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企业如做人。在汽车市场上,就在那些轿车厂或准轿车厂摆擂台、炒概念,竞相作秀,争风吃醋的时候,微型车企业却是实实在在地抢捞实地。
2000年微型车总产销量均在55万辆左右,特别是微型客车竟然有42%以上的增长,总量超过40万辆。在微型车企业当中,长安、哈飞、五菱和昌河“四大天王”的产量都在10万辆以上,分别占据全国汽车产量排行第三、第六、第七和第九名,另人刮目相看。今年一季
度,微型车行业再接再厉,微型客车同比增长超过25%,破天荒地达到12万多辆;微型货车同比增长超过18%,3.6万辆的产量也创下历史新高。
然而,仔细打量微型车行业,在数量增长,质量提高的同时,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
十字路口
在我国只有短短不到二十年历史的微型车,其发展始终只能用一句话来形容:夹缝中生存。
十几年前,微型车要么是为军工企业寻找出路而上马的“军转民”项目,如兵器系统的长安、航空系统的哈飞和昌河;要么是国家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扶贫”项目,如柳州五菱、天津华利,汽车业内对它不屑一顾,因为大家一哄而起上轿车、上轻型车,谁也没有对它寄予太大的希望。行业主管部门也不看重它。几年前,在讨论“九五”规划的时候,国家有关主管部门将微型车赋予拾遗补缺的从属地位,规划其产量到2000年为20万辆,而昌河公司等微型车企业预测为60万辆,双方争议很大。
然而,就是一个不被看好的小行业,却屡屡出奇制胜,顽强地创造着市场。先是90年代初期,微型车厂家以城市用出租车为突破口,让大中城市的街道上满是朴实耐用的“面的”,一举冲破计划经济的藩篱,找到了赖以生存的市场,支撑了微型车行业最初的勃兴。
90年代中后期,微型车行业瞄准东南沿海及内地部分小康家庭,满足其既要代步、又要致富的双重需求,不仅有厢式客车,而且有单排、双排货车,使微型车跑遍了大江南北,行业自身也得以发展壮大。
事实表明,到“九五”末的2000年,微型车总量达到54 .61万辆,其中微客40 .83万辆,微货13 .68 万辆。让主管部门大跌眼镜。
在新世纪到来时,微型车行业一方面坚持让原有的产品“上山下乡”,另一方面积极扩充生产规模、加快开发新品。但是,整个行业还是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处在发展或徘徊的十字路口。
困难来自各个层面,在社会环境方面,以北京、上海为代表的大中城市,以环保、安全、城市形象等等冠冕堂皇的理由,限制微型车进三环路、上高架桥,甚至不给新车上牌照,极尽排挤、打击之能事,阻止微型车的普及。前段时间有媒体报道,47个省会及计划单列城市将禁止化油器车上牌,无疑又是对微型车企业的致命一击。
在行业自身竞争方面,从乘用车的角度来看,部分微型轿车和准轿车从性能和价格上打压微型车,轻型客车由于规模经济的形成和竞争的加剧,价格已经压到十万元以下;从载人拉货的双重功能上看,中等价位的皮卡车挤压了微型车;以载货为主的微型卡车,从农用车、轻型卡车那里几乎讨不到便宜,近几年微型货车的下滑态势,都说明这一问题。
可以说,微型车在其十几年发展史上的优势,正在被化解、被转移,微型车行业面临新抉择。
“四大天王” 各显神通
在我国汽车工业当中,微型车行业的生产集中度最高,前四家企业的产销规模均超过10万辆,发动机更是集中在东安、江陵和柳机等几家企业,是符合经济规模的社会化大生产。与国内其他传统的汽车集团不同,微型车行业的“四大天王”,既不是靠国家规划保护起来的,更不是向国家要投资堆起来的,而是在市场经济的实战中摔打出来的。
微型车行业怎样进一步发展、壮大?几年前,行业内外都曾做过一些有益的探索。在联合重组方面,如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利用行业管理之便,在1998年初,将旗下的昌河、松花江、云雀、东安以及贵州航空集团组建成微型车集团,会议开过之后,没有实质性的内容,大家作鸟兽散。又如,在当时行业主管部门的极力撮合下,柳州五菱一度与东风集团过从甚密,几个回合谈下来,各自互道珍重。另外,当时企业之间的联合也十分盲目,如长安集团曾找到柳州五菱,考虑的是从共处西部的地域概念出发,虽然双方产量之和占微型车市场的50%,却忽略了相互之间在车型、地域及传统市场上的冲突,“合作”当然是无从谈起。
如今,微型车行业发展日趋成熟,稳中求变、求发展,已经成为“四大天王 ”的必然选择,特别是面临新一轮的压力与挑战,长安、哈飞、五菱和昌河4家骨干企业重又开始新一轮的搏杀。
作为行业老大,长安汽车一边成功地进行资本运作,率先在深圳上市,筹集到大量的资金,重又夺回微车第一的桂冠;一边积极地开展中外合作,先与日本铃木完成从微客、微货到微轿全系列车型的引进,后又牵住美国福特的巨手,向更高级别轿车挺进。现在的长安汽车,已经以中国汽车“三甲”自励自勉,暗中已经把赶超的目光瞄向上汽集团。
一度连续三年位列微型车行业榜首的五菱汽车,以“造百姓喜爱的车”为己任。近年来,不再盲目追求数量上的增长,而是刻意谋求经营质量的提高。经过两年时间的调整,五菱汽车的产销量、效益同步快速增长,被公认为是库存最小、应收帐款最少、给配套厂家货款最及时的微型车企业。特别令人刮目相看的是,五菱汽车与美国通用、上汽集团结盟,尽管因国家开放B股市场,影响了原有的通过B股上市的进程,但三方合作不为所动,各项工作(包括车型选择)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当中。
地处瓷都景德镇的昌河汽车,在兼并安徽淮海机械厂、新建九江生产基地之后,已经跃出“三线”,成鼎足而立的发展格局。不久前推出的“北斗星”,确立了昌河汽车新世纪的产品发展方向。另外,由于长安牵手福特、哈飞引入三菱,日本铃木只剩下昌河汽车这个铁杆的合作者,必将鼎力援助,使之立于不败之地。日前还有消息说,昌河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即将挂牌上市,发行1.1亿股A股,可见昌河也在为今后的发展积蓄后劲。
从地理位置上看,哈飞汽车是“四大天王”当中硕果仅存的北方企业,尽管身边两位昔日的微型车巨人———一汽佳宝、天津大发随时都会醒来,但哈飞仍具有一定的优势。在各个厂家磨刀霍霍的换型改造当中,哈飞摈弃了重复引进的俗套,请国外设计、结合自我开发取得成功,“中意”微客一炮打响。随后,哈飞汽车把注意力放到与日本三菱合作的轿车项目上。以哈飞汽车现有的实力和一贯做法,微车、轿车一起上,绝不会让长安汽车独美,可以预见,两强之间必有一拼。(本报记者 方 岩 北京报道)
2000年微型车4家骨干企业产量(辆)
企业 总产量 微型客车 微型货车 其他
长安汽车 195432 101105 43186 51141
哈飞汽车 122007 110270 11737 0
五菱汽车 111908 58334 53574 0
昌河汽车 103233 90313 12920 0
点击此处发送手机短信将此条新闻推荐给朋友
订手机短信顶级新闻重大时事世界焦点早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