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汽车
选车

新闻版>访谈>正文

原创李万里:顺势而为 承受结构调整考验

http://auto.sina.com.cn   2012年11月23日 15:48   新浪汽车   字号:

  2012年“寻找变革中的答案——汽车产业年度命题收题研讨会”,由汽车企业高管、资深汽车媒体主编30多人,以专业、务实、深入为特点,通过圆桌话题讨论、问答交流的方式,梳理今年中国汽车行业发展。以下为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李万里先生 现场致辞实录。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李万里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李万里

  李万里:本来这次应该是总会长来发言,会长今天上午有开幕式所以我代表他来,我想给我20分钟时间,我简单讲讲我们的一些思考。中国汽车发展60年,改革开放30年,产业政策从1994年发布也20年的时间了,两个产业政策发布18年间,中国汽车工业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在讨论如果说把两个产业政策制定这两个阶段,分为第一个阶段我们主要解决从乱到秩的过程,2004年的产业政策,应该是给我们从政策层面上,希望能够解决从小到大的过程。

  这样一个十八年的过程,我们感觉这两个产业政策原来所给予的指标基本上达到原来的指标。

  随着中国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中,随着我们优势的因素的削弱,随着新的社会的约束条件加强,使得我们不得不在这样的一个时刻,去考虑变革的问题。所以我觉得,今年以来,参加了各种会议,大家的一个主题都是讲转型和变革,我觉得这个题目看来真是我们所谓产业里面大家所关注的这样一个重要的问题。

  在我离开政府机关的时候,我一直也在按照2009年汽车展业前期规划的要求,那个要求是要求近期内要把已经发布的2014年版的产业政策要积极修改和完善,我们也在做这部分工作,也希望能够很快的推出一个在议版的产业政策出来,但是也是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出台。

  但是从一些思考上看,我觉得从行业、企业、政府各个层面看,基本的思维是高度一致,但是有些意见可能还要再进行讨论。我今天想讲如果在讨论到两个产业政策之后,在面对着我们是不是要把今后的发展确立为,由大做强的这样一个过程,由大做强的这样一个过程,需要解决哪些思想上的问题,或者政策上的问题,可能要做一些思考,我想简单的把我的一些想法,给大家做个交流。

  由于本身内部结构的变化,由于外部的变化,由于国内、国际的变化,因此我们不得不考虑,第一个需要特别重点考虑的问题,我觉得就是面对现代这样一个复杂经济转换的过程当中,要不要遵从经济规律,要不要顺势而为,承受结构调整这样一个考验?

  世界的经济发展也好,中国的经济发展也好,都是围绕着一波一波周期性的扩张和收缩的过程来进行调整,也有些国家不按照这个规律办,比如说美国采取一些拯救的办法来解决。欧洲是过高的估计自己应对的能力,现在发现问题很严重。

  大家也一直在议论,中国进入市场经济,按照市场规律形势应该成为一种常态,因此中国汽车产业在搭上世界和国家发展的这样一个快速发展的快车,跑了这么久之后,经历了这么长期的高速发展之后,应该遵照经济规律的变化,和产业调整的变化,勇敢的面对这样一次结构性的调整,勇敢的面对这样一个经济收缩过程当中一个调整,去完成这个充分转变的过程。

  这个思维应该说,尤其是经过2008年和2009年两次危机之后,我们的产业部门,在这个问题上有高度一致的认同。

  第二个方面,即便有这样的认识,我们这个转变的过程,也许中国在特殊的情况,我们不可能急功近利,我们不可能在很短的时间内解决问题,我们可能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

  尤其是在中国发展汽车工业当前,我们纵观全世界汽车工业发展的历史,当我们中国人走上汽车工业发展的舞台的时候,应该说和一百年以前欧美的情况不能同日而语,和后期直追日韩的情况也大相径庭。

  我们面临他们欧美、日韩,前面遇到所有问题之外,我们还遇到了更艰巨的困难,我们一方面必须要以自己的力量为主,来全心的进行技术创新,同时又要受到前行者的压力和后来者的挑战,还要遵循越来越多国际周密的规则,更要适应似是而非的贸易保护,同时还有国内调整的任务。

  很多人批评我们搞了60年,为什么不如人家同时也搞了60年取得这么明显的成就,应该说中国的汽车产业,就是在这样一个空前开放的环境下,在这种及其艰难的生存空间下,开启了一个我们自己建设自主品牌,开创中国式自主发展之路探索的历程,我们一开步就是就处于这样一个局面。

  很多人说我们必须加快,我们必须用大跃进的方式,速战速决。

  也有人议论说,世界格局已定,跨国公司掌控全球的汽车产业的局面是不可改变的,我们只能够参与。

  汽车产业界的各位大家很明确的认识到,自主品牌的发展,是要经过长期的积累,很多同事说我们要经过二十年,我觉得非常有道理。

  面对跨国公司庞大的势力,我们一方面必须接受现阶段的产业分工的现实,要学会在这样一个分工条件下,能够生存的这样一个能力;同时,我们还要争取进入产业链高端的位置。

  从我们整个自主品牌发展的过程来看,尤其是经过了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之后,我们企业在这样艰苦情况下也做出了极大的成就,像我们主力军一汽、东风、上海、长安这些国家队和地方的主力军不只他们还有奇瑞、江淮、比亚迪等等,都是在这样非常艰难的情况下,以各自的方式艰辛的探索生存和发展之道,在行业当中对他们也有不同意见和不同的议论。

  但是我觉得都要对他们百般呵护,要给予极大的关注和尽可能支持,宽容他们去思辨、积累交学费,不要急于对他们的思考、践行评头论足,更不要对这种围观的心态提出不服责任的批评。

  当然我们自己有些时候对某些企业某些做法提出一个想法,但是这些想法成为媒体的一个很大的推动,那对于他的探索和发展,也是有极大的影响,今天正好都是媒体界的朋友们,我们也恳求媒体界的朋友们,对于他们的发展也手下留情要格外开恩。

  第三个准备,由于环境变了,我们的游戏规则也要变化,这个游戏规则的变化是三个方面的,一个方面就是,中国汽车自身的市场已经从变量变成质变的过程,从追求增长的边际效益,到了追求实际的核心竞争力这样一个过程。

  因此大家说,期待这个饼继续做大,还是我们讨论怎么样在这个饼不再变大的情况下,怎么样合理的或者更有效的分割这个饼。学会在这样一个环境下的竞争,这种竞争的规则和以往我们三十年的发展规划中,我感觉会要发生深厚的变化。

  第二个就是战略性的新兴产业兴起,带动消费形式的创新,投资贸易方式改变,也必然会催生一些新的规则。

  第三个方面,走出去,已经是国家的基本战略。走出去对于我们来说还仍然十分陌生,我们现在仍然我们汽车协会有个统计,如果正常的条件下,按照现在这种出口的态势来分析的话,到年底将超过100万辆,但是毕竟我们在全球贸易当中份额很小,我记得商务部的周杰司长说大概我们只占到全球贸易2%,实际上我们还没有真正走出去。对于走出去会遇到哪些问题会出现什么状况?实际上是非常陌生的,所有规则对我们都是陌生的。

  最近我们协会在武汉开会,我们请到了商务部的陈司长,他现在在对外合作司,他做了一个很好的光盘,他把全世界一百多个国家的法律法规,刑事方式做了一个光盘,在我们那个地方发放,我想对于走出去这是一门新功课,这样一门新功课必须得有人有教,我们商务部陈司长在全世界布满商务处的情况下,给我们做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事情。

  第四个方面除了学习规则以外,还要不断的扩大。

  我们现在很多企业,从原来简单的一次性的贸易过程当中,已经逐渐学会了怎么样去深入了解市场,怎么样去开拓市场,怎么样去建立自己的,或者合作的营销的网络,在他自己近期和中长期的规划当中,已经在逐渐的要提出,并解决好产品的出口区域的梯度,贸易方式的梯度,都已经提到企业的日程上来。

  第五个方面要走出去,不能汽车行业单枪匹马战斗。

  今年六月份的时候,我有机会随着商务部一个考察团到非洲考察一下,我们发现我们在北非贸易十分的活跃,各个企业在那儿品种很多,卖的数量很大,但是中部地区差一点,南部地区南非已经进入低端市场。

  但是我们感觉到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在销售的过程当中,由于我们的金融、保险我们认证体系没有走出去,我们现在依靠的是对方这样一些系统,这些系统对于新来的进口商,他是感到陌生的,所以他对我们帮助都是十分的大,我们观察欧美日韩他在向全世界走出去的时候,他的银行、他的保险、法律部门、工商部门,都是随着汽车行业一块走出去的,所以我们觉得如果不能解决好,和汽车行业一起走出去的问题,能够通过政策的方式引导这些企业走出去。我们单枪匹马我们在国外的发展,是非常危险的。只有我们绝对的一汽走出去,才有可能像日韩最近五十年来在全世界推进,在全世界取得这样的成绩。

  第六个方面我感觉到,我们一方面强调走出去,同时我们对于引进来的情况,我们也要做到新的思考。

  引进来开放的政策,改革开放这个政策,是一个既定的国策,最近十八大报告里我看到我们党章里也写,我们要通过改革开放促进发展,这样个问题写进了我们的党章。所以我觉得第一条来说,可能有些情况是不变的,有些情况是要变化的,那么在引进来的这个过程当中,第一个不变的,就是我们要坚持改革开放的总的方式,总的方向是不会变的,通过合资合作的方式,是要长期坚持的,这个从国家大局上是这样确定的。

  第二个不变的是,要坚持目前在合作的过程当中,中方的控股不能低于50%,但是实际上从政府的各个部门的意见,从产业部门,从我们协会的意见,包括我们各个企业的意见来说,大家认为在深入改革开放的这个过程当中,我们坚持50%这样一个问题是正确的,是需要坚持的。而且从现在所有文件和政策上来说,这条是没有必要改变的。

  第三个也是在我们第十二个五年计划里讲到了,在讲到怎么样利用外资情况下,讲到要提高利用外资的水平和质量。这一条就有变化,这条给我们指明了,我们三十年以来完全学习接受的这种模式,会不会要从提高利用外资水平方面,我们解决我们创新,解决我们变革问题。

  昨天我们在21世纪的时候,我们也讲了这个意见。我自己初步想法,因为现在我们对于提高质量和水平这个问题,没有考核的指标。我想能不能用四个关系来描述提高外资的水平和质量?

  合作关系、合作方向,合作区域,合作价值。

  我觉得我们的合作关系,有没有可能从师生的关系,变成伙伴的关系?欧美日也有精诚的合作,他的合作就是伙伴的合作,或者在一个平台上共同发展,或者在一个领域共同销售,或者再一个平台共同研究,这是一个合作的关系,观察我们对于提高水平和质量,我们把双方的关系,能不能做一些调整,才是一个考核的目标,我觉得是不是我不知道,我是这么考虑。

  另外是合作方向,既然不完全是师生关系了,这种输入和输出的关系就不是单项的,就不是老师告诉我应该怎么做。而是变成,从单项的输出输入的关系,要变成双向或者多向的交流。

  我有可能需要和我原来老师讨论问题,我可能会对老师的一些问题,我会讲出我们在中国发展的一些我们的见解,我们的意见,而不是说完全按照老师的布置做作业。

  第三个改变从合作领域方面,我觉得是不是也应该有所变化?

  如果说我们现在引进来的这些产品,只能作为国内销售,这是我们目前的基本状态,那么能够变为内外兼修,过去以国内销售为主,有没有可能共同扩大出口,有没有可能共同享受合作方的全球的销售网络的资源?这是第三个方面。

  第四个方面我们觉得,合作的价值。

  我们现在仍然处于汽车产业的低端,有没有可能从汽车产业链的低端转向汽车产业链的高端?有没有可能比方说,从买产品变成买公司?原来只是买产品的生产技术,现在也可能买一些专门的技术公司,就像我们现在的合资公司很多企业都在做这样的工作。

  另外还有一个变化,有没有可能从我单纯的买技术,变成我可以卖技术?我也有我的知识产权的东西,我可以卖给合作的对方。

  以上四种关系,实际上已经在发生变化,合资企业的输入方,我观察现在有一些合资企业,在改进他国内合资产品的时候,他开放这个产品的平台数据库,这是一个很深度的合作,而且是以中方的员工为主,我观察他的两款产品,这两款产品一看以为真是原来的技术输出方提供的,结果一打工是开方由中方来做,结果两款在市场上都取得很好的成果。

  输入输出我们已经有一些实践,尤其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已经开展了广泛的交流,双方都在考虑,是不是要建立一个机构,来合资合作来共同研究,我觉得这个已经从交流的单向转向双向了

  另外讲到内外兼修的销售理念,当然也建立一些出口基地,专门在中国报税区建立,做一些尝试,但是那个尝试成绩是高是低也不太稳定,当然也在实践。

  最后一项向高端发展,我们也做了很多成就,也有很多有实力的公司,在海外并购当中,我们尤其趁着2008年、2009年这两个危机的时期,我们买到了有价值的公司。

  这是第六个方面,对引进来做一些思考,对不对大家讨论。

  第七个方面我们感觉到,要深化体制改革。

  我在政府机关的时候也好,后来我们到协会也好。我们很多著名的专家学者,给我们很高级的领导人写信,建言献策,提出要提高中国汽车产业竞争力的良策,讲了很多方面的意见,我觉得他们讲的其中个方面的意见非常关键,就是必须深化体制改革。

  企业自身有没有活力,企业自身有没有敢打敢冲的这个劲,这种是企业竞争力的表现。我们在中国境内大多数企业,都具有了这样的基因,这样的性格,我们汽车产业的竞争力,就一定会出现重大的变化。这里面就有一个问题,我们现在,尤其是在国有企业当中,在国资委管辖情况下,我们有两类企业,一类是垄断型企业,一类是竞争型企业。据我观察了解,现在国资委对于垄断性企业和竞争性企业的管理方式是一样的,甚至有人反应,垄断性企业在某些方面待遇还超过竞争型企业。比如说最高领导人的工资,激励机制。

  有没有可能提出,在国有企业的管理当中,把具有竞争性的企业的管理,与垄断性企业分开进行差异化的管理。使这些竞争性企业在决策过程当中在资金的支配方面,在激励机制都给予市场经过条件下充分的授权。

  同时还有一条,要改革与官本位挂钩的人事制度,这两条必须配合用,如果没有后一条,前面给多少激励机制,他还是有私迁的想法,很自然的。

  所以国有企业里面竞争性的企业,给予充分的竞争的环境和条件,可能是解决我们现有企业活力不足,竞争力低下一个重要的课题。当然这个解决起来非常困难,体制下的一个大的动作,需要认真研究。

  第八个方面我们还要创造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

  这个政策里面第一条,作为政府的主管部门,要有一个胸怀和眼光的条件,要有一个结构性的调整。我们已经从我在政府机关里待的30年左右,我们已经学会了,适应市场经济的规律。但是我们还不适应,在国际环境下怎么样去决策,怎么样去观察,必须要改变这样一个视野。

  第二个我们讲要恢复实体经济,但是恢复实体经济必须有一系列的配套政策,现在需要有具体做法来明确这个方向。

  第三个就是在政府决策过程当中,尤其是在重大的决策过程当中,尤其是节能减排这样的过程当中,我们一定要坚持符合中国利益的特点。比方说我们排放的水平的问题,我们从欧领导国四,我们在技术准备情况不足的情况下,在我们石油资源准备不足的情况下,我们执行。

  这样由于产业之间矛盾,部门之间缺乏协调,使这样一个排放过程,最后使国家没有得到实际的效果,消费者花了很多钱也没有学会。

  最后我们讲所有政策对当前来说,我们最关键要坚持结构调整政策不动摇,一定要闯过这样一个难关,有趣我们由大到强的变革,谢谢。

(编辑:陈洁)

评论(0)
分享到:
6.39K
意见反馈 | 保存 | | 打印 | 关闭

新浪汽车|汽车生活原动力

可输入140个汉字 新浪汽车 提问 >>

上传附件

上传附件
选择图片

请选择小于2M的jpg,gif,png图片

上传附件

图片正在上传,请稍候...

正在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