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版>二手车>正文

机制不健全 二手车交易成猫腻最多的环节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3月11日 09:27   海峡都市报 字号:

  N本报记者张林实习生林锦

  有车时代到来,买车市场竞争激烈。二手车以低廉的价格,脱颖而出,争得了一定的消费市场。

  近年来,购买二手车的消费者越来越多。然而,目前我国的二手车交易,仍有待完善,合理有效的市场机制尚未形成。不少车主在二手车交易时,由于警惕程度不够,以及缺乏对相关手续的了解,惹来了纠纷和麻烦。无奈之下,不少车主只好向工商部门投诉,我们就来看看这些典型案例。

  16万元购进的二手别克 谁料竟是“水货”

  去年开春,郑先生想自己购车。挑来挑去,看中了仓山区某二手车交易市场上的一款二手别克。虽然知道这是一辆二手车,但别致的设计,一下子吸引了郑先生的注意。车子经过商家的“打扮”,显得有八成新。

  看到郑先生喜欢,商家热情地介绍起车子的性能状况。见车子没有大毛病,郑先生很快以16万元的价格买下它。

  然而,令郑先生没有想到的是,几天之后,别克车不得不被推进修理站。经过维修人员的检查,断定该车曾经出过事故。郑先生惊诧之余,马上联系商家,核实这一情况。电话那头,商家才告知该别克车之前掉进过水里。郑先生顿时恼羞成怒,放下电话,亲自上门讨说法,却吃了闭门羹。商家对他的退车要求,根本不予理睬。无奈之下,郑先生致电12315,被告知无法确定该中介隐瞒事实,故无法介入调解。花了16万元,竟给自己捞了个“水货”,郑先生悔不当初,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网购二手车注意核实信息

  网络购物,成为消费者选购商品的新渠道。去年4月,福清的肖先生在选车的过程中,特意关注了网络上的二手车出售信息。在某二手车交易网站上,同城的一辆二手尼桑车不论从外观上还是价格上,都很符合肖先生的需求。肖先生按照网站上的通讯方式,很快联系上了经销商。与经销商费了一番口舌后,肖先生立刻就交付了 1000元定金,并约定下午提车。

  谁料当天下午,车还没开回家,却先开进了维修厂。工作人员对二手尼桑进行了仔细检查,确定该车曾被撞过。而经销商无论是在网上,还是口头介绍的时候,都没有提及这种情况。肖先生认为经销商的行径带有明显的欺诈性质,气急败坏的他找经销商理论,要求退还定金或降低价格。双方的唇枪舌剑令肖先生精疲力竭,“原以为网上购物方便快捷,哪知带来的麻烦简直就是一场持久战”。

  打信息差价消费者欲告无门

  像郑先生和肖先生这样吃过亏的二手车主,在福州市场上大有人在。一位从事二手车交易多年的业内人士透露,车贩子以低价购进“问题车辆”,花些钱为这些车子的外表翻新,更换部分残损的零件,以此吸引买主的注意。下家找他们了解车子的情况时,他们就为其做“选择性介绍”,隐瞒车辆的受损信息,借此迷惑消费者,赚取倒卖的差价。

  而对于不知就里,欢天喜地把车开回家的二手车主来说,得知车子曾有这样那样的毛病,无异于五雷轰顶。而此时木已成舟,中介往往死不认账。由于缺乏有利证据,消委会也无法追究中介的责任。消费者为一辆二手车,提起民事诉讼,实属无奈之举。

  二手车交易提防交易陷阱

  通过调查,我们了解到,不法二手车贩,还有不少蒙人的伎俩。很多买主第一次购买二手车,对其中操作程序了解不多,多是选择按部就班地照着车贩子的指令行事,不明就里地落入他们布下的陷阱。

  除了刻意隐瞒问题车辆的受损信息之外,不少不法车贩忽悠消费者时,开出非常低廉诱人的价格,声称卖相不错,但不允许试驾。买主心动,见车无大碍,速速自掏腰包,中了圈套。还有的车贩子见买主有意,先是索要定金,却拒绝买主上门提车的请求,在买主交付的定金到账后,又以各种名目,让买主继续汇款。残车到户,上当受骗的二手车买主往往赔了夫人又折兵。

(编辑:志魁)

转发此文至微博 | 打印此页
看完该新闻后,你的评价是:
支持
好文章
枪稿
雷人
无语
标题党
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不支持Flash

新浪汽车|汽车生活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