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以来,国内一些非国家轿车定点生产企业纷纷争上轿车项目。这些车由于不能上国家轿车目录,只好在“6”字头客车目录中占一席之地,有的甚至不上目录,因而被称为准轿车。这些车陆续出台以后,无论业内还是社会上都有人提出质疑:这么多汽车厂家一哄而上造所谓经济型家庭轿车,真有这么大市场吗它们给老百姓带来的究竟是福还是祸?
在民间造车行列中,“吉利”车最为引人关注,可以说,“吉利”是以市场化运作、规模化生产而出名的。但人们对“吉利”车还是持观望态度,车价尽管跌破国内轿车最低价,仅卖3.8万元,还是难起市场波澜。北京有汽车记者戏言,开这样的车需要有点勇气。在上海,据记者调查,连经销商对此车也缺乏信心。他们说,“吉利”电喷车卖6.58万元不算贵,但消费者真要买这款车,却又犹豫了。问其原因,不外乎有两条:一是品牌知名度不够,二是对这款车的质量、性能还是心存疑虑。
我国的民间造车运动其实从上世纪90年代初就已开始了。当时出台的都是微型轿车,造车的出发点很简单,以为百姓车就是廉价车。最出名的是东北的“三口乐”,还有后来的“海神”、“中华车”、“小福星”等。但结果都有些悲壮。
有人给中国轿车业概括为三大三小两微一特,这是指国家定点的轿车生产企业。而非定点的企业则远不止这些,他们都争着要挤进这个行业。很清楚,汽车业的“钱途”是诱人的,尤其是从市场中滚大的民间企业对此看得比谁都清楚。但问题是,他们仅仅看到了“利”的一面,却低估了生产汽车的难度。
“高起点、大批量、专业化”曾经是业内十分流行的“行话”,也就说,这是干轿车所要跨越的最低门槛。我们看到,国内现在生产的轿车,哪一个车型没有经历过这样的“痛苦磨砺过程”?一辆桑车整整干了近十年才实现90%的国产化。至今这些大企业还不敢说自己已具备自主开发产品的能力,还不敢说能与国外汽车叫板。所以,专家们指出,“一味地追求廉价会断送我们的轿车业”。很显然,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形势下,中国轿车业要生存就必须走高起点发展之路。
对于“吉利”,业内人士说此车是“模仿秀”。厂家解释,“模仿也是学习”。产品说明书上称这是“国际著名汽车设计家将理性与感性融合在一起,根据汽车外观设计潮流精心创造的新成果”。果真是这样吗旁观者一句“活脱脱的夏利翻版”就点中了问题的要害。去年5月,笔者曾随一批专家考察过“吉利”。从生产线到试制车间再到设计部门,其印象可概括为“只能远看不能近看”。当然,这是与国家定点轿车企业相对照。后来在北京参加了“吉利”汽车市场研讨会,感触颇深的是,他们干汽车的“豪情”有余,而对干汽车的“难度”估计不足。首先,对入世前的中国家轿市场过于乐观,过分强调低价格的市场拉动作用;其次,市场竞争尚未见分晓,便以为胜券在握;再次,卖产品还是卖服务尚不清楚。在去年北京车展上,许多参观者说此车可惜晚出了5年。也就是说,通过这几年的市场竞争,中国的轿车企业开始成长起来,消费者也成熟了。
尽管如此,他们对市场的反应要比“正规军”灵敏,却也是事实。“吉利”对民间造车运动还是有贡献的,它打破了轿车价格的垄断,对中国轿车业的激活产生了“鲶鱼”效应。
“吉利”的出现引起了社会的巨大反响,这是以往任何民间造车都不能相比的。应该说,“吉利”对长期以公务车为主要生产对象的轿车企业来说是一个很大的刺激,预示“为民造车”的时代已经到来,“正规军”朝南坐的日子快要结束了。但值得思考的是,像“吉利”这样民间造的车真能给消费者带来吉利吗?显然,这是一个很大的话题,但有一点很清楚,今后随着轿车多元化、细分化之后,消费者买的决不是单纯的产品,而是一种生活方式和服务。有识之士指出,当我国也有了汽车召回制度时,一些弱势企业还会再“烧钱”吗?所以,今后汽车产业的发展不仅会像家电行业那样要步入微利时代,而且是个要承担起很大的风险的行业。所有的民间造车者都必须清醒认识这一点,这样中国的汽车业才能真正壮大起来。
所属专题:新款经济型轿车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