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关于“自主品牌陷入困境”的说法喧嚣尘上,其根据在于1-4月中国乘用车市场自主品牌同比明显下降。有人据此要求自主品牌“反思”,认为自主品牌“陷入困境”在于发展过快,忽视了品牌建设、贸然冲击高端、售后服务没有跟上等等自身原因,对此类说法笔者不敢苟同。
首先,我们不妨来看一下这一说法的依据。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5月末数据显示,今年1-4月,自主品牌乘用车销量较上年同期下降0.1%,至248万辆。同期,中国乘用车市场的总销量增长10%,至648万辆。在此期间,仅大众汽车在华两家合资公司今年前四个月的汽车销量即达110万辆,同比增长20%;通用汽车公司的销量增长11%,至120万辆。4月自主品牌乘用车有所回升,当月销量同比增长4.5%,至59.69万辆。但4月份所有品牌乘用车的总销量增长12%,至161万辆左右。这一同比增幅高于3月份的8%,也高于分析师此前最高10%的预期。同样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数字:4月份中国品牌乘用车在国内市场的占有率从去年同期的39.6%降至37.1%,继续延续去年9月份以来的下降趋势。
数字所反映的仅仅是“自主品牌市场占比”下降的事实,但这一事实背后的原因呢?从去年9月、甚至在向前追朔,对自主品牌发展最大的利空消息——一线乃至二线城市的限购政策并没有任何改变。反之,本应尽快推行的“公务用车首选自主品牌”仅仅在最近才开始真正落实,在这样的大形势下,让自主品牌车企依靠自身能力自身脱困是不公平的——某些行业或地方政府出于集团利益一手卡住了自主品牌车企发展的路子,而另一只手却为合资品牌、“合资自主”品牌的产品下探打开了方便之门,如此政策,如何振兴自主品牌?!
自主品牌目前暂时稍有低迷,但绝对谈不上“陷入困境”。帮助自主品牌发展,反思可以,但对症才能下准药方。笔者认为所谓的“忽视品牌建设、不该盲目冲击高端、售后服务质量差”并非“病因”,按这些思路也不会找对“破局”的方向。自主品牌目前的低迷刨除政策原因外,最主要的依然是“方向不明”——相当多的自主品牌车企对于自身产品、特别是争夺市场份额的“拳头产品”认知不足,贪多求全,目标游移。而自主品牌车企未来的发展必须依靠“拳头产品”、“拳头车型”才能稳扎稳打。
提到吉利,我们一定会想到其市场表现最好的“帝豪系列”,吉利回归一个品牌之后,帝豪依然将承担重要的创收责任,家用A 级轿车依然是其主打产品;提到长城,即使H8上市屡现波折,但是在SUV领域长城依然在自主品牌(如果单从销量看,甚至可以把合资品牌也算在内)独占鳌头;提到比亚迪,在新能源车领域没有哪一个车企与其有比肩的实力。中国汽车自主品牌发展如欲“破局“ 必须改变“全面突围”的思路,而采取“重点反攻”——专注细分市场从而带动整体提升。
提到这一思路,就不能不想到江淮汽车近期集中精力扩大MPV领域优势,以MPV带动轿车代替原来全线出击的战略布局。很多业内人士对江淮这一举措有异议,但笔者认为“十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江淮最早就从MPV入手进入乘用车领域,在技术研发、整车制造工艺、配套厂商、销售网络、客户资源等诸多方面积累深厚。近期宏观政策的调整——例如公车改革、独生子女政策改变、高铁对旅游业结构的影响等诸多因素已经让MPV车型拥有了比以往巨大的多的潜在市场,江淮汽车就此“做好减法”,更聚焦优势领域,不断优化产品体系,对于有效巩固细分市场优势从而带动整个企业发展,是明智之举。
确定好自己的主打产品、优势领域,这是“攥拳”;减少乃至放弃自己不擅长领域的投入,这是“收拳”;在自己的优势领域加大投入、精耕细作、夯实基础并确保领先,这是“出拳”。能否打出一片新天地,需要自主品牌有足够硬的“拳头”。
(声明:作者独家授权新浪网使用,请勿转载。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