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委:治堵必须提高私家车门槛和成本
28日下午,北京大部出现降雪,给本已拥堵不堪的交通再添压力。当天开幕的中共北京市委十一届二次全会上,如何应对“极端天气”“交通拥堵”等难题正是北京市委官员们热议的话题。
“作为一个拥有2000多万人口的特大型城市,我们城市管理的理念、政策、体制机制、方式方法等方面面临的深层次问题亟待深入研究。”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委书记郭金龙当天表示。
会议上,2012年7月选举产生的新一届北京市委首次系统阐述其执政思路,颇受外界关注。郭金龙在当天所做的工作报告中,总结了过去一年的成绩,但丝毫不回避首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深层次问题”。
郭金龙重提“7·21”特大暴雨灾害带给北京的教训。他说,抢险救灾的实践,使我们认识到首都城市发展建设的短板,“深刻反思首都的工作,在城市发展和建设管理中,必须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把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放到城市工作的首位。”
他提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做好首都的工作,必须科学地审视所处的历史方位,准确地把握首都在经济发展、城市建设管理、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阶段性特征。
在郭金龙看来,北京在经济发展方面,进入了发展方式转变的“攻坚阶段”;在城市建设管理方面,进入了“实施精细化管理阶段”;在社会建设方面,进入了“加强服务管理创新阶段”;在文化建设方面,进入了“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阶段”;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进入了“高度重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阶段”。
进入发展“新阶段”的北京,在上述方面均面临着不小的挑战。
北京市官方统计显示,近十年来,北京市常住人口每年大约增长60万人左右;年人均水资源拥有量只有100多立方米;100%的石油、天然气,95%的煤炭、64%的电力、60%的成品油都要从外埠调入。
“必须进一步协调好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否则就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这是北京绕不过去、躲不过去的课题。”北京市社科院院长谭维克说。
北京市规划委主任黄艳认为,北京市必须对城市规模、人口规模、经济发展模式进行再认识。她表示,从近年来北京的发展看,人均GDP的增长远低于GDP总量的增长,人口膨胀的速度超过了经济增长的态势,这意味着劳动生产率不高,并且对城市承载能力和公共服务带来巨大压力。
对于广泛关注的交通拥堵问题,北京市交通委主任刘小明对记者说,要解决交通问题,仅靠修路、扩大公共交通规模是不够的,必须提高私家车的使用门槛和使用成本,并严格执法,这也是国际通行的解决办法。
“此外,要在城市规划和人口布局上下工夫,促进城市集约化发展,实现工作区和居住区的配套,减少人们每天的交通迁移,这才是治本之策。”刘小明说道。
北京市委副秘书长崔述强告诉记者,他感到会议体现了党的十八大精神,以及中央关于改进工作作风的要求,“新一届市委能够直面首都发展面临的种种矛盾,充满了紧迫感和忧患意识。”
尽管面临巨大挑战,北京市委仍然对首都的发展充满信心。郭金龙表示,作为首都,北京除了在经济实力、城市基础设施以及辐射力方面具有优势外,在人才、科技、金融等方面也拥有大量有利资源。中央对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特殊政策、中国(北京)服务贸易交易会永久性落户北京、北京新机场建设等,都为推动北京发展增添了强劲动力。
北京市委提出,即将到来的2013年,北京市将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稳中求进,开拓创新,深化改革开放,强化创新驱动,加大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力度,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切实提高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在新的起点上开创首都工作的新局面。
- 相关新闻
- 相关问答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