铝车轮遭遇反倾销 中方欲联手跨国企业抗辩
王晓明
还未从美国轮胎特保案的打击中恢复过来的中国汽车零部件行业,又面临新的挑战。
5月11日,欧盟委员会发布了对我铝合金轮毂反倾销案的初裁,决定对我铝车轮企业征收20.6%的全国统一临时反倾销税。
本报记者从中方企业应诉组织单位中国机电进出口商会(以下简称机电商会)了解到,5月20日,国内相关部门和企业将召开专门会议,沟通和分析讨论欧委会的初裁,并将形成提交欧委会的抗辩意见。
机电商会法律服务中心负责人陈惠清向本报记者介绍,按照欧盟规定,中方必须在6月11日前提交申辩材料,而最终的裁决结果将在今年11月中旬公布。
与以往多次贸易纠纷不同的是,在此次抗辩中,中方将动员和呼吁相关跨国汽车公司参与反对欧盟本项反倾销调查。
根据机电商会的调查,该项裁决对于欧盟汽车跨国公司的全球产业分工、布局和供应链管理也将产生不利影响。据陈惠清介绍,目前大部分欧盟汽车跨国公司已经对该项初裁表示了反对,进一步的合作还在协商之中。
欧盟初定临时反倾销税20.6%
汽车铝合金车轮是中国汽车零部件出口量最大的产品。数据显示,目前中国共有铝合金车轮企业102家。根据2008年的数据,铝合金车轮产量达 7000多万件,50%左右依靠外销。
据业内人士介绍,在外销市场中,美国一直占据主要地位,但是随着金融危机对美国汽车产业造成重创,欧盟市场所占份额明显升高。至2010年,中国出口到欧盟的铝合金车轮约占对全球出口的15%。
欧盟对中国输欧铝车轮发起的反倾销调查也正是于金融危机对汽车工业影响最为严重的2009年8月13日正式发起。
据机电商会提供的材料显示,立案后,中国共有36家铝车轮生产企业提交了抽样问卷成为应诉企业,其出口量占我国铝车轮出口欧盟数量的90%以上。欧委会从中选取了戴卡、万丰、立中和友发4家对欧盟出口铝车轮数量最大的企业作为抽样企业,其出口量占应诉企业对欧盟出口铝车轮数量的43%。
河北立中车轮制造有限公司副总刘宝兴向本报记者表示,在立案之后,按照欧委会的程序,包括河北立中在内的中方企业在布鲁塞尔聘请了律师,提交了市场经济待遇的申请,并按照要求提交问卷,配合欧委会的现场调查。
但是,欧委会对4家抽样企业进行实地核查后,没有一家企业获得市场经济地位。
据陈惠清介绍,主要原因是由于欧委会认为,原材料铝的交易价格存在国家干预。
经过9个月的调查,欧委会初裁拒绝了所有抽样企业的市场经济地位,决定对我铝车轮企业征收20.6%的全国统一临时反倾销税。
欧委会的初裁报告认为,来自中方的廉价进口产品使得欧盟制造商的市场份额和销售价格也遭受打击。
据刘宝兴的介绍,中国铝车轮在欧盟的产品主要分为售后产品和配套产品两个种类。售后产品在欧洲的生产企业较少,中国只是全球采购产地之一。而生产配套产品的欧洲企业,在中国产品的“倾销”攻势之下,自2009年底以来,几乎全线增加了产能。而此前的产能缩减,则无法说清金融危机的影响,还来自中国产品的影响。
相关跨国企业也将损失惨重
在初裁征收反倾销税的压力下,积极抗辩成了中国铝车轮企业近期的头等大事。
据刘宝兴介绍,虽然欧盟征收的20.6%反倾销税,但还属于临时性关税,欧盟当地代理商不必用现金支付该关税,只需提供银行担保即可。但是,新产品的研发已经受到了实质性的影响,很多客户在终裁未明之前,选择了观望。
而且如果今年9月份欧盟的终审裁定仍维持初裁结果,当地代理商就必须缴纳此前担保的关税,这无疑意味着进入欧盟市场的门槛大大提高。
更让陈惠清担心的,是其他国家的仿效。“如果美国效仿欧盟对中国的铝合金轮毂征收反倾销税,那对中国的加工企业将是致命打击,因为中国对美国的车轮出口相当于对欧盟出口的2倍多。”
根据陈惠清的介绍,在欧盟的跨国企业中,包括大众、奔驰、菲亚特、宝马等很多品牌的汽车生产厂家都有跟中国工厂的合作。并且,为了通过欧洲严格的质量检测,这些跨国企业前期在中国都有较大的投入。一旦征收反倾销关税,这些跨国企业也将损失惨重。
因此,欧盟跨国企业也成为中国企业第二轮抗辩争取的主要力量。
根据机电商会提供的材料,国内铝车轮企业的抗辩重点将集中在欧委会调查中存在的问题上。例如在调查过程中不公布起诉企业名单,从而损害了中方抗辩权利。而起诉方的一些关联公司则没有提交或完全提交问卷答复,配合程度低。
据陈惠清介绍,由于欧盟未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因此在调查中,将土耳其作为替代国,以土耳其提供的数据作为中国产品是否造成倾销的审核基准。但是替代国只提供了两家企业作为合作企业,提供相关数据,并且其中一家为起诉方关联企业。
金融危机的影响也将成为抗辩的重点。
机电商会认为,欧委会在认定欧盟产业遭受了实质性损害的过程中,对金融危机的影响轻描淡写。
而长期负责贸易摩擦案件的美国世强律师事务所合伙人斯图尔特·贝克对本报记者表示,目前贸易摩擦高发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申请贸易摩擦仲裁要求受损行业证明自己的实际受损情况,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证明受损变得很容易,但是谁也无法说清损失究竟是来自金融危机,还是来自进口的产品。
- 相关新闻
- 相关问答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