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法国雷诺一直想要在中国找到其进驻平台,只是一切进展并不那么顺利。经过了10年的努力,法国雷诺终于正式与东风集团“牵手”。东风集团与雷诺-日产联盟的“亲上加亲”终于从预想变成现实。雷诺搭上了全面进入中国市场的最后一班轮渡。东风雷诺会否会像很多新婚之后的小青年那样,对未来的“婚姻”生活,突然有那么个迷茫期,并不十分清楚未来的生活如何走过?

这些年来,有关雷诺将国产化的传闻经常在坊间流传。雷诺日产CEO卡洛斯戈恩每次来华,也都要被问及这个问题,而戈恩每次的回答都是固定的:“雷诺一定会来中国,只是时间不确定。”中国发改委的一纸批文,让雷诺与东风长达10年的“恋爱”终于拨云见日。东风集团与雷诺-日产联盟的“亲上加亲”终于从预想变成现实。

2002年

2002年,东风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东风集团股份)与日产汽车株式会社签署建立全面合作伙伴关系的协议时,就有法国雷诺的身影。目前东风汽车(上市公司)的大股东东风汽车有限公司就是当时东风与日产协议的直接产物。

投资77亿,30万台产能规划,2016年上半年投产,以SUV产品为先导进入市场。 在“苦恋”十年之后,东风与法国雷诺组建的合资公司“东风雷诺汽车有限公司”于2013年12月16日正式签约。至此,东风雷诺日产金三角合拢。

合资细节

1、投资规划:12月东风雷诺获批,总投资77亿。

2、股份规划:东风持股55%,雷诺持股45%。按约定,双方后续将进行增资,最终各方持股50%。

3、工厂规划:工厂预计年内奠基,明年年底完工。

4、人事构架:雷诺全球副总裁、集团售后服务总经理雅克·丹尼尔任东风雷诺总裁。东风集团法律与证券事务部部长兼资本运营部部长胡信东任副总裁。

5、产品规划:以SUV为先导,推出全新雷诺产品。

6、产能规划:东风雷诺按30万台整车的年生产能力规划产能,第一期实现15万台整车和15万台发动机的年生产能力。

微观点

见车识广:徐平:为什么首款车是SUV,一改造项目需要,二当下市场需要。
汪云青-1975:雷诺还是来了,大家觉得东风雷诺机会大么?
袁涛since1980:来是必然的,东风与雷诺都需要。机会大与小关键看法国人的态度。

痴情的雷诺在中国市场上可谓是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不管怎样,雷诺已经错失中国车市最为黄金的十年高速增长期,作为最后一家进入中国乘用车市场的跨国汽车品牌,雷诺的市场蛋糕已经很小。东风雷诺能否生逢其时三大疑惑待解。雷诺又如何破除法系车在中国市场的“魔咒”?

东风雷诺能否生逢其时 三大疑惑待解

车都武汉 有多少爱可以重来

不可否认,雷诺即便在今年得偿所愿,获得进入中国的机会,但已经错失中国十年黄金增长期,已然输在了起跑线上。虽然以政府对汽车这样投资大、带动性强的项目感兴趣,但在经历了近十年的高速发展,地方政府对汽车项目也逐渐步入理性阶段。

日产雷诺联盟 中国奶酪怎么分

雷诺牵手东风,很大程度上与雷诺日产联盟的建立有关。相对而言,雷诺日产与现代起亚,在模式上不能一概而论,推行产品差异化布局,亦或齐头并进的竞品跟进,都是未来要探讨的核心话题。

首款产品 SUV、MPV还是小两厢

虽然对首款国产车型,呼声最高的是目前以进口车形式,表现不俗的科雷傲,但从此前披露的信息来看,除了 SUV以后,很可能是和MPV产品。

东风雷诺如何破除法系车在中国市场的“魔咒”

  • 在中国市场法系车企 “敬陪末座”
  • 据统计,2012年,中国市场乘用车共销售1549.52万辆,但法系车累计销量仅为44万辆,比排在他前面的韩系低90万辆,不到德系的六分之一。法系车在中国份额也始终在5%以下徘徊,2007年之后至今,市场份额基本局限在3.5%以下

    东风雷诺要破除法系车在中国市场的魔咒,除了需要审思法系车过去的教训,还要研究竞争对手在怎么做,要放下身段,彻底剔除对中国市场的傲慢和偏见。

    东风雷诺要想像其兄弟东风日产那样赢得市场,引进中国市场的车型绝不能仅仅是“引进”,而应该在充分了解中国消费者的基础上,为中国市场设计出适合中国消费者需求的车型。

做为小众进口品牌,雷诺汽车已经慢慢在中国市场站稳脚跟。从2008年的894辆,到2012年的近3万辆,雷诺汽车成为中国汽车市场增长率最快的市场。雷诺中国执行总裁陈国章希望雷诺在未来几年时间里,年销量可以达到10万辆。

  • 雷诺5年内销量翻8倍
  • 2009年,雷诺把旗下SUV车型科雷傲正式带到中国消费者面前。不可否认的是那时的雷诺在华还略显稚嫩,这个法系进口品牌在08年仅仅完成了800多台的年销量。
      然而雷诺最终给大家带来了惊喜,2012年雷诺在华销量达到了近3万台,短短5年的时间销量翻了八倍。
      从800台到3万台,雷诺中国只用了五年左右的时间,这其中离不开热销车型的贡献,陈国章自然深知这一点,“SUV市场竞争非常激烈,单靠一个产品是风险很大的,所以我们需要第二个畅销的产品,所以我们选择了风朗。”在导入新产品的同时自然不能缺少应有的自信,“单车的进口费用一般需要1.3万-1.6万人民币,而我们今天已经减到了1300元。”很显然,单车成本的控制是未来更多新车顺利导入的基础。
      当然,雷诺今天的成功离不开与经销商伙伴的合作,陈国章在说到这一点时更像是在谈论自己的朋友,“今年的建店都不会找外来的经销商,以现有经销商为主,他们都已经有了自己的培训中心、备件库等,这样成本可以很好的节省下来。要提供一套能赚钱的方案,就是把现在赚钱的店进行复制,并共享现有资源。”

与大众等品牌早早进入中国相比,雷诺“晚到”了十年。中国车市从来不缺乏机会,但一家全新车企如何把握这些机会,其中大有学问。大众、通用、丰田、福特等在华的合资经验或许值得东风雷诺借鉴,

大众

大众在全球汽车企业排名中能有如今的地位,与它在中国市场的提早布局与努力耕耘密不可分。南北大众双翼齐飞,近几年牢牢盘踞中国乘用车企业销量前三甲,为大众贡献了大量利润。虽然与在华合作对象因股权等问题有些龃龉,但大众在中国的本地化及品牌影响仍无人能敌。

丰田

丰田近两年在中国市场表现踟蹰不前,令许多旁观者都为它感到“捉急”。时间往回推3年,那时的丰田在华合资企业还不是今天的景象。中国消费者对一衣带水的日本汽车品牌认可度并不低,不过,保守的市场及产品策略,加上难以把控的外部环境,让丰田在中国吃了不少亏。但它一直是其他车企无法轻视的强大对手,小型车领域补短以及研发中心投入建设,正为丰田下一轮发力蓄势。

福特

也许是与华尔街过从甚密,也许是福特家族和美国保守党素来交好,对进军中国汽车工业,一直像打着小算盘的主妇,2008金融危机,福特无暇顾及亚太,即便在美国三大中财务状况最好,依旧选择收缩。福特在中国的合作伙伴,长安和江铃,前者目前集团实力位列国内第四,后者多少偏安一隅,未成气候。倒是从去年开始在中国提速,新福克斯、新蒙迪欧,以及SUV战略,亡羊补牢,犹未为晚。

菲亚特

当马尔乔内开诚布公回答记者的刁难问题时,有人认为菲亚特以饱满斗志回到中国了。但从第一年表现看,菲亚特二进中国的步伐仍显迟缓。新车推出速度缓慢,营销缺乏亮点,高管频繁变动,种种因素汇集令广菲招致不少批评。它的先例或许值得东风雷诺借鉴,中国车市从来不缺乏机会,但一家全新车企如何把握这些机会,其中大有学问。

上海通用

通用来华合资的时间不算早,但将上汽通用五菱计算在内,它已号称是在华销量最大的跨国车企。通用与上汽的一心一意合作,不仅收获了中国市场,更在金融危机期间得到上汽鼎力相助,二者甚至计划携手走出中国。在本地化开发方面,上海通用也堪称合资典范。

现代起亚

很多人都同意,全球金融危机之后,全球汽车业增长势头和进步速度最快的就是韩国现代起亚,它在中国也是如此。多年前,北京现代提出行业第四的目标时,还有人把这当做一个笑话。斗转星移,时光飞逝,2012年的北京现代已经是不折不扣的行业第四,东风悦达起亚也连年取得快速增长。韩系车崛起,成为全球汽车产业更重要的一极,更是中国汽车产业不容小觑的参与者。

宝马

无论从合资对象,还是合作模式看,华晨宝马在中国汽车业都是一个例外。它进入中国时没有像大众、奔驰那样选择有强大政府背景的国企,这令外方在企业运作中牢牢占据主导权。在与华晨的合作中,宝马毫不吝啬,将先进发动机技术授予中方生产使用,二者合作深度进一步强化,中方所得技术超过许多合资企业中方。在许多人看来,这种外方全权做主的合资方式,未尝不是一种好的选择。

克莱斯勒

美国车企曾最早来华进行合资建厂,北京吉普曾是中国合资车企的一个典范。然而,新技术、新产品的匮乏,以及市场触觉失灵,让克莱斯勒最终错失了中国市场的增长良机,被迫退出。Jeep近来有意再度国产,但在诸多细节谈判问题上,它与中方合作伙伴反复纠缠。新的婚事能给克莱斯勒带来意想中的收获吗?恐怕马尔乔内也不敢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