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汽车
选车

新闻版>分析评论>正文

期待下一个史登科

http://auto.sina.com.cn   2012年12月13日 10:13   汽车商报  吴迎秋 字号:

  本周末,58岁的宝马大中华总裁兼CEO史登科将正式退休。上周四晚,我们在京城俱乐部会面作别。一晃8年,史登科留给宝马中国的是15倍的业绩增长,而留给我的则是一个深深的思索:在中国的汽车圈,这样一个“奇人”何时会再次出现。

  中国汽车合资合作很多,外籍经理人大都5年一轮换。每到任期结束,离开中国时,业界和媒体总会对这些“老外”的中国生涯做出点评。我印象中,一干就是8年,留下如此耀眼业绩的人史登科是独一个,而让媒体以“老史”这样朋友般的称呼写下充满感性文字的人也是绝无仅有。这个“老外”非同一般。

  一般而言,不少外籍经理人都自视甚高、甚至有些傲慢,但史登科不同,他低调谦虚、善于倾听。

  8年前,宝马在中国业绩下滑,品牌形象也因“宝马撞人案”跌至谷底。临危受命的史登科上任之后敏锐地意识到,自己的首要工作是摸清情况、听取行业内外的声音。记得那次见面也是在京城俱乐部,原本我预料,新官上任的史登科一定会讲规划、谈举措,但“老史”却只是安静地倾听,交谈的时间超过预定、临时又决定共进午餐。此后不久,宝马国产3系、5系推出大幅降价,随着销量的回升,局面得以稳定。当时,宝马在中国的业务刚刚起步,德国总部对中国事务的管控很严格,破天荒的降价在宝马全球范围绝无仅有。

  在多数人的印象里,德国籍经理人多数都是工程师思维,不懂市场甚至有些固执。但史登科善于交流、知道变通。

  几个月后,我和史登科第二次在京城俱乐部见面。到了地方,先签了保密协议,我知道,今天的话题不轻松。当时,宝马正在加速推进合资企业发展节奏、加快本土化,当天的主要议题是讨论宝马国产5系是否要加长。众所周知,让以驾驶乐趣为品牌核心竞争力的宝马去加长存在风险,迎合了市场可能会损害品牌,说服德国总部更是困难重重。但史登科明白“必须适应市场而不能让市场适应你”。最终的结果大家都知道,宝马5系加长之后大卖,成为支柱车型。

  史登科更让人称“奇”的是,不同于一般德国人,他的身上竟有些中国式的“君子风度”——有胸怀、能包容。

  记得2005年春天,大众中国搬迁到三里屯,当日搞了一个简单的仪式。活动现场,我竟然看到史登科出现在人群中间。要知道,此前宝马刚刚大幅降价,对大众集团旗下的豪华品牌造成了冲击,很多“大众人”甚至都在讽刺史登科搞“价格战”。但“老史”完全不以为意,他对我说,都是德国企业,人家乔迁之喜,理应登门祝贺。

  也许有人会问,一个祖籍波兰的德国人,为何如此“中国”?史登科自己说,“老外不懂中国,太容易犯错”。他的中国同事、宝马中国销售副总裁陆逸则说,宝马8年来最大的收获就是尊重。而在我看,“老史”的谦虚、圆融和风度,都是源于他对中国市场的尊重,而这份尊重则来自他对中国文化的深刻理解。

  史登科是真正的“中国通”。记得有一次从敦煌回京的飞机上,我们聊起前日的活动,他说,别的都好就是晚餐的川菜不太正宗。一个德国人能品出中国川菜是否地道,这在跨国公司驻华领导里应该是独一位;2010年,宝马在中国推出全新的“悦”品牌理念。从英文中单一的“驾驶乐趣”上升到具有中国文化意味的、更丰满的“悦”没有对中国文化的深层次理解绝难实现。在几个主要豪华车品牌当中,宝马的“悦”无论本土化的层次、还是内涵的丰富性都首屈一指。

  我想,史登科的中国故事,无疑是外国人职业经理人融入中国的一种典范。外国公司要在中国成功,一定要尊重中国、融入中国。这一点,如今已成为共识。宝马公司很幸运,拥有史登科这样“中国通”式的领导者。后来者们,会讲中文也许不难,但像“老史”那样深入地理解中国恐怕就需要难得的机缘。

  或许,期待下一个史登科真的是件可遇而不可求的事。

(编辑:陈洁)

评论(0)
分享到:
6.39K
意见反馈 | 保存 | | 打印 | 关闭

新浪汽车|汽车生活原动力

可输入140个汉字 新浪汽车 提问 >>

上传附件

上传附件
选择图片

请选择小于2M的jpg,gif,png图片

上传附件

图片正在上传,请稍候...

正在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