全大局,与我们共同创造人类美好的生存环境;另一方面就是要社会上各个部门积极配合。禁售化油器车,是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各个部门协调一致。而在这次调查当中,有的相关部门竟然说他们并不太清楚这件事,而且他们还说出了一个所谓“惯例”——多部门会签的文件一般谁牵头谁负责,其他部门基本不管。这怎么行?我国正处在建立市场经济的时期,政府各部门的配合本来是我们的优势,而一旦失去了部门间的协作,即使是再好的政策也有可能办差。这样的例子太多了。
本报记者联合采写
执笔:李立铎
参与:北京 李立铎 李剑锋(实习生) 武汉 钟鹏驰 杭州 陈放明 成都 熬劳英 广州 宁天心
《中国汽车报》(2001年09月19日第三版)
订汽车新闻短信把握汽车时代先机        新浪企业广场诚征全国代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