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版>企业新闻>正文

萨博落户青岛 蒋大龙面对质疑

http://auto.sina.com.cn   2013年01月17日 10:22   汽车商报   字号:

  汽车商报记者 宋文豪

  2012年11月,汽车商报曾接到消息人士独家爆料称,一个大的整车制造企业将在青岛落户,当时本报推测,这个企业就是萨博。随着1月7日萨博母公司瑞典国家电动汽车公司(以下简称NEVS)与青岛市正式签约,真相终于水落石出。NEVS, 2012年初由国家现代能源控股有限公司与日本阳光投资以51:49的股比形式为收购萨博成立,实际控股人为国能电力集团董事长兼CEO、瑞籍华人蒋大龙。2012年9月,NEVS成功购得萨博汽车后,阳光投资撤股,NEVS变为蒋大龙100%掌控的独资企业。据报道,根据投资协议,青岛青博投资有限公司、国家现代能源控股和NEVS计划投资100亿元在青岛设立整车厂,生产萨博品牌的传统燃油及新能源汽车。据悉,项目设计一期投资40亿元,生产汽车20万辆;最终达到年产能40万辆,年产值1200亿元。同时,NEVS会在青岛市投资设立萨博(中国)汽车研发中心、制造中心、采购中心和销售中心等。双方是如何接触的?萨博国产事宜目前进展到了什么程度?资质如何解决……带着这些问题,汽车商报记者再次致电蒋大龙,表达了希望“面聊”的意愿。与去年6月的顺利见面不同,在经过了接近一周的等待之后,记者才再一次见到了这位低调的商人。

  1月13日上午11点,本报记者在国能生物发电集团大楼内再次见到了蒋大龙。刚下飞机的蒋大龙略显疲惫,一进办公室他就先给自己泡了一杯浓咖啡:“最近工作太多有些累了。”

  与半年前相比,蒋大龙对于萨博的热情并没有改变,对于要做电动汽车的初衷也没有改变,对于与“萨博”跟“电动车”有关的话题,他依然侃侃而谈。

  萨博落地 青岛“圆梦”

  得知蒋大龙要把萨博放在青岛后,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他的老家在山东”,“在老家关系硬,钱好赚”。

  “其实并不是这样,我去青岛投资不是为了圈钱。”1月13日,蒋大龙告诉本报记者,他想帮助山东圆一个“汽车梦”。“如果我是为了钱,很多地区开出的条件比青岛优越很多,为什么我不选择它们?”

  “在完成收购萨博以后,国内很多城市开始关注我,关注萨博。沿海地区的不少城市都派了团队来找我谈合作,又给钱又给地还有税收优惠,条件很优厚。但这种招商引资模式最大的问题就是容易做成‘一锤子买卖’。”蒋大龙表示,当时青岛方面跟他也有过接触,谈的内容令他耳目一新:“当时他们来,先谈的不是这样那样的优惠政策,而是青岛市目前领导班子的创新能力、对汽车产业的渴望与对未来的规划。”

  “青岛让我有机会帮老家山东实现这个梦。”蒋大龙告诉本报记者,“青岛方面的人当时跟我讲,当地的领导一直对轿车制造抱有浓厚兴趣,青岛市目前已经拥有了汽车零部件产业带,落户的大部分企业已经与欧洲、美国、日本的品牌整车形成配套关系;并且,在2012年年底之前青岛要落实汽车整车进口口岸资质并完成新黄岛区的资源整合。对于萨博来说,如果要实现国产,这个机会是千载难逢的。”

  但是,蒋大龙对于青岛市提出的具体优惠政策却三缄其口:“毕竟涉及政府,不方便多说。”关于项目用地,蒋大龙也并没有做过多的解释,但他信心十足地向本报记者表示:“按照初步规划,如果萨博可以落地,工厂的位置将靠近港口,交通十分便利,具体的占地面积与成本还要等最终的规划出来才能定。”言下之意,“萨博要多少,青岛就给多少”。

  青岛对于轿车制造企业为何如此渴求?蒋大龙对本报记者解释道:“山东作为全国的经济强省,一直没有一个属于自己的轿车制造企业。青岛作为山东的经济与战略要地,之前做过一些尝试,但都失之交臂。没有轿车制造企业,与山东经济强省的地位不相符,与青岛在山东的经济地位不符。”

  据悉,青岛市市委副书记、市长张新起此前任潍坊市市委书记时,就对整车制造业、尤其是纯电动汽车“情有独钟”,多次亲临当地新能源汽车产业园区视察指导工作;2011年底到任青岛后,张新起更是将引进整车制造企业摆在了工作的重要位置。《青岛市“十二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加强与国内外知名汽车生产企业的合作,引进整车生产企业、电机及控制系统制造企业,大力发展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等生产制造技术。”

  “青岛市在一件件兑现当初谈合作时的承诺,整车进口口岸的落实、西海岸经济开发区的建立都是这其中重要的项目。这就是山东人的作风,踏实,守信,不忽悠,答应你的事肯定一件一件的做到。”蒋大龙告诉本报记者,“包括青博,外面都说它的成立就是为了与萨博合作,这个理解没有错,但是还不够深刻。青博确实是由青岛市政府、黄岛经济开发区政府成立的,但这个公司更大的意义是作为一个平台,为今后更多打算在青岛发展的创新企业、环保企业贡献力量。”

  据了解,此次注资NEVS的青博投资是在1月7日萨博项目签约当天才在青岛市工商局黄岛分局注册成立的,注册资本和实收资本分别为5亿元和1亿元。公司法人代表是余川,曾任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财政局处长、审计局副局长、财源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财政局副局长、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局局长,目前职务为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城市发展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有媒体指出,该公司经营期限为2013年1月7日至2月6日,只是临时过渡性的投资主体。

  有消息称,青博出资约20亿元人民币,收购了NEVS 22%的股权。“22%的数字是准确的,而更准确的表达是,青博以增资的形式,目前拥有NEVS 22%的股份。”蒋大龙表示,外界传言的20亿元的数目也并不准确,“实际还要多,这是商业机密。”但蒋大龙对本报记者透露,目前青岛市投入的资金并不计算在此前计划的100亿元中:“100亿元更多的需要靠双方共同努力,融资得来。”

  资质怎么办

  地址选定之后,下一个关键问题是资质。

  “青岛40万产能、瑞典19万,对于一个历史上最高年销售只有13万多一点的企业来说,即使有中国市场,近60万产能如何消化仍是个问题。而且,萨博现有的9-3车型也属于2005年前的老技术。”1月8日,行业观察者田永秋表示。除了产能与技术,田永秋还指出,萨博国产面临的最大阻碍是资质。

  “萨博目前就是外资企业。”谈话中,蒋大龙对于萨博的身份并不避讳,“而且我们目前也确实没有生产资质,但我们会按照国家相关部门的规定去申请。”蒋大龙告诉本报记者,未来,青岛市政府与萨博在目前合作的基础上,按照国家关于外资企业在中国设立整车制造厂的规定,严格按照其中的条款要求成立新的合资公司。目前,双方正在对合资企业的可行性进行调研工作。

  但是,“壳”上哪去找?虽然这是蒋大龙始终闭口不谈的问题,但他从另外一个方面表达了一种乐观:“国家新一届的政府领导班子很注重创新与民生工程的建设,从创新方面讲,如果条件允许,可能过往的一些条条框框会有一些改变;国能电力是中国最大的惠民企业之一,在过去接近十年的时间里,已经直接或间接为中国近8亿农民提供了70亿元的现金收入。”

  “蒋大龙此前靠生物质发电在国内外积累了大量的人脉与资源,要在国内搞定一个资质似乎并不是什么难事。反过来说,青岛市政府如果搞不定资质,也不敢贸然签一个100亿的大合同,毕竟每年地方政府的收入有限,如果再背上一笔数额巨大的债务,风险相当高。”1月14日,业内一位分析人士向本报记者表示。

  事实上,尽管声称资质不是问题,但1月8日回国后,蒋大龙就开始为了萨博的事忙前忙后。当晚,对于本报记者采访的要求,蒋大龙称实在抽不出时间:“明天早上8点就要去发改委,还要见缝插针去见供应商,等忙完了这几天吧。”但当记者问及此行的目的是不是去“要资质”时,蒋大龙的回答十分谨慎:“就是去汇报一些情况,很多问题还要与领导沟通,沟通很重要。”

  1月12日,本报记者致电发改委产业协调司机械装备处处长吴卫。吴卫告诉本报记者,蒋大龙在收购萨博的阶段曾与发改委有过联系:“那时候只是就收购过程中的一些情况进行了沟通。但目前,还没有收到地方政府的申请。”对于如何审批的问题,吴卫表示:“青岛市与萨博的项目目前应该还处在意向阶段,如果进入审批阶段,那么就要按照产业政策与正式程序来——首先由地方政府向发改委上报项目,如果是新建轿车企业,最后还需要国务院进行审批。”吴卫介绍,就目前的情况看,萨博国产事宜如果要进行上报,还有不少欠缺的地方:“在上报前,地方政府需要准备的材料很多,比如投资主体、投资规模、投资用地、建什么厂、做什么产品等等具体细节的信息,包括投资人是谁、甚至环评——这些都是需要地方政府去准备的基础工作。在这些条条款款的内容准备好以后,会形成完整的项目审批说明书,才会上报发改委。”

  关于外界关心的“资质从哪来”,吴卫告诉本报记者:“资质也需要地方政府自己去准备。现在国家对于整车新建企业有明确的规定,无论合资不合资,无论是民营还是国有,就是要在兼并重组的基础上进行,这是硬杠杠,没有兼并重组就不能新建——通俗一点儿说,就是要先‘消灭一家企业’。每一个项目,只有条件充分了国家才能进行批复。中央政府与国家职能部门可以对一个项目进行批复,但不会帮你解决资质问题。”

  瑞典很支持

  蒋大龙对于萨博的信心不仅仅源于国内,同样来自瑞典政府给他的支持。

  “瑞典在科技创新领域的排名全球第一,政府对于科技创新的重视程度超过世界上的任何一个国家。萨博破产以后,瑞典政府特意出资建立了几家技术公司,一方面为了保证萨博的工程师不至于流失,更重要的是可以让他们继续进行研发创新。”蒋大龙向本报记者表示,目前,已经回到萨博直接或间接参与研发的工程师已经超过500人:“未来还会有工程师陆续回到萨博。”同时蒋大龙透露:“其实,在萨博破产的那段时期,选择留守公司的工程师们也没有放弃研发的脚步——这也是我为什么说9-3不是旧车。外界一直说9-3是老车型,但从2005年到现在,萨博的工程师一直在基于9-3进行研发创新,只是因为企业方面的原因没有将这些研发成果付诸实现。所以,在我看来,9-3只是一个代号,未来的9-3将是全新的。”同时蒋大龙表示,萨博的凤凰平台也即将开发完成:“这是一个可延展的平台,基于这个平台,未来萨博将有更多的车型陆续登场。”

  萨博国产,商标怎么办?“新的萨博商标已经在设计当中,其实当初的‘鹰狮标’不用也好,我很高兴可以摆脱他。在萨博汽车的历史中,使用‘鹰狮标’的时间并不长,是斯堪尼亚与萨博在上世纪60年代末合资以后,斯堪尼亚加上去的,但是在汽车产品上并没有使用多久。对于萨博来说,新的标识代表新的开始。萨博还是萨博,更换标识只是为了让萨博更加突出自己。”新的标识会是简单的字母还是会有图案?蒋大龙对此表示:“现在还不方便透露,但很快会有结果的。”

  萨博国产,另外一个不得不提的问题是通用的阻拦。在青年汽车准备收购萨博的时候,通用方面曾经宣称“要保护技术不能外流”。“实际上,通用就是想维护其在华的利益。青年一方面要做传统车,另一方面要把萨博拿进中国,对于通用而言这是绝对不能接受的。而蒋大龙的‘电动车’战略则恰恰避开了通用。”半年前,曾有分析人士向记者表示。

  现在,萨博落户青岛,通用会不会再出来“横插一杠”?“我十分尊重通用,它是汽车行业的楷模。我没有与他们有过多的接触,但可以肯定的是,通用并不是因为要做传统车或者要国产才出面阻止交易,只是他们认为,需要把萨博交到合适的人手上,毕竟作为之前的东家,对于萨博还是有感情的,通用也不想看着萨博继续破败下去。所以,到现在为止,通用没有制造任何麻烦,可以说是‘一路绿灯’!”

  蒋大龙向本报记者表示,不久之后还会有更大的“惊喜”:“正是因为有了合适的企业接手,有了未来中国市场的支撑,萨博才有了重新崛起的底气!”

  收购靠天时 发展要靠地利

  从收购完成到落地青岛,外界对于蒋大龙的质疑从未停止:“一个外行人非要收购萨博做电动车,这不是作秀是什么?”“蒋大龙早晚要把萨博转手卖出去。”在过去三个月里,“蒋大龙和萨博没动静了”也都被用来佐证“蒋大龙不是真心实意想做汽车”——有人曾私下与本报记者开玩笑:“‘没有新闻的蒋大龙与萨博’,本身就是新闻。”

  “现在外界对我有很多质疑,说我收购萨博是‘作秀’,其实不是。”蒋大龙告诉本报记者,他第一次遭到外界的质疑,要追溯到10年前,他刚刚进入生物质能源行业的时候。

  “那时别人说我烧秸秆发电是‘作秀’,我用了将近10年时间证明这项技术的价值;同样,我也可以用10年时间去证明萨博的价值,将萨博打造成最成功的汽车品牌。”

  “全世界没有一个汽车企业可以像萨博一样没有负担地轻松实现转型——债务全部剥离,员工都得到补偿,与其说破产是挑战,还不如说这是一次难得的机会,让我可以停下脚步,安安静静地为萨博规划未来,让它毫无负担地转型——不仅仅是企业内部的转型,还要让认识萨博的人对它有全新的认识。”

  为了萨博,蒋大龙已经是殚精竭力:“从一开始谈收购到现在,我的头发几乎全白了——你可以去看我之前的照片,以前我几乎没有白头发。”

  “不用说中国,仅仅是山东,就有十个瑞典那么大。如果市场培育得好,萨博在中国的产能消化完全不是问题。”同时,蒋大龙表示,政府采购也会是未来萨博在中国的目标:“我们也会按照政府采购的相关标准去准备车型产品,比如公车采购办法中规定的价格18万元以内、排量1.8L以下的传统汽车以及新能源车型,以及山东的出租车市场,都是萨博的目标。”

  18万元以内?这个价格如何做到?

  蒋大龙向本报记者表示:“关注生产成本、产品质量和销售价格很重要,现在外界忽略了两点:第一,萨博过去之所以贵是因为进口车到中国要交付高额的关税、消费税与增值税,这是进口车价格居高不下的根本原因;第二,萨博此前使用的零部件供应商存在的问题就是供货面太小,甚至有相当一部分企业仅仅为萨博制造产品,这样在某种程度上就造成了他们的研发资金不够,不能生产出更好的产品,而且价格也不便宜。”蒋大龙告诉本报记者,收购工作完成后,他已经见了不少国内的零部件供应商:“目前国内的零部件供应商,无论是产品还是配套方面,都已经做得相当成熟,让我大吃一惊!”蒋大龙表示,根据供应商们提供给他的资料与样品,国内的很多产品已经与萨博之前的零部件达到了同样的水平,“甚至有很多已经比国外的零部件企业做的要好得多!”对此,蒋大龙十分兴奋。“目前,与我联系的供应商,基本上已经实现了规模化、大批量、高品质的生产。如果萨博未来可以大规模地调整零部件供应商体系,将这样的产品用在自己的车上面,将使得价格大大降低,很多车型的价格将下探到让普通消费者可以接受的区间。”

  有业内人士认为,萨博国产还有很多问题没有解决,但如果如蒋大龙说的那样“一路绿灯”,2014年,在中国的市场上看到带有“SAAB”标识的身影“贴地飞行”似乎并不是痴人说梦。

(编辑:DOVE)

评论(0)
分享到:
6.39K
意见反馈 | 保存 | | 打印 | 关闭

新浪汽车|汽车生活原动力

可输入140个汉字 新浪汽车 提问 >>

上传附件

上传附件
选择图片

请选择小于2M的jpg,gif,png图片

上传附件

图片正在上传,请稍候...

正在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