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世界向东———聚焦吉利收购沃尔沃案》一书之前
李书福与他的吉利注定要被放在放大镜下任人评说。无论他说了什么话,做了什么事,包括说了真话、真理,做成了大事、好事,都有可能招致议论。这是李书福与吉利的尴尬。这样的尴尬还要多久?在吉利收购沃尔沃接近收尾的正当口,我与我的同事愿意用编写一本书的方式与大家一起来说说李书福,说说吉利,说说吉利收购沃尔沃这件事,并试图给这个问题找到一点答案。
如果说这世界上还有天才,这绝对不是唯物主义。但很多事就是这么说不清道不明。今天,当大家还在对吉利收购沃尔沃一事将信将疑、不可思议、担心不已的时候,谁能想到,2002 年,李书福就想到了要买沃尔沃。他那个时候就料到了沃尔沃会走到被卖掉的一天。而那年,吉利一年的销量就几万辆车。
这是真的。我是当时听到李书福口出狂言的几个人之一。而惊讶远非这一次。
就在李书福说出了要买沃尔沃的前一年,他的“著名论断”:通用、福特迟早要关门,让许许多多人笑掉了大牙。我清楚地记得,那是在我参与组织的一次“中国汽车企业高峰对话”上,由我主持的小单元中,李书福激昂论辩时的一句名言。参与那个单元讨论的有时任上海通用汽车公司总经理(现任上汽股份有限公司总裁)陈虹,柳州五菱总经理(现任上汽通用五菱总经理)沈阳等。在台上,我看到了陈虹脸上闪过了一丝不易察觉的笑;我也看到了台下有一个人起身离开,那是时任通用汽车中国公司的公关总监李国威。事后我才知道,李国威离开时跟组织者调侃说:要赶紧去找工作。
事情就这么邪。李书福的话居然得到了印证。2008 年,美国通用汽车、克莱斯勒汽车公司真的破产保护了,包括福特汽车在内的美国汽车遭遇了百年以来的最大危机。
一定不要小瞧了李书福。这是我从2002 年就有的感觉。那年的5 月,我第一次到宁波北仑参观吉利工厂,与李书福进行了一次长长的交流。整整3 天,只要一有空,李书福就会坐下来,面对我的提问。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他天天穿着天蓝色的工作服,一打开“话匣子”就关不住。最后一天,我们聊到了深夜,说到自己兄弟因为创业而产生矛盾,李书福突然哽咽起来。当时,我非常地感慨:一个常常口出狂言,似乎连什么都不惧的人,居然在内心藏着如此细腻的感情!他一定不是一个一般的人。
今天,在许多人眼里,李书福依然是个狂人加“疯子”,同时还刚愎自用、自以为是。这让不一般的他变成了一个“另类”的李书福。然而,真实的李书福肯定不是许多人认为的那样。
他的确思维敏捷,有鲜明的超前意识。就说眼前世人关注的丰田“召回门”事件,李书福在2008年就预言了。像当年预言“通用、福特迟早要关门”一样,那年初他在吉利全国经销商大会上说,丰田很快就要遇到大麻烦。这个故事绝非杜撰,我们在吉利当时做的会议纪要上可以找到。
他也的确“天不怕地不怕”,不信邪,常常叫板权威。他说汽车就是“四个轮子加一个沙发”,为的是要打破跨国汽车公司造汽车的神秘。当初,为了拿到造轿车的“准生证”,他向国家主管部门请求:给我一次失败的机会。这种不畏、不惧,近似疯狂。
但我更愿给大家讲一个故事。
那是2004 年,夏利首次大降价,价格直逼吉利。李书福急眼了。给我打来电话,非常激动。他不信夏利能造出这么便宜的车,认为降价是故意冲着吉利来的,是不正当竞争。他希望我带话给当时天汽集团的董事长张世堂和总经理林引:吉利准备“应战”,再降2万!那个时候,李书福真的疯狂了。无论如何,当时的吉利是造不出2万多一辆的车的。
然而,“疯狂”的李书福最终没有疯。几天后,他来到了天津,与林引坐到了一起,谈的中心议题只有一个:合作。很有意思,“疯狂”过后的李书福往往更加清醒。
这段故事有一个小插曲。在与林引交流结束回北京的路上,李书福突然提出到杨柳青去看看天津微型车厂(即当时的天津大发厂)。在那里,听了一位年轻厂长的介绍,看了生产车间,李书福低声地对我说:天汽的精益生产搞得不错。我注意到,他在说这话的时候非常严肃,全然没有之前对天汽的那种“瞧不上”的感觉。更让我没想到的是,接下来的时间,李书福很谦虚地与这位年轻的厂长谈起了成本控制,而且更多时候像是在向这位厂长讨教。临走时,他对厂长留下了一句话:到吉利来吧。
不知道后来李书福又用了什么办法,反正,没过多久,这位年轻的厂长加盟了吉利。
李书福就是这样一个人。走近他,你会觉得与平时听说的、电视上看到的不一样,甚至是矛盾的。
也许人们会说,莫名其妙地写了这么多关于李书福的“神人神事”想说明什么?
是捧李书福?还是想在收购沃尔沃的当口为吉利美言?……其实,什么都不是。我只是想把我眼中的李书福告诉给大家,希望能帮助大家尽可能全面地了解他。因为在我看来,要谈吉利收购沃尔沃,首先必须还原真实的李书福。也正是基于这样的目的,《世界向东———聚焦吉利收购沃尔沃案》一书才有以下的考虑:
首先,关于李书福、关于吉利,我们要尽可能多搜集到以往人们没有了解到的素材。毕竟在过去,写李书福和他的吉利的“正史”、“野史”林林总总,已经在人们心目中形成了李书福和吉利的“定格”。而我坚持认为这“定格”肯定不够也不能反映真实。我知道,要做到这一点很难。好在最后,我们基本做到了。在这里,我要特别感谢李书福以及吉利的领导团队。他们以十二分的耐心给予了大力配合和支持。本书许许多多的人和事,包括不少的图片应该都是从来没有披露和发表过的。
在采访吉利高管的过程中,我们的记者回来告诉我,好几个老总在回忆当年创业的艰辛时,都流下了动情的泪水。相信,如果不是真实的回忆,这样的场景绝对不可能出现。
还原真实,应该是本书的一大特点。说句心里话,从产生编写这本书想法的那天起,我们就不想对吉利收购沃尔沃简单地说对与错。更何况,吉利收购沃尔沃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吉利今后的路还很长,而且一定很艰难。这过程中,一方面需要吉利坚持创新之路;另一方面也需要各方面进一步理解与支持。可以这么来说,路是吉利走的,财富却是大家的,是中国的。所以,我们更愿意将本书看成是一个案例分析。这桩收购案是否为“天仙配”,不同的人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看。有的认为可以,有的认为不行;有的表示担忧,有的指出不足;有的把它看成一桩简单的企业海外并购;有的看成是中国汽车国际化的开始;有的甚至认为它可能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带来影响。而在我看来,如果我们能将它放在揭示世界汽车产业发展规律的大背景下来分析,也许会有更加欣喜地发现。这也就是为什么本书名称为“世界向东”的一个重要原因。世界汽车在100年前诞生于欧美,随后一直向东,现在来到了中国。百年轮回,不应该仅仅是个巧合。我们希望能从中找到某些规律性的东西。
还要说的是,本书第一部分中的“海内外媒体对收购过程全程扫描”。许多人都想了解吉利收购沃尔沃的来龙去脉,特别是想知道这中间曲折的故事。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我们无法做到“原影(音)重现”,只能用媒体记忆的方式,汇集国内外媒体对此事“捕风捉影”式的报道,给大家一个线索描述。在这里也可以告诉大家,经过有关当事人的“鉴别”,这个线索“基本靠谱”,算是了却我们对本书可能“不真”的担心吧。
在这里,我还要专门感谢吉利集团副总裁赵福全先生。他是参与此次吉利收购沃尔沃谈判的当事人之一。为了满足我们对此收购案的“好奇心”,在我们记者的刨根问底、循循善诱下,他尽了最大可能将整个收购案的前前后后作了一次“复盘”。这部分内容是非常珍贵的,专此要给大家推荐。
编写完本书后,我与所有参与此书编采的同事们都有一个同样的感受:我们做了一件很值得做的事。《世界向东———聚焦吉利收购沃尔沃案》,这个书名可能是大了些,但我们真的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看的。我们认为,吉利收购沃尔沃只是一种变化的开始。这变化是吉利的,也是中国的,更可能是国际的。这变化不仅仅是汽车生产方式的变化,而应该是世界汽车格局变化的开始,更可能是世界经济趋势变化的一种反映。这变化,有的我们看到了,有的我们感受到了,有的我们可能还没看到、没感受到,但将来一定会发生的。就从这个意义上我们认为,要为这个开始留下点东西。如果大家能从中得到些启发与收获,那将是我们最大的欣慰。
《世界向东———聚焦吉利收购沃尔沃案》主编吴迎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