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7月份中国市场产销数据的公布,自主品牌乘用车和轿车市场份额出现了连续11个月的下滑,特别是在轿车市场,自主品牌的市场份额首次跌破了20%。同时,统计数据还显示,2010年-2013年自主品牌汽车市场份额也呈现逐年回落,从2010年的33.8%回落到了2013年的29.9%。面对这种情况,有业内人士认为,政府必须要出手来拉自主品牌一把,否则自主品牌就可能要走向消亡。但笔者认为,如果自主车企一味的靠国家来帮扶,则自主品牌终将成为扶不起的阿斗。
导致自主品牌的市场份额逐年下滑的原因,通常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其一,自主品牌的品牌向上没有跟上中国汽车市场消费能力升级的步伐;其二,合资品牌产品线下移抢占自主品牌中低档市场份额时,自主品牌还没有有效的实现产品线上移抢占合资品牌中高档市场份额;其三,越来越多的城市加入到限购限行行列,变相加速了消费长级。但客观的讲,上述几个方面的原因只是表象,真正导致自主品牌市场份额下滑的原因是产业体系能力建设的不足。
为什么自主品牌难以实现品牌和产品向上突破?有人会说,品牌之所以难向上突破,是因为消费者对自主品牌的不认可。但品牌为什么不能被消费者认可?在笔者看来,主要的因素还是因为产品力的不足,产品力的不足让消费者很难将自主品牌与中高档甚至豪华品牌划上等号。
而导致产品力不足的原因就是不完善的产业体系能力。众所周知,近几年有些自主品牌通过各种途径尝试品牌向上突破,有的突破失败了,有的突破不温不火,有的则宣布中止。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核心就在于我们的自主品牌的体系能力还不能符合或者满足中高端品牌应有的产业标准。
而要建立完善的产业链体系,单纯的向国家要帮扶显然是不现实的。一方面,目前国内自主品牌汽车企业众多,国家的帮扶不可能实现普惠,强弱都帮反而会降低帮扶的效果;另一方面,目前自主阵营又包括国有和民营两大阵营,虽然国家向国有车企实施政策倾斜本没错,但国有体制对于这类政策的态度可能与给予民营企业同样政策时,民营企业对于这类政策的态度可能存在较大差异。而这也是业内有声音认为,如果现在国家给予国有车企的政策能够同样给予民营企业,则民营企业估计早就不止发展到现在这个程度了。完善产业链体系,除了要有足够的资金,更要有实践经验的累积,这一点国家是帮扶不了的。
值得一提的是,笔者认为国家的帮扶对于自主品牌的作用有限的一个很重要的依据是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扪心自问,那些几年前成立新能源汽车公司的自主品牌车企,其中有多少企业是为了真正应对即将到来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化?又有多少企业仅仅是为了从国家拿到相关的扶持资金?而经过这几年在新能源领域的帮扶,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车又发展到了一个什么样的水平?几年前,我们还说要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实现所谓的“弯道超车”,现在还有多少自主车企还能有这样的底气?如果我们仔细的去研究自主车企业所谓的新能源汽车技术的来龙去脉,其中到底有多少拥有真正的自主知识产权,或许又值得我们去打个大问号。
在笔者看来,国家对于自主品牌发展的态度,可以是鼓励,但不应该在政策上给予过多的帮扶,以免让自主品牌产生“等、靠、要”的依赖心理,在市场经济环境下,还是应该以市场为导向来决定自主品牌的发展前景。
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当前国内数十家的自主品牌车企同时存在的现象,如果以成熟汽车市场的规律来看,是不太正常的。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董扬说,“自主品牌汽车需要加强合作。”,但如此众多的自主车企要想协调一致的进行有效合作,几乎没有可能性。因此,未来必然要通过兼并重组等,将数十家变成几家自主车企。而这样一个兼并重组大幕的开启,可能必然要有一个悲情的市场表现作为铺垫。
因此,面对当前自主品牌市场份额的持续下滑,笔者并不担心,君不见,即使在这样的背景之下还有表现不错的自主车企。笔者认为,自主品牌要真正的实现突破,没有一次痛彻心扉的市场教训是不可能成功的;自主品牌要真正的突破,没有一次大规模的优胜劣汰是不可能成功的。
(声明:作者独家授权新浪网使用,请勿转载。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 自主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