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汽车
选车

访谈>正文

叶盛基:新能源私人补贴要“统一补、严监管”

http://auto.sina.com.cn   2013年03月07日 11:46   汽车商报   字号:

  汽车商报实习记者 王鑫

  2月22日,有媒体报道称,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叶盛基在接受其采访时表示:“国家对新能源车的补贴延续政策正在制定,最快在全国两会之后出来。”

  然而,叶盛基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却澄清,该消息并不属实,他本人只是呼吁新能源补贴政策尽快出台,并没有对外表示相关补贴政策将在两会后出台的消息。针对未来出台的补贴新政,他建议要统一中央和地方的补贴资金,同时加大对补贴企业的监管力度。

  汽车商报:对于此前网上关于新能源私人补贴政策两会后出台的消息是由您对外透露的,是否属实?

  叶盛基:这是不属实的。此前在接受其他媒体采访时我只是提出呼吁,希望政府在两会后能够尽快出台新能源私人补贴政策,不要使这一政策长期处于断档期。目前网上的传闻可能是一些媒体误读了我的观点。

  汽车商报:针对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现状,您怎么看?

  叶盛基:经过十年的努力我们自主研发等都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初步具备了产业基础,中国动力电池电子控制等关键技术方面都取得了明显进步,纯电动汽车、油电混合动力汽车都投入了市场,我们燃料电池水平也有很好的提高,同时积极推动混合动力汽车的推广和使用。

  为促进中国节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从2009年开始,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组织了有关骨干企业就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提出了共同行动,提出了电动汽车共同行动纲领,引领联合行动突出重点创新发展的这样的战略思路,我们向国家提出了关于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报告,报告得到了国家领导的充分肯定,可以说我们也为促进国家节能新能源汽车发展规划的研究做出了重要的努力。

  汽车商报:新能源私人补贴政策在2012年已经结束,但是补贴效果并不明显,那么这一政策哪些方面出现了问题?

  叶盛基:这需要从两方面来看,一方面,由于电动汽车自身技术的限制,难以适应消费者的购买需求,造成其购买欲望不足;另一方面,原有补贴政策中,除了中央对于试点城市进行统一补贴以外,并没有要求地方补贴是否统一,造成的后果便是地方政府为了防止补贴资金流出本地,限制外地车辆进入本地车市,形成了新一轮的“地方保护”。

  汽车商报:对于现有的6个私人购买试点城市,您认为哪几个城市新能源汽车发展模式较为成功?

  叶盛基:这几个城市自身存在不同的优势,我认为这些城市主要是两类:第一种是当地拥有庞大的汽车产业,对于新能源汽车技术发展有着天然的优势,例如长春、深圳;另一种是城市经济发达,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较高,人员购买力强,对于新能源汽车未来市场发展较为有利,例如北京、上海等地。从当前来看,这些城市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也确实走在了全国的前列。

  汽车商报:那么未来新政中,是否可能会扩大补贴城市范围?

  叶盛基:我估计应该会有所扩充,随着电动汽车技术的逐渐完善,消费者对于新能源汽车的需求也会越来越大,另外,当前的试点城市几乎都在东部,我觉得下一步可能扩充一些内陆城市,当然这只是猜测,具体方案还是要相关部门的方案出台以后才能确认。

  汽车商报:当前一些人士指责补贴方案针对的是企业,而消费者并没有获得实惠的说法,您怎么看?

  叶盛基:这种说法有些片面。如果说补贴直接针对消费者的话,那么由于补贴需要一定的程序,消费者在购买产品时就需要先期垫付,这对于消费者来说是不利的,从这一角度来看,企业先期承担这笔费用,政府后期补贴企业的做法是有一定道理的。

  汽车商报:对于人们指责一些车企为了得到补贴盲目上马新能源项目,造成这一行业粗放式发展的担心,是否必要?

  叶盛基:这也是我想说的,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鱼龙混杂,确实存在一些不达标的企业,这就要求相关机构出台严格的监管标准,将补贴与厂家的产量和销量挂钩,达标的才能享受补贴,不达标的则要退出市场,这样才能更有利于新能源汽车产业化的发展。

  汽车商报:对于未来出台的补贴政策,您觉得力度是否会有所加大?

  叶盛基:我想从国家支持新能源发展的角度看,补贴的力度应该是“就高不就低”。新能源产业是未来我国汽车工业发展的主要方向,国家的支持力度也从未停止,我相信,新的补贴方案将会从全方位考虑,使补贴真正能够帮助新能源汽车打开市场,提升销量。

  汽车商报:目前新能源汽车国外发展技术较我国来看处于领先水平,您认为国内车企如何在新能源技术上获取竞争优势,最大的瓶颈是什么,对于新能源汽车的未来您有什么期待?

  叶盛基:我认为新能源汽车作为新兴战略产业,应该在整车和零部件等技术掌握上和世界同步。新能源汽车通过多年发展有一定的基础,但与国际相比还是有一定的差距,最大的瓶颈应该是在整车技术上。

  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不只是企业,政府和相关机构也应该大力支持,在企业完善技术的同时,相关配套的基础设施和补贴政策也应该及时跟上。

分享到: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编辑:DOVE)

意见反馈 | 保存 | | 打印 | 关闭

新浪汽车|汽车生活原动力

可输入140个汉字 新浪汽车 提问 >>

上传附件

上传附件
选择图片

请选择小于2M的jpg,gif,png图片

上传附件

图片正在上传,请稍候...

正在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