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网讯编者:近一两年以来,越来越多的汽车产品开始打起环保牌。为了保证可持续发展,国家也开始注重在污染比较严重的汽车领域引入绿色产品概念,在一段时间的舆论引导期、技术辅导期以及政策过渡期之后,一些新的汽车消费环保法规及规定将陆续出台并越来越多地影响汽车市场,对于整个汽车工业而言,环保因素也将对整个格局的变化产生深刻的影响。
忽视环保酿就苦果
近一段时间,汽车价格的纷纷跳水成了汽车业最引人关注的一件事。虽然不少汽车生产销售企业和经销商把连番降价归为“竞争导致的促销”。然而一些业内人士已经一语道破天机:多数降价行为是不符合环保要求的老车型在“逃命”。
2月中旬,国家环保总局再次重申:不得再生产化油器轿车,而另一项环保厉令最晚将于今年5月1日在全国47个重点环保城市实施,这项在限定地点禁止销售装配化油器的6座以下、总量2·5吨以下汽车的规定无疑卡住了一批仍在以陈旧的技术和陈旧的观念制造“污染车”的企业的喉咙。而这一规定还将在国庆后延伸至3·5吨以下的化油器二类车上。更多的企业将受到环保法规的严格限制。
专家预测,将有一大批产品因此被迫由城市转入农村,然而中小城镇和农村市场能否容纳这么多产品,是否中小城镇就一定会成为环保不达标产品的倾销地,都是不容忽视的问题。不少企业对这一项“突如其来”的规定显得有些措手不及,特别是一些以前没有被“打招呼”的微型客车企业,更是如坐针毡。
然而到底是有关部门在搞突然袭击,还是一些企业的观念远远落后于形势发展呢?事实上,国家有关部门早已就有关环保的新法律法规出台作过铺垫。对于整个环保事业来说,许多环保方面规章的出台不是太早了,而是太晚了。这一切,正是考虑到国民经济的发展水平,也考虑到国内汽车工业发展的实际水平。然而对污染的控制已经到了绝对不可再拖延的地步。从目前的情况看,一两年之内还将有一批环保方面的详细规定陆续出台。
除了国家环保总局再次明确要求各个汽车生产厂家不得再生产不符合环保标准的化油器轿车外,北京市环保局已经明确表示,北京市新车的尾气排放计划在2004年达到欧洲II号标准,希望生产厂家未雨绸缪。
应当说,也有许多厂家已经充分认识到环保问题的重要性。一汽大众早于2000年年初便已经宣布在产的所有车型都已实现电喷化,其排放已经达到了欧洲I号标准,部分已经达到欧洲II号标准。而上海通用、上海大众、广州本田等多家企业所生产的产品也都全部达到了欧洲I号标准或欧洲II号标准。其中国产中高档轿车更是不约而同地将环保方面的先进性作为自己的卖点之一。一些企业还将更严格的环保标准引入了中低档家庭用轿车上,以上海通用赛欧为例,这款新产品通过对发动机的改进使其适应中国较差的油料状况,其排放不仅已经达到了欧洲II号标准,而且还远远超过了欧洲II号标准,从而可以使赛欧在使用过相当长的时间之后仍然能够满足法规要求,从而避免了可能出现的“买时达标,用后超标”的现象。这种研究开发方向也已经成为许多有实力的厂商研制新产品时共同的做法。
专家指出,消费者在购买汽车产品时也应当主动关注其环保性能,以免在上牌和将来的使用过程中遇到麻烦。而企业更应将眼光放长远些,只有尽早在绿色产品方面加大研发力度,并且给予一定的超前度,才能够避免在严格而又必要的环保规章出台时免于吞下苦果。
环保代表全球方向
在谈及世界汽车工业的发展趋势时,几乎无人不谈环保一词。环保的确已经成为今后汽车工业不可动摇的、最关键的主题词。
从最近举行的日内瓦国际车展上就可以很清楚地看到这样一种趋势,减少污染已经成为最受关注的焦点。其原因非常清楚:随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受温室效应的影响越来越大,国际社会已把限制二氧化碳、氧化氮等温室效应气体和有害气体的排放问题放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由于汽车排放的二氧化碳是造成温室效应的重要因素之一,所以世界各汽车制造厂商也都在这方面作了许多努力。
努力的方向无外乎几点:天然气、丙烷和液化石油气、柴油机、汽油机、混合动力,以及更具长远目光的燃料电池。从本届车展来看,除了天然气和混合动力的产品已经开始显山露水之外,柴油车已经在欧美成为流行产品。一方面柴油相对更便宜,而且马力大,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新技术之下的柴油机能够达到比汽油机理想得多的环保效果。
而在研究像柴油机这种便于推广普及的新技术的同时,国际大厂商还在投入惊人的巨资进行更长远的研究计划,其核心便是燃料电池。这种新能源的基本原理是以液态氢为燃料,通过化学反应在不燃烧的情况下产生电能,从而驱动汽车前进。这种驱动方式将不产生任何污染(其排放物只有水蒸气),因此成为多家公司认定的未来汽车动力方式。由于其研究开发工作的投入太大,甚至已经到了一家公司无法独立承担的地步,因此全球已经形成了两大阵营分别展开研究,其中一组是由通用、丰田等公司组成的合作研发机构,另一组则以戴姆勒—克莱斯勒与福特等集团组成。目前,两个阵营都已经初具成果,相继开发出了以液态氢为动力,时速可达120公里左右的燃料电池车,专家预测,尽管这种新动力要普及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但三年之内燃料电池车上路是不成问题的。
除了以上这些工作之外,在空调、汽车保养液等其它环节推广绿色产品也是许多汽车及相关的零部件、汽车用品生产厂商争相研究的重点工作。环保等于可持续发展在发达国家已经不是一种空话,而已经成为许多已经在推进并且初见成效的工作,而在国内,有关的工作也已经展开。
新能源带来新机会
中国汽车工业的落后是不争的事实,尽管国家及企业都非常希望改变这一状况,但想在短期内从设计和制造水平上超过欧美领先企业是不现实的。然而对于新能源的开发来说,由于国内外进行研究的时间差距还不大,研究起点的差距也不大,因此,中国完全有可能在这方面的研究上取得突破。
在最近召开的“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上海汽车集团公司高级工程师孙振华便指出,我国能否拥有汽车工业核心技术研发能力和自主产权,仅靠几家企业单兵作战是解决不了问题的,这需要政府和企业共同努力,政府应从宏观上引导整个产业发展,让一些大集团企业从现在开始就要着手研究下一代汽车的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如综合材料、动力新能源等,并把研究成果让全行业共同享用。
全国政协委员、长春汽车研究所高级工程师胡宏敏也表示,近年来,国外各汽车生产大国正抓紧研发新一代汽车,新一代汽车的关键技术项目包括燃料电池、轻质材料、电控动力系统等,大多数国家尚处于起步阶段。他希望国家能重视全新一代汽车的开发,抓住科技创新的机遇,尽快对一些关键技术进行论证,特别是燃料电池开发将能解决21世纪的能源供给和环境保护两大关键难题,应该成为国家重大科技发展项目。一旦在该领域取得突破,对中国汽车工业的未来将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
据了解,目前国内已有几家科研单位在就有关领域展开研究,在广东汕头还设有专门的实验场,然而资金的缺乏仍然是许多单位开发工作的阻力之一。事实上,许多国际汽车工业巨头已经看中了国内一些科研单位的实力,并纷纷采取合作的方式进行共同研发。从这一侧面也可以看出,只要措施得当,中国汽车工业在凭借未来的新能源及绿色环保产品开创新局面并非不可企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