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田的召回风波正酣,全球的汽车行业也因为这次不大不小的事件而产生了一阵骚动。这一刻,所有人的眼睛都睁得雪亮。中国,自从2009年以来一跃成为全球第一大汽车市场,自然要受到丰田的礼遇和重视,国内消费者也开始频繁关注起这次召回事件对中国的影响。于是,丰田召回事件背后的中国召回制度便不可避免地再次成为人们谈论的焦点。中国汽车的召回之路究竟走得如何,我们在这里不妨作一下简单回顾。
起步艰难 来之不易
汽车召回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于美国,后又得到欧洲、日本、韩国等许多国家和地区的纷纷效仿。而我国汽车产业发展时间较短,相关立法的制定难以跟上快速发展的汽车产业本身,消费者维权之路走得异常艰难。
2002年和2003年,正是中国汽车市场的井喷时期,也是中国车主维权最热闹的年头。由于相关制度缺失,消费者经常遇到问题车维权很难、汽车厂商经常对问题视而不见的情况,因此不时传来砸大奔、牛拉宝马的“趣闻”。于是,历经四年、十次研讨的《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规定》终于在2004年的“3·15”消费者权益日正式出台,并从当年10月1日起实施。这是我国以缺陷汽车产品为试点首次实施召回制度。
2004年6月,一汽轿车股份有限公司向国家质检总局递交了召回报告,对2002年12月26日至2004年3月25日生产的马自达6(配置 图库 口碑 论坛)轿车进行召回维修,这是国内首例汽车召回事件。同日,广汽本田向国家质检总局提出免费检修或更换燃油箱的“市场措施”报告。上海通用、东风雪铁龙、奔驰、福特等厂商紧随其后,总计召回汽车近30万辆。这一年,中国汽车共有10次召回。
自此,中国汽车的召回之路正式开启,消费者对召回开始有了新的理解。尽管当时一汽轿车召回马自达6被大多数人定性为“作秀”,但是其带来的积极意义仍是不能忽略的。汽车企业开始认识到对缺陷产品实施召回是对社会和消费者所必需承担的责任和义务,逃避责任则只能让企业形象大大受损,越来越多的企业敢于直面产品的缺陷,对有安全隐患的产品进行召回。
一路发展 初见成效
开了一个好头儿,后面的路应该会更加好走一些,事实上也是这样。经过2004年的预热和起步,从2005年开始至2008年,中国的汽车召回开始按照自己的轨迹发展起来,虽然行动缓慢,但是毕竟已初见成效。
虽然有部分企业忌惮主动召回会产生负面影响,发现产品存在缺陷后避重就轻;或者出于成本等因素考虑,采用一些“变通方案”,企图蒙混过关。这些车企对召回的忽视应该说与处罚力度太小有关。国家质检总局表示,这主要是由于《规定》属于部门立法,部门立法受国家有关立法限制,最高权限就是罚款3万元。另外,这也和监控力度的薄弱与相关立法的滞后性有很大关系。
但是,更多有责任感的车企还是能够做到主动召回的。截至2007年11月,国内总计召回汽车130万余辆,涉及45家国内外企业的107种车型,召回次数达103次。其中,2007年前11个月,共计召回23次,涉及25种车型的58万余辆。除摩托车外,我国已将全部机动车纳入召回范围,市场和消费者已经走向成熟。
路漫漫 上下求索
中国汽车召回之路发展到现在,已有6个年头。汽车召回已为百姓所熟知,在保护消费者利益、提高了企业质量责任意识的同时,召回监管体制也实现了良性发展。汽车企业普遍成立了专门召回管理机构,在质量控制等源头上杜绝汽车召回的发生。
据统计,2009年中国汽车共召回57次,召回车辆136.482万辆,超过2008年1.5倍之多,涉及33个企业。无论从召回次数还是数量上看,2009年在中国汽车召回史上创了新高。企业通过召回不断完善内部管理、修正产品设计缺陷,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平均召回完成率在85.5%以上。
而召回并没有影响他们的品牌信誉度,很多召回企业的产品和销量在提高,并赢得了更高的社会声誉。又值“3·15消费者权益日”即将来临,中国汽车召回之路已经走到一个十字路口。从目前来看,企业的负责任态度和消费者的理解,已经让中国汽车市场的发展走在了正确的方向。随着市场愈渐成熟,召回仍会继续。(文/姜 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