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车牌竞拍为何继续遇冷
昨天广州第二次车牌竞拍继续遇冷,在某种程度上比第一次还冷,让各界大跌眼镜!是广州人较怪异,还是更为理性?
此前有分析认为,由于上月第一次竞拍与摇号“双遇冷”,结余的号牌转用于这个月的竞拍和摇号,中签几率大增,可能引发“准车主”踊跃参与,抬高成交均价……但这些预测都没成为现实,广州人冷静得让人吃惊、让人肃然起敬!但仔细分析一下,也许是“预料之外、情理之中”。
既然第一次竞拍“有多少人报底价,就有多少底价成交”,这一次参与者有所增加,但并未出现“井喷式”火爆,因此,“略高于底价”是许多人的报价策略。而上次报高价者以2000元的代价弃购之后,这次也期望把2000元的“学费”赚回来,甚至直接以底价参拍。尤其是昨天竞拍过程中两次公布平均报价,都只有上月的一半稍多时,更坚定了人们报低价的信心。最终,个人平均成交价为14138元,比上月成交均价大降近四成,不知上月以22822元均价拿牌的人会否大呼吃亏了?
市民如此精明的竞拍行为,可能有这样一些因素:一是大家熟悉规则了,并充分利用了规则,比如竞拍过程中两次公布平均报价,就被竞拍者摸到了大势;二是上月的多宗底价成交现象,说明底价拿牌并非传说,是值得一冒的“风险”;三是虽然没有细分竞价者的人数,但合格的申请者总数是94285宗,也就是从上月不到6人争一块车牌,到本月不到7人争一块车牌,火爆的行情没有出现,这等于给大家交了一个底;四是上月摇号的中签率“奇高”,也可能分流了部分参与者。
对这种“预料之外”的结果,主办方称是“6月之前购买力已集中释放”所致。姑且把这当作原因之一吧,但或许大背景下的某些因素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购车者的行为。比如广州原提出今后市民65%的出行靠公共交通,现在“十二五”交通设施建设规划将这个比例提高到70%,在这样的规划指引下,除了限牌,广州还在论证其他治堵方式,包括限行、收取拥堵费、提高停车费等等,这些措施的结果都将指向用车成本的上升。即是说,可能导致一些潜在的购车者担忧养车费用高企,购车热情下降,或处于观望之中。
由于第一次竞拍的特殊性,上月的平均成交价可能是中长期的一个高位,而本月的成交价可能成为中近期的一个参考价位。在今年剩下的几个月里,若无特殊因素,平均成交价或不会太高,但底价成交可能逐步减少。我们不能拿上海接近6万元的车牌价格来比照广州的平均成交价,但广州的成交价将逐步提高也是大势所趋。当然,若广州在“70%出行依靠公共交通”的规划下加大用车成本,也可能使平均成交价长期低迷。
(作者是省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
- 相关新闻
- 相关问答
- 分享到: