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动力”成我国汽车产业抵御雾霾主力军
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出台了《关于加强内燃机工业节能减排的意见》,要求提高我国内燃机产品的节能减排水平和内燃机工业的国际竞争力,并将制定鼓励内燃机产业节能减排的新政策。这成为近期出台的加强汽车及相关产业节能减排系列措施之一。在这个最新的政策变化中,乘用车将推广应用增压直喷技术,从而使近年来加速发展的汽车“T动力”技术成为节能减排主力军。
节能型内燃机占比要达60%
国务院意见确定内燃机产业节能减排目标:到2015年,节能型内燃机产品占全社会内燃机产品保有量的60%,与2010年相比,内燃机燃油消耗率降低6%-10%,实现节约商品燃油2000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6200万吨,减少氮氧化物排放10%,采用替代燃料节约商品燃油1500万吨;培育一批汽车、工程机械用发动机等再制造重点企业;实现高效节能环保型内燃机主机及其零部件生产制造装备的国产化、大型化;建立内燃机产品节能减排政策法规和标准体系。
在乘用车用发动机方面,意见要求汽油机重点推广应用增压直喷技术,掌握燃烧和电子控制等核心技术,开发直喷燃油系统、增压器等关键零部件,鼓励2.0升以下排量特别是1.6升以下小排量汽油机采用增压和直喷技术,推广轻量化技术。柴油机方面,重点推动提高整机热效率,推广应用电控高压燃油喷射系统、高效增压中冷系统、排气后处理系统以及电子控制技术,鼓励发展乘用车用柴油机电控高压燃油喷射系统、高效增压中冷及排气后处理系统。
意见还确定了六个重点工程,目标包括到2015年,新生产的车用柴油机全部应用高压燃油喷射系统,燃油消耗率比2010年降低5%-8%;30%-40%新生产的车用汽油机产品应用缸内直喷燃油系统,燃油消耗率比2010年降低8%-10%;多缸柴油机增压技术普及率达90%以上,高效增压技术在车用柴油机上的应用比例达100%,在车用汽油机上的应用比例达30%以上;通过推广应用天然气单一燃料、双燃料及生物柴油内燃机,实现替代商品燃油1000万吨,甲醇燃料内燃机替代商品燃油500万吨。
商用车也将推行节能补贴政策
在政策措施方面,意见要求加快制定出台内燃机制造企业准入条件;制定内燃机产品燃油消耗限值及测量方法标准,明确燃油消耗率限定值、推荐值和目标值,达不到限值标准的内燃机产品不得生产、销售、使用。
国务院还将出台一系列经济激励政策。在乘用车节能惠民补贴、农机工业财政补贴等政策的基础上,将研究制定推广节能环保型商用车的财政扶持政策,带动高效内燃机的发展。此外,国务院还将研究完善节能环保型内燃机产品有关税收减免政策,完善老旧农机报废更新补贴政策,促进农业机械节能减排。对内燃机产品提前达到节能减排相关标准的企业,在企业技术改造、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能力建设和科研开发等方面研究按照规定给予奖励。
相关报道
中汽协:汽车不是雾霾"元凶"
雾霾天气的持续发作,为汽车业的发展蒙上了新的阴影。在去年底的有关报道中,南方日报曾对汽车是不是雾霾"元凶"提出讨论,引发广泛关注。中国汽车工业协会近日在发布有关雾霾意见时提出,汽车不是雾霾天气形成的最主要因素。
"不否认汽车尾气排放是大气污染物的主要来源之一,但也绝非导致雾霾天气的‘罪魁祸首’。"中汽协副秘书长叶盛基介绍,工业燃煤污染物排放是造成大气污染的最主要原因,也是影响雾霾天气的主要因素。而北京在十年前就出现过严重雾霾天气。目前北京市机动车保有量已突破520万辆,为10年前同期水平的3倍。可见,将此次严重雾霾天气都归咎于汽车的大量使用是不客观的。城市不断扩张,人口日益稠密也促进雾霾天气的形成。车用燃油质量严重不达标,更直接影响汽车排放和雾霾形成。
叶盛基认为,汽车尾气排放是雾霾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但不能忽视国内车用燃油的质量问题。目前国内油品标准升级严重滞后、达标燃油供应严重不足,加之监管能力缺失、市场销售车用燃油的质量分布参差不齐、合格率较低等,这一现状应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由于车用燃油品质差,国家有关机动车排放标准的实施日期一再推迟。车用燃油品质差、达标油供应不到位严重影响了机动车的正常排放水平,也直接大幅增加了机动车尾气排放量。
汽车行业因此认为,车用燃油的质量升级远比汽车排放升级本身更应值得关注。中汽协也再次呼吁,国家有关部门应尽快采取措施促使车用燃油升级达标。
近年来,在汽车保有量迅速膨胀的同时,汽车业不断完善和升级汽车油耗标准,到2015年,当年生产的乘用车平均燃料消耗量降至6.9升/百公里,节能型乘用车燃料消耗量降至5.9升/百公里以下。到2020年,当年生产的乘用车平均燃料消耗量降至5.0升/百公里,节能型乘用车燃料消耗量降至4.5升/百公里以下;商用车新车燃料消耗量将接近国际先进水平。汽车排放标准也得到升级,2013年2月1日率先实施京Ⅴ排放标准,以尽快降低机动车尾气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